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口號是:我們代表社會的99%,我們不再忍受那1%的貪婪與腐敗。那在美國什么樣的人能屬于1%的呢?除去企業(yè)家大老板,就是律師和銀行家(對華爾街從事交易、基金管理等金融服務的統(tǒng)稱)了。律師和銀行家這兩種職業(yè)本身都沒有創(chuàng)造一分錢的財富,只不過是將已有的財富重新分配而已。這要從一個朋友的遭遇談起。
6年前,我的朋友露西在紐約出車禍,傷了頸椎,經(jīng)保險公司評估,愿意支付2萬美元賠償費。露西去咨詢律師,只想了解賠償金額是否合理。哪曉得律師擔保至少能得到理賠20萬美元,而且事成之前不用她花一分錢。露西以為碰到了個“活雷鋒”了。
這個官司一打就是5年,官司打贏了,獲得賠償金20萬美元。露西高興萬分。沒想到,理賠金額是四六開,律師先拿去8萬。再計算律師費。露西接到律師樓厚厚一摞賬單,她大吃一驚:出庭費每小時500美元,面談每小時250美元,日常案頭工作每小時200美元,總計10萬美元律師費!最后到她手里的,依舊是一張2萬美元的支票。由此可見,在整個事件中誰落袋的錢最多。
前兩年,曾經(jīng)有兩條財經(jīng)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第一條大新聞是幾年前,美國政府指控國內幾家最大的煙草公司暗中操縱香煙尼古丁含量以使煙民上癮,明知低焦油香煙并非更健康卻對外如此宣傳;為吸引青少年煙民,投入了幾十億美元大做廣告;在吸煙危害性問題上說謊,暗中操縱或隱瞞研究成果并顛倒黑白。在列舉了煙草商的種種劣跡之后,美國政府要求2800億美元的天價賠款。
可煙草公司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花費巨資請了實力雄厚的大律師團,跟美國政府“拼”。很顯然,煙草公司更勝一籌,這起大案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也只是在香煙的包裝上加了吸煙有害的健康警示,并增加了煙草稅。而且羊毛總是出在羊身上的,政府的官司費用由納稅人買了單,煙草公司的律師費和煙草稅,最后還是由消費者自己承擔。而律師就將幾千萬美元的律師費入袋為安。
第二條新聞是2011年針對高盛的CEO兼董事會主席布蘭克費恩的采訪。美國的金融危機還遠未過去,高盛卻宣告2009年可望成為“最賺錢的一年”,獎金數(shù)額將創(chuàng)歷史新高,平均每位員工可獲得70萬美元的紅包。對此美國各界一片不滿之聲。布蘭克費恩在電視上為獎金問題辯解說,不給高薪就留不住“天才”。美國律師是賺錢機器,但是跟華爾街的銀行家一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這次金融危機,人們總算看到大大小小馬道夫分配財富的能量了。這些年,隨著美國監(jiān)管機構取消了對銀行經(jīng)營的限制,使越來越復雜的金融工具不斷被發(fā)明,財富也就越來越容易從大眾的口袋里,“被分配”進了華爾街銀行家的口袋里。
由此形成一種循環(huán),一批批“最聰明之人”被華爾街的巨額收入吸引投身,參與制造驚人的泡沫,進而傷害實體經(jīng)濟,危害社會大眾。
(摘自《重慶時報》 圖/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