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妙極!我很困惑并且神魂顛倒!倫敦是一個最偉大又最復雜的怪物,包蘊著整個世界?!?829年的4月,春雨綿綿,初到倫敦的德國作曲家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蒂這樣評論倫敦。
學習或者游覽,筆者也曾不只一次去過倫敦。與門德爾松當年的印象相比較,100多年后的今天,這座城市本質(zhì)依舊。
羅馬、柏林、巴黎都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倫敦的魅力在其無所不有:免費的各類世界級大小博物館,花50英鎊或3英鎊可同臺觀賞的舞臺劇,溫文爾雅卻又令人詫異的禮貌,超出英國其他城市50%的高價房租,人滿為患的酒館,幾乎從不準時的地鐵和公交車,動物運輸車內(nèi)溫度不許超過35℃的國度,夏季有的地鐵車廂里溫度卻從未低于40℃,有遼闊美麗、貧富共享的城市大公園,也有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市長,有永遠不使用相同標題的不同報紙……
倫敦,一個充滿矛盾和強烈對比、極端保守又異常開放的世界大都市。倫敦不追逐時尚,倫敦創(chuàng)造時尚,引領潮流。1975年起流行的噴上定型發(fā)膠,將發(fā)色染成紅黃綠藍的“朋克”,就是倫敦帝王大街上一家時裝用品小商店的獨創(chuàng)。善于維護傳統(tǒng)的倫敦人不僅接納了他們,還將“朋克”們光怪陸離的奇照作為倫敦特色明信片,展示給世人。
對于這座城市,人們往往是未見廬山真面目之前,心中充滿美好幻想;一旦置身其中,不免美夢破滅;然而,反復品味之后,又會發(fā)現(xiàn)倫敦之美——美在亂中有序,由此,在失望沮喪中發(fā)現(xiàn)了無數(shù)驚喜。
倫敦,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縮影。
民族大熔爐
“倫敦,一個民族,不是一個城市”。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首相本杰明?蒂斯瑞利如是說。
如果被問起是哪國人,愛爾蘭人大多會說“我是愛爾蘭人”或者“我是不列顛人”,從不說“我是英國人”,蘇格蘭人亦如此。假使在英國以外的地方遇到倫敦人,他不會說來自英國或者不列顛,多半會說“我來自倫敦”。英國不是只有倫敦這一座城市,但倫敦人很英國。
通常我們所指的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英格蘭只是其中一部分。大不列顛由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組成,自始便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凱爾頓人、古羅馬人、盎格魯薩克森人、維京人,1066年最后的入侵者是諾曼人。傳統(tǒng)說法中,純正的倫敦人出生在城市東區(qū)。倫敦是流動的。倫敦在變化中融和,在接納中擴大,最晚在17世紀,倫敦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個多元文化都市。法國新教徒,德國、意大利商人和手工業(yè)者,俄國革命家和第三帝國的逃亡者,以及來自印度、中國、非洲和加勒比海沿岸等地的大批移民不斷涌入。大文豪伏爾泰流亡到此,圣雄甘地在這里學習法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倫敦出版了《共產(chǎn)黨宣言》,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拜倫的《唐璜》中的主角都是寓居倫敦的外來客,精神分析學創(chuàng)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在倫敦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19世紀的倫敦已是擁有100多萬人口的歐洲第一大都市。如今,在700多萬人口的倫敦,幾乎每4個人中就有1個外族人,來自140個國家的51個民族的人,混合使用300種語言。
倫敦地鐵
倫敦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地鐵系統(tǒng)。20世紀90年代擴建的豪華新站,與紅磚結(jié)構(gòu)、優(yōu)雅閑適的百年老站,以及破敗不堪的老車站交織縱橫,全程400多千米地鐵線,每天要運輸乘客300多萬人次。地鐵是了解倫敦人最好的去處。
走進倫敦地鐵,各民族融和一覽無余。不同膚色的人們,說著各自的語言,卻是同樣的禮貌和謹慎。成千上萬乘客上下地鐵通道,身后不時會傳來輕輕的“Sorry”“Excuse me”的招呼聲。無論是行色匆匆西裝革履的白領、踩著高跟鞋戴著墨鏡的時髦女郎,還是拎著購物袋的退休老人,個個彬彬有禮地與他人保持著不擠不碰的恰當距離。走進車廂,人們各安其位,即使是在陳舊的北線,顛簸晃動的車廂內(nèi)人們根本無法閱讀,大家依然目不斜視地盯著手中的報刊雜,悄無聲息。
幾乎每天,地鐵都會有延誤,滯留理由千奇百怪:錯誤的信號,軌道上發(fā)現(xiàn)可疑物件,甚至秋天的落葉也會造成威脅……夏季,車廂內(nèi)的溫度有時竟高達40℃,乘客依舊沒有任何抱怨。細想一下,需要怎樣精準的技術(shù)設計,才能保證線路上以90秒的間隔時間同時行駛的70輛車無一停滯;又需要怎樣有效可行的指示牌和出入口,才能讓每天300多萬人流迅速準確地換乘而從不碰撞相擾。倫敦人的自律、禮貌、謙讓在地鐵里得到最好詮釋。
倫敦的大眾之家——小酒館
