摘要:簡·奧斯汀是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活潑風趣的文字,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的格調為世界藝術長廊塑造了一系列形象豐富、真實可感的女性形象,范妮就是其中的一位。范妮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品《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主人公。很多人都艷羨范妮的好運氣,但卻忽視了范妮在得到這些外在物質的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本文即是從精神層面分析范妮的悲劇命運。
關鍵詞:范妮; 無處安放; 靈魂
作者簡介:王夢瑩,女,西北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0-01
簡·奧斯汀是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的格調為世界藝術長廊塑造了一系列形象豐富、真實可感的女性形象,范妮就是其中的一位。范妮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品《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主人公。作品展示給我們一個十九世紀版的“灰姑娘”故事:范妮年輕漂亮,但出身貧寒,寄人籬下,最終因為自己的善良,跳上枝頭,嫁入豪門,當了鳳凰。很多人都艷羨范妮的好運氣,但卻忽視了范妮在得到這些外在物質的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范妮在得到優(yōu)越物質生活的背后斬斷的是其精神的根源。所以說范妮的故事是一個有著喜劇結尾的悲劇故事。
一、揮刀斬根
范妮迫于家境貧寒,少小離家,寄人籬下。這一故事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經典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相較于黛玉的最終魂歸藍天,范妮的皆大歡喜是幸運的。但初到賈府,黛玉有賈母做依仗,人人重視有加,范妮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初次進入曼斯菲爾德莊園,“小客人這時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她人人都怕,自慚形穢,懷念自己剛剛離開的家,她不敢抬頭看人,不敢大聲說話,一說話就要流眼淚。”表姐們的嘲弄,伯特侖夫人的沉默不語,托馬斯爵士的正顏厲色,女仆們的譏笑等都不是一個來自下層社會、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見過大世面的年僅十歲的孩子所能夠承受和理解的。所以才會有“范妮適應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新奇環(huán)境,適應與所有親友的分離,用的時間比諾里斯太太預想的要長”。可惜“她的情緒太低沉,別人無法理解,因而也難以好生照顧。誰也不想虧待她,可是誰也不想特意安慰她?!边@就是范妮進入曼斯菲爾德莊園最初的遭遇。這與她在樸茨茅斯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在樸茨茅斯,她是長女,“和兄弟姐妹們在一起玩時,她作為玩伴、老師和保姆,總是被大家所看重”。所以,少小離家、寄人籬下是一種揮刀斬根,割斷她與原來家庭聯(lián)系,割裂她精神需求,導致她命運不幸的重要外在原因。但這樣的揮刀斬根卻藕斷絲連,并沒有完全斬斷她的精神之根。身處異地,對家人的思念與美化是這條連接的“絲”。
二、卑微生存
在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卑微生存是范妮悲劇命運的繼續(xù)。雖然范妮逐漸適應了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生活,但住在沒有任何取暖設施的閣樓上意味著她永遠都不是曼斯菲爾德莊園的主人,不會真正融入曼斯菲爾德的生活。所以她凡事都得斟酌,凡事都得有分寸。這樣看來,范妮在曼斯菲爾德悄無聲息地看,拿腔拿調、咬文嚼字地講的行為就不那么令人討厭,倒是更讓人同情。此外,演戲風波和范妮的婚姻兩件事都可以看出范妮的人性在曼斯菲爾德得不到舒展。她的生存是卑微慎重的。在演戲風波中,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參與了,甚至一向穩(wěn)重的埃德蒙都妥協(xié)參與了演戲。但從始至終,范妮都堅持了自己的觀點。同樣作為年輕人,范妮不可能對娛樂完全無動于衷,但她更清楚自己的身份,她不能辜負姨父的期望。對于范妮的婚姻,范妮也沒有自主的選擇權。她對于克勞福德先生求婚的拒絕,甚至被她尊重和敬畏的姨父看作忘恩負義。于是,托馬斯爵士決定“讓她脫離一段曼斯菲爾德莊園優(yōu)越奢侈的生活,會使她頭腦清醒一些,能比較正確地估價人家給她提供的那個更加長久、同樣舒適的家庭的價值”。失去自己家庭庇護的范妮只有通過壓抑自己的人性,才能求得生存的維持。如果一個人靠一味地壓抑人性求得生存,那不得不說是個人生活的悲劇。
三、轟然坍塌
范妮在威廉的陪伴下,滿心幸福地踏上了回家的歸程。“一些微妙的感情無法用言語表達——童年的快樂,被迫離家的痛苦,這種種回憶涌上了她的心頭,好像回家一趟能治好由于分離而引起的種種痛苦似的?;氐竭@樣一伙人當中,受到那么多人的愛,大家對她的愛超過了她以往受到的愛,可以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地感受人間的愛,覺得自己和周圍人的平等……”范妮的重歸故里把她的人生悲劇推向了頂峰。等待她的不是幻想的甜蜜,也不是多年不見的激動。生活的貧寒,感情的冷漠,對 “畫眉號出港了”的關注遠遠勝于離別多年的女兒……這一切把一個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幻想幸福的心徹底擊碎。如果說,當初的離家從外在上斬斷了范妮與故鄉(xiāng)的根,那如今的歸來斬斷的是她與故鄉(xiāng)精神上的根。她的靈魂轟然坍塌,無處安放。曼斯菲爾德莊園壓抑了范妮的人性,而如今樸茨茅斯也不再是范妮感情寄托的所在。故事結局,灰姑娘范妮獲得了自己的幸福,和一直深愛的表哥埃德蒙喜結良緣。但又一個“范妮”誕生了,作為范妮悲劇命運接替品的蘇珊開始了又一個“范妮式”的輪回,將悲劇進行到底。魯迅先生的《祝?!?、《故鄉(xiāng)》、《在酒樓上》等作品中就充斥著一種“離去——歸來——離去”模式,這一模式也正是范妮曲折命運的真實寫照?!对诰茦巧稀分杏幸欢卧捴档猛嫖叮骸氨狈焦滩皇俏业呐f鄉(xiāng),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里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于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弊掷镄虚g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無可附著的飄泊感,一顆無處安放的靈魂。范妮的悲劇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
[1]、簡·奧斯汀.曼斯菲爾德莊園[M].孫致禮,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06.
[2]、鄭珂.身份界定與心情變異——《曼斯菲爾德莊園》中范妮形象分析[J].青年文學家,2009.
[3]、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