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方宋代澄泥硯,為長方抄手形,長18.5厘米,寬11厘米,高6.5厘米。色呈鱔魚黃。硯底挖空,兩邊為墻足,可用手抄底托起。硯面受墨處為瓶形,瓶口琢為墨池。硯堂部位雖然較平整,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研磨之后,留下了磨損的凹痕和陳年墨漬的痕跡。硯緣四周凸起,稍圓。硯面略大于底,兩側(cè)自上而下稍內(nèi)斂。硯額及兩側(cè)分別鐫刻有篆、楷、行、隸體等款識共177宇,即便是兩側(cè)下端的窄狹處,也密密麻麻鐫刻了一些硯銘文字,使硯臺顯得文風(fēng)古樸,翰墨大氣。硯質(zhì)細潤柔和,造型渾厚古樸,凹凸有致,線條簡潔,刻工蒼勁精美。
我國著名的“四大名硯”中,較之于端硯、歙硯、洮河硯等石質(zhì)硯,只有澄泥硯屬陶,質(zhì)地類似瓦,取之于泥,成之于火,與眾不同。澄泥硯有鱔魚黃、蟹殼青、豆沙綠、玫瑰紫、蝦頭紅和朱砂紅等多種顏色,最早產(chǎn)于山西絳州,后來河南的靈寶、洛陽和山東的青州、泗水等地都成了澄泥硯的產(chǎn)地。澄泥硯漢代即有,唐朝始興,宋代達到高峰期,至明代時躋身于四大名硯之列,歷代皆為貢品。古時制作澄泥硯,是將一種特制的雙層絹袋吊掛在汾河中,河水里裹帶的泥沙流入絹袋,經(jīng)過絹的過濾,留下的細泥就是澄泥,再摻進黃丹團用力揉搓,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干燥后放進窯內(nèi)燒,最后裹上黑蠟燒制而成。制成的硯臺質(zhì)地堅硬細密而滋潤,呵之即濕,觸輒生暈,發(fā)墨不傷筆頭。因為澄泥硯的制作工藝繁雜,有幾十道工序之多,所以流傳至今的古代澄泥硯極為稀少。
俗話說:“硯以銘為貴?!背庛懯晴澘淘谀幧系奈淖?,是對硯的說明和補充,早在五代時期就已出現(xiàn),到宋代始具有一定的文學(xué)和書法意味,載入四庫全書的《西清硯譜》中就錄有宋代蘇軾東井硯、從星硯、米芾蘭亭硯等硯銘。
宋代硯式日益規(guī)范,硯質(zhì)也趨于豐富,硯的制作開始集實用、藝術(shù)、人文于一體,硯臺銘刻工藝日趨精美,硯藝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國歷代文人對硯臺十分珍愛,刻硯、賞硯、藏硯等成為一種時尚流行的風(fēng)氣并沿襲下來,以紀(jì)年、題名、贊頌、箴戒、述志、抒情、鑒賞、饋贈等為內(nèi)容的硯銘五花八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價值。
這方宋硯的珍貴之處,在于硯身上分別鐫刻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以及清代的高鳳翰、金農(nóng)和黃易等名家的款識,留下諸多硯史佳話。
高鳳翰(1683年~1749年),宇西園,號南村。是歷經(jīng)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畫家、書法家和篆刻家,今山東膠州人。高鳳翰喜藏硯臺,一生收藏的名硯達千余方,他在這方澄泥硯上的題銘文是:“出劍南來燕市歸我鹵亭文字喜,雍正戊申后學(xué)高鳳翰銘”。高鳳翰有“硯癖”之稱,平生收藏了許多硯臺,尤其喜歡在硯上刻銘,雍正戊申為清雍正六年(1728年),可見這方抄手澄泥硯上的銘文為高鳳翰45歲時所刻。金農(nóng)(1687年~1764年),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一生癡迷藏硯、銘硯,自號“百二硯田富翁”,其隸書銘文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所刻:“仙骨堅玉之清子何來五羊城”,下方楷書宇略小,為:“甲成季夏杭郡金農(nóng)銘于僧廬”。黃易(1744年~1802年),宇小松,號秋庵。浙江錢塘人,篆刻家。黃易的銘文為篆書“陸放翁遺硯”,其側(cè)銘文略?。骸凹螒c五年六月黃易題于濟寧官廨之蓬萊閻時年五十有七”,“放翁”為陸游的號,可見黃易在這方硯臺上題銘的時間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時年57歲。在一方小小的硯臺上,能集中這么多內(nèi)容豐富的名家款識和多種書法,雅致古樸間,透出濃濃的墨香神韻,可見其受文人雅士喜愛程度之高。
所謂抄手,是指將硯的底部從后端向前端掏空,兩側(cè)留邊,形成弧形或斜坡的空間,手可插入空間將硯端起來使用。抄手硯是由唐、五代的箕形硯演變而來,使用方便,長方形抄手硯是宋代的主流硯式,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硯臺。宋代也有將這種硯形稱作“官樣”的,如筆者曾在上海松江博物館看到一方名為“宋洮河石六舟銘太史式硯”的抄手硯,蟹殼青綠,硯銘深刻,因為“太史”是歷史上的官銜名,因此抄手硯又被稱為“太史硯”。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wù)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袄蠈W(xué)庵”為陸游晚年蟄居故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時的書齋名,陸游曾在此撰寫《老學(xué)庵筆記》。根據(jù)硯上的篆書銘文“老學(xué)庵簡書第二硯”和銘印“陸”來看,陸游曾是這方抄手澄泥硯的主人?!昂啎笔怯糜诟嬲]、策命、盟誓等的文書,也指一般的文牘,《詩。小雅·出車》中載:”王事多難,不遑起居。豈不還歸,畏此簡書?!彼瓮醢彩洞鹆种猩釂ⅰ分骸叭サ虏贿h,向風(fēng)誠勤,日有簡書之煩,久無竿牘之獻。敢圖風(fēng)誼,遠損書辭,仰銜存愛之隆,實重頑疏之過?!笨梢婈懹卧谖臓┥鲜褂眠@方澄泥硯的時間較多,而且應(yīng)為陸游藏硯中的第二方簡書硯。在著書撰文的過程中,這方抄手硯曾與之朝夕相伴,留下了多少翰墨恰情。
“一年春色已平開,始見芳香傍硯臺。”雖然歷經(jīng)九百多年歲月滄桑,這方抄手澄泥硯卻基本保存完好,端莊大氣,性質(zhì)堅固,古色古香中,透著一縷淡淡墨香,實屬難得。其流傳過程的曲折和一些名家收藏者在其上鐫刻硯銘的確切紀(jì)年清晰,使得這方硯臺頗具特色,尤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