倫敦的酒館歷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羅馬人入侵時期,倫敦就開始出現(xiàn)小酒店。后來,有的酒店逐漸發(fā)展成客棧,直到中世紀后期,才形成了近似于今日的Pubs,即Public House——大眾之家。這些小酒館有明文規(guī)定:無論顧客背景如何,只要付得起賬單,酒家就必須提供相應的服務。數(shù)據(jù)顯示,英國人每年在酒館里消費175億英鎊,正好是他們投入所有業(yè)余活動費用總和的一半。
來到倫敦的人,至少應該去一次當?shù)匦【起^,因為在那里你可以近距離接觸倫敦人。
倫敦人無法理解,德國人或者法國人為什么能只喝1杯就付賬走人,而“倫敦人不會為了一杯啤酒進酒館”。兩人以上朋友一起喝酒,每人各請1杯。如果5個人一起去,至少每人要喝5杯。倫敦的小酒館不盡相同:有的安靜,有的喧嘩……但它們一樣都是“大眾之家”,人們來去自由,不需要了解或結(jié)識誰,都是過客匆匆地在陌生中開心相聚。有的人一杯接一杯喝著,在別人的歡樂中品味自己的憂愁。還有的人,尋一處角落,喝著自己的啤酒,聽著別人的故事。
有的小酒館在門口貼著有關著裝方面的要求,大多要求男士穿西裝,但可以不系領帶,女士不用盛裝,稍事裝扮即可。在正宗的倫敦小酒館里,顧客都是自己到前臺訂啤酒。越是禮貌謙讓,越是喝不到酒,不搶不喊不把鈔票舉得高高,只能干等。稍不留神,剛斟滿放在柜臺上的酒杯便被伸得更長的胳膊端走了。
筆者去過的一家酒館店堂狹長,共分三進,號稱倫敦最深的酒館,那里人來人往,生意火爆。每天晚上8點以后,酒館里便坐無虛席。酒館只有兩位女服務員在吧臺工作,店堂內(nèi)的餐臺上放著刀叉和各色調(diào)味品,供客人隨用隨取。要飲料,點快餐,都由客人在吧臺交代好,付賬后稍等片刻,再去吧臺取回,賬貨兩訖,省了人工且忙而不亂。小酒館里無須付小費,如要感謝服務員,贈送一杯啤酒即可。這里有當?shù)氐某??,也有許多旅游者。小酒館內(nèi)座位有限,因為狹窄,只能靠墻放幾張桌子,先來先坐,四腳圓凳可隨意挪動。真正晚間來喝酒的人擠得前心貼后背地站著移來轉(zhuǎn)去。地鐵中相互不挨的距離和禮貌,在這里演變成另一個極端。
貧富共享的天堂
英國人最常見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即使天空烏云翻滾,也可能與陌生人說一句:“今天天氣真好,不是嗎?”職業(yè)、收入、政治主張、宗教信仰乃至家庭生活,通常都是交談禁忌。另一方面,英國人不避隱私讓陌生人住進自己并不寬敞的家里。倫敦每天都有很多私房出租,房主通常是將自己居住的房間中的一間拿來出租。
倫敦是富人的天堂。除了運動服和隱形眼鏡,其他商品價格高得令人咋舌。盡管倫敦人的平均工資高于不列顛其他城市30%;但倫敦房租超出其他城市50%之多。在德國,多數(shù)合租公寓的年輕學生,一人一間房是起碼前提條件;但在倫敦,8個年輕的外來客合租3間房,都算不得是新聞。盡管房價持續(xù)走高,但因為昂貴的房租與信貸政策的簡便靈活,大約有70%~80%的倫敦人當了房主。
倫敦也不是窮人的地獄。他們可以和富人同享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240個博物館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大型國家級博物館和畫廊都能免費參觀,倫敦每年約有600出新劇上演。除了星期日,每晚都有幾十場新戲。如果計劃周密,也可以只花兩三英鎊就能欣賞到50英鎊票價的劇目。
從某種意義上說,倫敦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因為它從來沒有作為一個完整的城市被規(guī)劃設計過。1666年那場毀滅性的大火,也沒有成為城市整體規(guī)劃的契機。不同的區(qū)域獨立發(fā)展又相互滲透:特立獨行的居民區(qū)Mayfair,知識精英齊集Bloomsbury,風光旖旎的富人俱樂部所在地St.Jams,喧囂如晝、霓虹燈下光怪陸離的Soho……各有千秋。尤其東北區(qū)域的小城格林威治,除了有著名的皇家觀象臺,更是一個波光水色的世外桃源。無怪有人說,倫敦就是一個是由許多鄉(xiāng)村連接而成的美麗田園。
倫敦擁有1/5的綠地面積,是歐洲綠化面積最大的都市。藍天為頂、綠草為茵的城市公園,是倫敦人工作之余午休小憩的露天客廳。
海德公園宛若倫敦的綠色心臟,它方圓2.5平方千米,面積比摩納哥還大。宣泄自己,寬容他人,英國人傳統(tǒng)的fair play在海德公園的“講演者之角”體現(xiàn)得最為徹底。在這個自1866年起專為公眾提供的演講場所,誰都可以暢所欲言。100多年過去了,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如果你徜徉在不同演講者中,間或停下來與偶然遇見的路人交流,稍不留神就會發(fā)現(xiàn),不知何時,在你們身邊已悄悄圍上一圈忠實的聽眾,如不及時脫身,你就成為新開壇的演講者。
夜晚的倫敦,空靈曠遠。最悠閑的莫過于沿著泰晤士河畔漫步,觀舟往船行。夕陽西下,泰晤士河橘色的波光火焰般閃爍。暮靄中,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剪影神秘凝重。華燈初上的倫敦,在拜倫的月光里,喜悅地吟誦《唐璜來到倫敦》。遠方一曲悠揚的蘇格蘭風笛曲,撫慰世人疲憊的心。
倫敦的空氣里,古老穿越現(xiàn)代。街燈輝映的小巷中,每一塊路磚下都藏匿著屬于這個城市的秘密。來到倫敦,誰都可以去尋覓、想象那些曾經(jīng)的主角和故事。或者,在倫敦寫下一頁屬于自己的歷史。
置身于倫敦,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人來自倫敦,你就是倫敦人。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