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又稱南中國海,是許多島嶼、沙洲、礁、暗沙、淺灘和其周圍海面的總稱。它們分布的范圍南北綿延約1800公里,東西分布約900多公里,共有島、礁、沙、灘200多個。南海諸島北起北衛(wèi)灘(位于南中國海北部東沙群島的東沙島西北部約44海里處,為一個淹沒在海水下的珊瑚暗灘,呈圓形,最淺處水深約60米),西起萬安灘(為南沙群島也是整個南海諸島最西側(cè)的陸地淺灘),南至曾母暗沙,東止黃巖島,從北至南,可分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
南海諸島的分類
南海的海面上和海平面下的實體包括島、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5類。
島是露出海面、地勢較高、四面環(huán)水的陸地,可分為巖島、沙島、火山島和珊瑚島等。我國漁民統(tǒng)稱這些島為“峙”、“峙仔”。
沙洲是已經(jīng)露出海面的陸地,一般不被海潮淹沒,只是在有臺風和大潮時才被淹沒。沙洲面積較小,和沙島一樣,是由大量松散的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積在礁盤上形成。沙洲和沙島的區(qū)別在于:形狀穩(wěn)定與否,離海面高低,面積大小,植物多寡等。我國漁民一般把兩者都稱為“峙”、“峙仔”或“沙帽”,亦稱沙洲為“沙仔”。
暗礁也稱礁,是接近海面的珊瑚礁體。漲潮時多數(shù)被淹沒,退潮時多數(shù)可露出水面。有巨大礁盤的暗礁,經(jīng)過地殼上升的作用,或者經(jīng)過海浪的沖積,可形成良好的沙洲。我國漁民稱之為“線”、“沙”、“鏟”等。
暗沙是淹沒在水下的較淺的珊瑚沙層或珊瑚礁灘,海水最低潮時也露出水面,也可以說它是水下的珊瑚沙洲。我國最南端的領(lǐng)土曾母暗沙就屬于這一類沙洲,它的面積有2.12平方公里,最淺處僅有17.5米。我國漁民把暗沙稱為“線排”、“沙排”。
暗灘也稱灘,是隱伏在水面以下較深處的珊瑚礁灘地。暗灘由海底突起,灘面呈廣闊平坦的臺狀,偶有礁墩向上隆起,甚至上升到海面附近。我國漁民稱之為“廓”。
氣候的多樣性
南海的存在,構(gòu)成了中國氣候的多樣性。由于存在從青藏高原到南海的曾母暗沙廣闊的地理空間,我國擁有了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氣候完整性和豐富性。
熱帶是南北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qū),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現(xiàn)象,因此,這一地帶終年能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炎熱。中國從海南島的最南端到曾母暗沙都可以稱為熱帶。但是,也有研究人員認為,海南島的最南端和西沙、中沙群島屬于中熱帶,而南沙群島和曾母暗沙地區(qū)屬于赤道熱帶,也就是溫度更高,更為恒定的地帶。但這一屬于赤道熱帶的地區(qū)面積不大,陸地面積僅有2.12平方公里。
南海和南海諸島全部在北回歸線以南,接近赤道,屬赤道熱帶、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里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終年高溫,雨量較大、濕度大、風大、霧少。
南海的終年高溫表現(xiàn)在,年平均氣溫在25~28℃。即使最冷的冬季,月份平均溫度也在20℃以上,而最熱時高達33℃。但是,由于有廣闊的海洋及強勁的海風調(diào)節(jié),南海并無酷熱,溫差較小。南海諸島的氣候冬季仍似初夏,所以四時皆夏。這一氣候特點也造成了南海表層海水的溫度較高。南海北部表層海水溫度為23~25℃,中部為26~27℃,南部為27~28℃,而且海水溫度的季節(jié)性變化不大,也孕育和形成了當?shù)鬲毺氐暮Q笊镔Y源。
由于南海有豐富的水汽來源,這一地區(qū)形成了豐富的降雨量,南海諸島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如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年降雨量1392毫米,對該地區(qū)的植被有獨特的孕育和培植作用。但是,南海地區(qū)季風明顯,而且會產(chǎn)生較大的臺風。由于風力較大,對南海諸島上居住人員的生活和生產(chǎn),如漁業(yè)、航運等造成不利影響。但是,臺風也有優(yōu)點。例如,臺風可在南海諸島、海南島以及我國東南大部分地區(qū)上空形成豐沛的降水,對這些地區(qū)可解除干旱或緩解旱象,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漁業(yè)和資源的多樣性
南海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形成了當?shù)貪O業(yè)和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南海地處熱帶,海水溫度適宜,水質(zhì)未受污染,海洋中自然產(chǎn)生的飼料充足,為魚類的棲息、繁衍和越冬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因此南海的漁業(yè)非常豐富。
南?,F(xiàn)在已經(jīng)探明的魚類有1500多種,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約200多種,主要有石斑魚、馬鲅魚、烏鯧魚、銀鯧魚、紅魚、魷魚、鯊魚等。此外,南海還有很多珍貴的海產(chǎn)品種,如海龜、海參、海蜇、海蟹、海馬、硨磲(一類大型海產(chǎn)雙殼類軟體動物,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huán)境中,肉可食,殼可入藥)、龍蝦和海螺等。西沙漁場盛產(chǎn)大馬蹄螺、籬鳳螺及觀賞貝類,中沙漁場盛產(chǎn)各種海參,南沙漁場盛產(chǎn)大馬蹄螺和硨磲等。
海參屬熱帶海洋中的刺皮動物,其營養(yǎng)價值與魚翅、燕窩齊名。全世界約40種海參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島出產(chǎn)20種,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的海參種類多、分布廣、參體大、品質(zhì)優(yōu)良,其中以白乳參、烏乳參和梅花參最為珍貴。梅花參為參中之王,是著名的大型食用海參,大者體長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燉食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營養(yǎng)豐富,滋補性強。此外,海貝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就有250多種。南海的軟體類動物還有著名的魷魚、墨魚、章魚等。
