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員J指責探員K亂吃路邊攤的烤肉時說:“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
探員K對最后一個活著的伯格羅多人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p>
河馬對長頸鹿說:“我們可以組成夫妻檔,就像小沈陽那樣!”
企鵝說:“你以為我是趙本山么?你把這里當《星光大道》?”
由于大量使用網(wǎng)絡流行語、古詩詞等“中國特色”的詞匯,眼下正在各地熱映的進口電影《黑衣人3》《馬達加斯加3》的中文字幕迅速成為聚光焦點,甚至超越了電影情節(jié)和明星等噱頭。有人說如此翻譯“好歡樂”;也有人說:“若不是眼睜睜地看著銀幕上的黑衣人和那些河馬、長頸鹿都是貨真價實的美國制造,我還以為在看哪部國產(chǎn)片呢?!?/p>
引進片的官方字幕組第一次從幕后被曝臺前,觀眾被大量“傷不起”又“坑爹”的臺詞雷倒后,不禁質(zhì)疑:引進大片的中文字幕、中文配音頻現(xiàn)網(wǎng)絡熱詞,國產(chǎn)幽默是否“用力過猛”?
網(wǎng)友自發(fā)給字幕“捉蟲”
網(wǎng)絡影評調(diào)侃好萊塢大片的中文字幕盛產(chǎn)“國產(chǎn)笑話”,最初只零散地在微博、論壇上議論,諸如《吐槽字幕君》《傷不起的中文配音》《你確定這是好萊塢出產(chǎn)的?》等等。直到網(wǎng)友“閉關求監(jiān)督”在豆瓣上發(fā)表了專門給《黑衣人3》字幕挑錯的帖子《我們只是來捉蟲的》,逐字逐句地對照中文字幕和英文原文,并給出自己的翻譯,一場“大家來找茬”的游戲自此開始。
在這個長達14分頁、且仍在不斷更新的熱帖中,“地溝油、瘦肉精”原音重現(xiàn)。原來臺詞原文是“I think I just saw a tooth in that thing, or claw, a hoof”,如果直譯應該為“我好像看到里邊還有顆牙,還是爪子、蹄子什么的”,而字幕翻譯成“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而探員K說的“I keep emotion out of it”(直譯為“我不把情緒放臉上”)被翻譯成“這叫老當益壯”。
網(wǎng)友“基勞德”評論:“‘傷不起’之類的風格問題另說。‘地溝油’把原來外星生物的隱藏笑點弄沒了(牙、爪子、蹄子可能是外星生物的),‘老當益壯’把K自認面癱的笑點弄沒了。如果翻譯都是再創(chuàng)作,進口大片都充斥著網(wǎng)絡上的流行笑話,完全不顧影片本來的笑點和內(nèi)容,那我們花錢進影院看的是什么?翻譯抖機靈嗎?”
隨著討論日益激烈,《黑衣人3》的字幕翻譯者賈秀琰也在帖子中現(xiàn)身,并在個人主頁發(fā)表了長達3500多字的“說明文”。對于“地溝油、瘦肉精”一句,她承認:“或許是我發(fā)揮過度了。翻成這樣完全是為了和大家一起娛樂一下,一點也沒想要嘩眾取寵?!?/p>
為何選擇如此翻譯風格,賈秀琰向記者解釋:“這是源于譯制負責人的一個提醒。他說另一位翻譯在翻譯《快樂的大腳2》時,用到‘hold不住’這個詞,他覺得挺有意思。所以我在看了一遍《黑衣人3》的影片素材和英文對白本之后,覺得可以在不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的情況下,加入一些搞笑臺詞?!逼鋵嵲缭?011年翻譯《終極快遞》時,賈秀琰就用了一些搞笑譯法,比如男主角山姆的爸爸稱呼他的小名譯成了“狗蛋”,“因為我小時候鄰居男孩就經(jīng)常被爸爸這樣叫”。
對于字幕引發(fā)的爭議,賈秀琰說:“官方翻譯和字幕組最大的不同,在于官方會受到口型的限制,所以對一句話的字數(shù)有嚴格要求,加上英語中‘倒裝’等語言習慣,于是發(fā)生了‘捉蟲帖’里說我的所謂錯翻、漏翻、加詞現(xiàn)象,這是不得已。這次給我的啟示是:中文配音版和字幕版一定要有各自版本,字幕版可以突破口型限制,在達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做到忠實嚴謹?!?/p>
國產(chǎn)幽默能否真正“hold住”外國電影
使用網(wǎng)絡流行語翻譯外國影視劇,其實并非新鮮事。早在2006年上映的《加菲貓2》中,就根據(jù)片中角色帶有美國南方口音的特征,把“非?!狈g成了“灰常”;后來,《功夫熊貓2》中阿寶說:“把神馬都當作浮云”。網(wǎng)絡熱詞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在當時被視為創(chuàng)新并贏得好評,各類民間字幕組也由此逐漸為人所熟識。
熊偉,“人人影視字幕組美劇組”總監(jiān),也曾在美劇中加過“國產(chǎn)幽默”,比如《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男主角Sheldon就有“在德云社聽相聲”之語。熊偉說:“這種翻譯一般只針對喜劇。像《馬達加斯加3》還是側(cè)重劇情,不是純粹耍嘴皮子,還是有必要翻得正常一點。”
影評人云飛揚認為,網(wǎng)絡流行語因其在時效和使用人群上的限制,并不適用于電影。“網(wǎng)絡語言今年覺得好玩,明年可能就過時,但一部好電影的生命周期會很長。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會理解這些詞匯的意思?!本W(wǎng)友“小玖桑”的爸爸就是一例?!靶∶瞪!辟I票給父母去看《黑衣人3》,回來后老媽說:“你老爸英語不靈光,字幕‘地溝油’啊‘瘦肉精’啊,看得他糊里糊涂!”
