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等媒體上經常出現(xiàn)這樣一類人群形象:他們本是花季少男,卻喜歡以陰柔女性的裝扮出現(xiàn)。這類男孩,有的出現(xiàn)于選秀節(jié)目中,有的是角色扮演(cosplay)玩家,這類人被稱為“偽娘”。
什么是“偽娘”?
“偽娘”,字面上解釋是“假的女人,裝的女人”。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像女人,而不是真正的女人?!皞文铩笔蔷哂信悦烂驳恼D行越巧?,且變裝后常常帶有很強的“萌”屬性,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角色。
我們理解一個人的性別,根據的是基因和生理性征。因此,只要生理上不存在兩套性器官或性器官異常,就不存在真假的男人或者女人之說??墒?,為什么有所謂“假”女人的說法呢?那是因為,事實上,一個人在進行社會活動,和人發(fā)生社會關系的時候,他/她的性別不僅僅是由生理決定的,還有社會性別、心理性別。
所謂社會性別是指:一個社會根據其文化的形成和規(guī)范,對個人身為男性或者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的分配及規(guī)定。也就是說,社會性別是一套角色規(guī)范,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要根據這個社會對男性或者女性的定義及規(guī)范來“成為”男性或者女性;心理性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的身份的一種自我認同。
我們知道,在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中,男性和女性是被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所規(guī)范的,我們從小就通過教育等方式來被要求接受這樣一套規(guī)范,從而符合這個社會對男性或者女性的“定義”:男人應該理短發(fā),應該堅強,應該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男兒有淚不輕彈”;女人應該溫柔,最好留長發(fā),應該學習做家務,未來要以家庭為主,女人碰到困難可以撒嬌。我們發(fā)現(xiàn),這套規(guī)范是“非男即女”的“二元對立”的關系,也就是說,凡是不符合這些角色定義的人,就可能會被質疑為“不男不女”。
因此,所謂“偽娘”,不是生理意義上的假女人,可以說,目前社會上的“偽娘”,其生理身份都是男性,但他們從行為、角色以及外在的性別表現(xiàn)上,并不符合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對“男性”的要求:他們著女裝,舉止輕柔,化女妝,身姿婀娜……總之,他們的外表打扮和行為舉止都是“女人樣”。
事實上,“偽娘”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現(xiàn)象,在中國的很多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中,常有男扮女角的現(xiàn)象,而人們往往能接受這種現(xiàn)象,認為那是藝術。這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后者是一項工作,一個扮演的角色,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這樣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會主動這樣去做;而前者則不同,他們對這種顛覆自己生理性別的行為非常熱衷,他們將這樣的行為視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這里我認為,一定程度上來說,“偽娘”并不“偽”,他們追求的恰恰是自由,他們的行為正是內心真性情的體現(xiàn)。
為何對“偽娘”充滿擔憂?
當“偽娘”出現(xiàn)在媒體上的時候,常常引發(fā)人們對此現(xiàn)象的圍觀和討論,這些討論中,不乏很多好奇、擔憂、恐慌、緊張。常有的言論是:天哪,怎么可以這樣?
我們看到,這些擔憂、恐懼和責難的背后,實際上是這樣一種聲音:人,不可以隨意按照自己喜歡的那種性別形象去生活,否則就是不正常的。
這類擔憂的背后,所承擔的恐懼包括:對偽娘現(xiàn)象的恐懼——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正常”的男女,而這種顛覆性別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很少出現(xiàn),因此,人們會認為這太“不正?!绷耍粚ι车目謶帧@樣的男孩子是不是有某種生理或者毛?。贿@里要談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上面說的那種“二元對立”的社會性別劃分的文化現(xiàn)象下,實際上產生了一套性別歧視的邏輯。
首先,男女是天然不同的(由生理性別的差異延伸出一整套不同,比如,男性堅強是天生的,女性柔弱是天生的;男性勇敢是天生的,女性膽怯是天生的,等等),這些不同直接可以導致社會對女性歧視的邏輯合法性:女人天生就適合呆在家里,所以應該讓男人多讀書;女人天生就溫柔體貼的,所以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事就交給男人吧,也因此,做同樣的工作,女人的社會貢獻肯定不如男人的,收入就應該低一些,職位也應該低一些……我們看到,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之所以成為一種歷史的合法范疇,是基于這樣的一種文化建構出來。
其次,這種差異是不可調和的。所以,如果你不符合這樣的差異,你就是不正常的。在這種觀念下,男人是不可以喜歡做家務的,溫柔的男人是孬種,不喜歡養(yǎng)家的男人“不是男人”;女人剛強“沒有女人味”,會“沒人要”,女人太能干就是“要翻天”…… 在這樣一整套邏輯下,醫(yī)學、心理學、審美等等全部可以建構出一套男尊女卑、男女截然二元對立的價值體系。
金西的性學報告指出,實際上在人類社會中,極“男”和極“女”都是非常少的,大多數人處于這“兩極”之間。而男尊女卑的文化邏輯則將人類個性在“男”和“女”兩極之間的極大豐富性給抹殺了。同時,它忽略了,人在這個社會上,只要他/她不去傷害別人,是有權利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生活的。
由此我們回到前面說的,人們在看到一個男性不喜歡穿褲子,喜歡扭著腰肢走路,喜歡細膩溫柔、喜歡玩女孩子的游戲的時候,看到他們挑戰(zhàn)了我們主流文化對性別的規(guī)制,就會感覺“異樣”,這種異樣挑戰(zhàn)了我們傳統(tǒng)的審美觀,也挑戰(zhàn)了我們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
可是,我們知道,實際上,喜歡“扮假小子”的女孩子也不少,從服裝上看,女性穿中性化的服裝,反而會被稱贊為英姿颯爽。在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中常常充滿了褒獎: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等等。為什么相對于男扮女,人們似乎更容易接受女扮男呢?
那就是由于上述的“二元對立”的性別文化造成的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對人們的審美觀造成的影響。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中,所有和男性有關的氣質、行為、性格、習慣都比與女性有關的氣質、行為、性格、習慣要高貴。人們常常認為屬于男人的勇敢堅強比屬于女人的膽怯柔弱要好;屬于男人的理性豁達爽快比屬于女人的感性細膩綿柔要好……雖然,從本質上,這些個性、習慣、氣質本身其實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屬于不同的人,它們具有不同的意義和特點而已,但是,當這些氣質、個性和習慣被賦予了不同性別的評價標準之后,它們也就有了尊卑之分。
也就是說,女扮男的女孩子,只是拋棄了原本“低下”的“女性氣質”,而在向“高貴”的男性氣質和男性身份學習而已,這當然是可以被允許的;但是反過來,男扮女的男孩子,他們居然可以拋棄“高貴”的陽剛、堅強、支配、主動這些男性氣質,而去學“低下”的溫柔、細膩、被動、猶豫這些女性氣質,這實在難以讓人接受。
因此,說到底,人們之所以對“偽娘”現(xiàn)象感到難以接受,最主要的,就是對和自己不同的,和主流、大多數不同的社會現(xiàn)象缺乏寬容、包容之心,對人類性別的多元性缺乏了解。
【責任編輯】王 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