除了魚類,南海的熱帶海藻類資源也極其豐富,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馬尾藻、紫菜等等。由于有這些豐富的漁業(yè)和海產(chǎn)資源,南海成為我國四大漁區(qū)之一,而且漁場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
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種低等動物——珊瑚蟲,它們能造就珊瑚礁、島。珊瑚蟲屬于腔腸動物,適宜于生長在水溫18℃以上、水面透明、離水面較淺的熱帶海洋中。在南海的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海域,共有造礁珊瑚40屬,134種。珊瑚從海中獵取浮游動物,吸收營養(yǎng),不斷地生長繁殖,并從身上分泌出一種石灰質(zhì),死亡后留下它的石灰質(zhì)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這些細小的珊瑚經(jīng)過幾百年、幾千年的沉積而形成島礁。
陸地生物的多樣性
南海氣候適宜、雨量充沛,諸多島嶼上還有豐富多樣的陸生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它們構(gòu)成了這一地區(qū)寶貴的生物多樣性。
南海諸島上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種。這些島上植物都具有耐鹽、耐高溫、耐旱、喜鈣、嗜肥的特征。在南海的主要島嶼上,都有茂密的樹林。一般以麻楓桐樹組成的純林為主,稱為熱帶海島型常綠林。麻楓桐樹高10米左右,胸徑30~50厘米,從根部到樹頂都可生長葉子,葉色淡綠帶白,又名白避霜花。麻楓桐樹林是海鳥筑巢、抵御風雨和棲息的主要場所。
此外,在南海諸島上與麻楓桐樹林形成立體植被的還有一種熱帶常綠灌木,稱為草海桐,也稱羊角樹。它們多生長在珊瑚石沙地或瘦脊的沙灘上,形成一簇簇密不透風、蔥綠欲滴的灌木叢林。在有些島嶼上,草海桐折枝插地就能生長,密密麻麻,幾乎覆蓋整個島嶼。此外,南海諸島的灌木還有銀毛樹,它與草海桐一道對保護島嶼的沙灘、改善島嶼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南海諸島上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主要有椰子樹和木麻黃。椰子樹樹高20~30米,既可作為海上航行的標志,長成的椰子果又可作為果實收獲。而木麻黃樹高10多米,易于栽培,生長迅速,成為島嶼上主要的海岸防風林。此外,人工栽培較多的樹木還有苦楝、南洋杉、按樹等。
南海各島嶼還種植有各種熱帶水果、部分糧食作物和多種蔬菜,如香蕉、番木瓜、菠蘿蜜、龍眼、荔枝、芭蕉、桃金娘、錐栗、橄欖、楊梅、酸豆、油甘子、榴蓮、人心果、腰果、油梨、番石榴、甜蒲桃、芒果、山竹、柑桔、紅毛丹、猴面包和酸豆等。
南海諸島棲息著很多鳥類,共有60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白鰹鳥、軍艦鳥、海鷗、藍翡翠鳥、銹眼鳥等等。白鰹鳥是南海諸島最多的鳥類,體形似鴨,成鳥重約二三斤,周身潔白,它們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島的東島,與麻楓桐樹相互依存。
大量的海鳥在南海各個島嶼留下豐富的鳥糞,千百年來堆積成厚厚的鳥糞層,在有的島嶼上竟厚達一米以上,儲量十分豐富。這些鳥糞富含氮、磷、鈣等元素,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南海諸島的動物還有黃牛、山羊、野狗、山雞、野鴨、野貓等等。
未被污染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海底資源
盡管近幾年南海近岸海域污染逐漸嚴重,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門、陽江、湛江和欽州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但是,遠離海岸線的遠海,如西沙和南沙海域卻依然保持了較好的純天然無污染的海水。
南沙、西沙等海域的水面一直保持蔚藍,是水色最美,質(zhì)量最好的海域,因此非常適宜珊瑚和熱帶魚類及水生物的生長。反之,由于受到污染,渤海、黃海、東海等處的海水呈現(xiàn)褐、黃、綠的顏色,只有到了西沙、南沙等處海水才變得蔚藍透明,清澈可見海下二三十米。而黃海、東海的可見度最多不超過10米。
此外,在最為潔凈的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海域,還有豐富的海底資源,如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相當于全球儲量的12%。南海還有數(shù)量尚不清楚的可燃冰。可燃冰主要存貯于海洋300~3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積物中,主要存留于陸坡、島坡和盆地的沉積物或沉積巖中。中國南??扇急N藏在水深350~3200米范圍。中國國土資源部現(xiàn)在已經(jīng)啟動了對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精確調(diào)查的專項任務(wù)。目前,調(diào)查團隊已圈出南海北部7個遠景區(qū),19個成礦區(qū)帶,僅神狐鉆探區(qū)內(nèi)11個可燃冰礦體,面積就達到約23平方公里,氣體資源量約為194億立方米,控制資源量達到41億噸油當量。
此外,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發(fā)的最好地區(qū)之一,蘊藏量約200億噸,有“第二波斯灣”之稱。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的海底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積物,這些沉積物與我國北部灣、海南島的新生代沉積物有密切的聯(lián)系,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產(chǎn)地。
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島海域也有成千上萬噸含錳、鎳、銅、鈷等多金屬的錳結(jié)核礦。當然,南海的波浪能、潮汐能、溫差能等也是潛在的巨大資源。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