熊偉說:“對原片里一些隱晦的調(diào)侃,賈同學(賈秀琰)直接把笑點亮出來了。其實可以把這留給觀眾,她不能剝奪那部分能看懂的人發(fā)笑的權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常江,從事影視傳播研究,他認為應該區(qū)分影院正式上映和網(wǎng)絡傳播。“字幕中出現(xiàn)本土化元素,其實是觀眾(字幕組成員本身就是第一批中國觀眾)的二次創(chuàng)作。妥當與否,關鍵看是什么傳播渠道:影院觀影是觀眾儀式性的消費行為,是單向傳播,正式且價格昂貴,因此二次創(chuàng)作必須審慎,底線是不能破壞作品原意或杜撰新的意義。而如果是網(wǎng)絡傳播,傳者和受眾更為平等,是多向傳播,選擇高度自由,消費成本低,這種環(huán)境下的二次創(chuàng)作,就屬于大眾藝術乃至大眾權利的范疇,無可厚非。”
令人懷念“上譯制造”
針對“老外滿口中國潮語”(雖然是字幕形式)現(xiàn)象,一位著名影評人在《電影故事》的專欄文章中特意“懷念”了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的經(jīng)典配音。在“上譯”的輝煌年代,人們領教的外國經(jīng)典影片,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它配音推出。上譯團隊精于把握時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將原作演繹得原汁原味形神兼?zhèn)洹2豢上胂?,假如這些不同時代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說著當時的“中國潮語”,將會削弱多少藝術價值。當然時代不同了,我們也不必過于拘泥,適度創(chuàng)新也是應該的,但再怎么創(chuàng)新,總得有一些基本游戲規(guī)則或曰底線,底線就是,應最大限度地避免傷害或損害原作,假如為了所謂的“出效果”而不惜讓觀眾“出戲”,中斷一氣呵成的藝術氛圍,即便贏得一時的哄堂大笑,也是廉價的噱頭。諸如“你這可真的太坑爹了吧!”“你是穿越劇看多了吧?”“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這些非驢非馬不倫不類的搞笑語言,由老外明星說出(盡管是字幕形式),讓你覺得是在刻意貼近清口周立波或搞笑小沈陽,立馬產(chǎn)生“硬裝斧頭柄”的別扭感,拉菲酒霎那間變成二鍋頭。
文章指出,不能片面理解“與時俱進”,覺得中國潮語“配供”給中國觀眾,是得其所哉,是“接地氣”之舉,年輕觀眾會產(chǎn)生“共鳴”,有利于促進電影商業(yè)化。但中西“串味”的結(jié)果,不但沒有接到中國地氣,還喪失了外國地氣,讓外國故事的根基變得松軟。
專家們擔心“老外滿口中國潮語”的情形會變本加厲一發(fā)不可收拾,最后玩到真正的經(jīng)典上去,那就罪過了。其實亂貼中國潮語并非體現(xiàn)了足夠的創(chuàng)新能力,卻恰恰是一種省力輕便的投機取巧。真正的“接中國地氣”,應該建立在對中外文化的融會貫通上,當年林語堂把英語單詞“humour”譯為“幽默”,使之變成“中國潮語”,這才是正路。我們也不奢望多出幾個現(xiàn)代林語堂,但至少得有見賢思齊的追求,將最美最恰當?shù)臐h語與外語和諧對接,首先準確,然后生動。如果完全背離“信、雅、達”而只顧噱頭,一時之效換來的是貽笑大方??磥砭_傳神的翻譯(哪怕是字幕)光靠“時髦青年”是不足為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