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油價高過美國油價,是一個有些“荒誕”的事實。盡管老百姓早就相信了這個事實存在,但有關方面始終閃爍其詞。現在,“發(fā)改委”終于公開承認了,讓人訝異之余又有些不敢相信。
不能不說,“發(fā)改委”的表態(tài)是一個值得歡迎的表態(tài),它意味著一種難能可貴的信息進步。同樣值得歡迎的還有國內油價首度出現“三連降”的“奇跡”,因為這意味著民眾的負擔在減輕。
做到這兩點并不容易。早在2009年6月,國內油價又一次上調后,公眾就質疑該次價格調整后,我國的油價比美國還高。“中石化”和“發(fā)改委”就此先后辯解稱,中國油價并不比美國高。發(fā)改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是,與美國相比,我國汽油含稅零售價格要高一些,但不含稅價格基本相當。但這樣的表態(tài)和邏輯并不為網民和眾多專家認可。
在“3連降”的關口非但沒有標榜自己,反而爽快地承認“中國的油價確實比美國的油價高”,具有特別意義。這證明中國油價長期存在“漲多降少”的情況,而且以前的利潤比今天高得多?!鞍l(fā)改委”和“中石化”當年的表態(tài)是說不過去的。
承認中國油價比美國的高,是還公眾消費知情權的第一步。但承認不是目的,老百姓希望你承認這一點,根本上還是希望中國的油價回到合理的水平,價格調整能夠在公平、理性的軌道上進行,并且有相關制度或機制加以保證?,F在看來,要實現這些目標,還有難度。
中國的油價為什么會比美國的高?專家早就透露,中國市場成品油的價格構成中,稅負明顯高于美國。真正決定油價的不是原油成本,而是稅。如果都不含稅,中國油價就比美國便宜。零售油價不是只考慮國際油價,而是“發(fā)改委”還要考慮兩桶油的“適當利潤”,等等。
人們注意到,此次發(fā)改委承認中國油價確實比美國高,而高的部分主要就是在稅收環(huán)節(jié)。至于有人質疑,“在我國的成品油消費中,大約一半是國產原油加工提煉的,成本比進口原油要低得多,那么,這部分的超額利潤到哪兒去了?”“發(fā)改委”表示,這部分收益有一塊兒是給3大公司去進行前期的勘探開發(fā),大頭通過特別收益金收歸國庫。
這一表態(tài)實際上也是對專家的話做了回應,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其一,以前說國內油價不比美國油價高,是因為“含稅高”;現在說國內油價比美國油價高,還是因為“含稅高”??雌饋硎窃凇袄@口令”,實則是自相矛盾之處。
其二,到底3大公司拿了多少,也沒個數,不夠透明。這使人聯想到油企巨頭喊虧損時,外界同樣不清楚到底有沒有虧,如果虧,那又是虧了多少。
在國際原油成本難以控制,而加工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成本壓縮空間也很有限的情況下,“減稅”應受到討論,這沒有異議。應該說,在世界范圍內,要不要針對高油價減稅確實存在爭議,不過,這一爭議消失的底線是:稅負和利潤,究竟是哪一塊高到人們難以接受的地步。而相關企業(yè)近年來受人關注的超高福利、“天價酒單”等問題,則為人們的判斷提供了“幫助”。
默認“利潤高”卻仍不公開相關數據是不正常的。不透明還表現在油價調整上,正如專家所指,《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中規(guī)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辦法》公開了石油價格調整的操作原則,但沒有將成品油定價公式完全透明。
這些狀況需要制度上的改善,但公開數據、引入監(jiān)督、包容競爭是第一位。
形成一個由更多主體參與、具有競爭性的成品油市場,是大勢所趨。有了這個市場,“3連降”就不再是撞大運,而是合理制度或機制下的必然。令人擔憂的是,在市場中,民營力量日漸羸弱,2011年的消息:“石化雙雄煉油”巨虧,民企卻無油可煉,開工率僅4成。
種種怪現狀下,油價又怎么能摒棄不正常因素呢?油價構成又怎么能科學呢?老百姓又怎么能真正受益呢?但愿有關方面在走了令人喝彩的第一步之后,繼續(xù)拿出誠意,邁出惠民的第二步、第三步。
?。ㄕ浴冬F代快報》 作者: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