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有著動物世界中最奇妙、最完美的聲吶系統(tǒng)。它們頭部的口鼻部上長著“鼻狀葉”的結構,在周圍還有很復雜的特殊皮膚皺褶,這種奇特的裝置具有發(fā)射超聲波的功能。蝙蝠超聲波探測的靈敏度和分辨力極高,它們根據(jù)回聲不僅能判別方向,為自身飛行路線定位,還能辨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進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它們就是利用這種“回聲定位”的方法,在漆黑的夜晚里非常準確地發(fā)現(xiàn)遠距離個體很小的獵物,并以最快的速度百發(fā)百中地將其捕獲。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蝙蝠依靠回聲定位法能在黑暗中發(fā)現(xiàn)和追捕昆蟲,而且其控制翅膀追捕昆蟲之技術比任何鳥類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某些昆蟲也有對抗之法,從而能巧妙地擺脫蝙蝠的追捕。
在鱗翅目昆蟲中,有一個較大的家族叫夜蛾,全世界共有2萬余種。夜蛾和蝙蝠一樣都是晝伏夜出的動物,但在自然的情況下,蝙蝠卻很少能夠捕捉到夜蛾。科學家觀察到,蝙蝠向夜蛾飛撲過去,但卻總是當它還未達到夜蛾跟前時,便已被夜蛾所感知,從而逃之夭夭了。夜蛾逃避蝙蝠追捕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態(tài):有時收起雙翅,緊急降落到地面;有時筆直地倒栽下來,一動不動地潛藏在地面;有時橫拐豎拐,顛倒飛行或作螺旋線飛行等,使蝙蝠無從下手。夜蛾屬于體形比較大的昆蟲,應該說更容易被蝙蝠發(fā)現(xiàn),但為什么蝙蝠卻捕捉不到它們呢?
原來,夜蛾身上長有一種奇妙的“耳朵”——鼓膜器。這種鼓膜器位于夜蛾胸、腹之間兩側(cè)的凹處,外面是一層角褶皺和鼓膜,里面有氣囊、感覺器和鼓膜腔,腔內(nèi)有兩個聽覺細胞和一個非聽覺細胞,這就構成了它的“耳朵”。這里的神經(jīng)纖維相互平行,形成一束鼓膜神經(jīng),與主神經(jīng)干聯(lián)接并通向胸神經(jīng)節(jié)。它的“耳朵”非常靈敏,就是在充滿噪聲的情況下也能接收到蝙蝠發(fā)出的超聲波信號。當蝙蝠飛到一定的距離(最遠為30米遠)時,夜蛾的鼓膜器就會得到警報,覺察到蝙蝠的到來。
有一些夜蛾還具有防御蝙蝠回聲探測的反回聲探測裝置。在這些夜蛾附肢的關節(jié)上有一種振動器,它能隨著腿部肌肉的收縮而發(fā)出一連串的超聲波,這種超聲波的振動頻率正好在蝙蝠聽得見的頻率范圍內(nèi)。這種超聲波干擾信號被蝙蝠聽到,便不能很好地確定目標了,從而在夜蛾有效的干擾中失去了準確定位的能力。同時,夜蛾身上覆蓋的一層厚厚的絨毛也開始“戰(zhàn)斗”,吸收蝙蝠發(fā)來的超聲波,使蝙蝠收到的回聲的強度減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蝙蝠聲吶系統(tǒng)的作用。
有人總結了夜蛾反聲吶戰(zhàn)術的幾大特點:一是主動偵察,提前發(fā)現(xiàn)敵情;二是及早報警,早做防御準備;三是積極干擾,迷惑天敵;四是吸收超聲波,減少回聲;五是變化戰(zhàn)術,巧妙逃避。它們就是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形式躲過了蝙蝠對它的捕食,從而保存了自己。
在漫長的協(xié)同進化中,蝙蝠施加的捕食壓力導致夜蛾和其他一些夜行性昆蟲一系列特征的進化。而昆蟲的適應性特征也同樣影響著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tǒng)和它的捕食策略的改進。生物的進化適應真是達到了絕妙的地步。
【責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