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主要規(guī)定在《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礦產資源勘查區(qū)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guī)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湖南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中。
勘查中的違法行為
一是無證勘查或越界勘查。法律責任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可以并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是未經批準,擅自進行滾動勘探開發(fā)、邊探邊采或者試采。法律責任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滾動勘探開發(fā)、試采是針對石油、天然氣等流體礦產而言,我省基本不存在這種情況。對實踐中大量存在的“以采代探”行為,如完全沒有進行探礦工作,應當按無證采礦論處;如同時進行了探礦工作,按本條規(guī)定,以擅自邊探邊采論處。
三是勘查中的其他違法行為。包括不按規(guī)定備案、報告有關情況,拒絕接受監(jiān)督檢查或弄虛作假;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已經領取勘查許可證的勘查項目,滿6個月未開始施工,或者施工后無故停止勘查工作滿6個月三種情況。法律責任是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原發(fā)證機關可以吊銷勘查許可證。不按規(guī)定備案、報告有關情況,主要是指探礦權人在開始勘查工作時,不向勘查項目所在地的縣國土資源局報告以及不向登記管理機關報告開工情況。根據《礦產資源勘查區(qū)塊登記管理辦法》第25條規(guī)定,登記管理機關需要調查勘查投入、勘查工作進展情況,探礦權人應當如實報告并提供有關資料,不得虛報、瞞報,不得拒絕檢查。最低勘查投入主要是指,第一個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2000元;第二個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5000元;從第三個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1萬元。探礦權人當年度的勘查投入高于最低勘查投入標準的,高于的部分可以計入下一個勘查年度的勘查投入。
四是擅自印制或者偽造、冒用勘查許可證。法律責任是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是不按規(guī)定辦理勘查許可證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手續(xù)。法律責任是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勘查許可證。
六是不按規(guī)定繳納《礦產資源勘查區(qū)塊登記管理辦法》規(guī)定應當繳納的費用。法律責任是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限期繳納,并從滯納之日起每日加收2‰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勘查許可證。
采礦中的違法行為
一是無證采礦。法律責任是責令停止開采、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罰款;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照刑法的規(guī)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越界采礦。法律責任是責令退回本礦區(qū)范圍內開采、賠償損失,沒收越界開采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罰款;拒不退回本礦區(qū)范圍內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吊銷采礦許可證,依照刑法的規(guī)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三是破壞性采礦。法律責任是處以罰款,可以吊銷采礦許可證;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依照刑法的規(guī)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破壞性采礦是指違反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方案,采取不合理的開采方法、開采順序等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的行為。按照《礦產資源法》的規(guī)定,對破壞性采礦行為,須由省級國土資源部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經省廳授權,也可以由各市縣國土資源部門進行處罰。
四是不依法提交年度報告、拒絕接受監(jiān)督檢查或者弄虛作假。法律責任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可以并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根據《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14條的規(guī)定,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采礦權人合理開發(fā)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環(huán)境及其他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等情況依法進行監(jiān)督檢查。采礦權人應當如實報告有關情況,并提交年度報告。
五是擅自印制或者偽造、冒用采礦許可證。法律責任是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六是不按規(guī)定辦理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手續(xù)。法律責任是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七是不按規(guī)定繳納《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規(guī)定應當繳納的費用,法律責任是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限期繳納,并從滯納之日起每日加收2‰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應當繳納的費用,主要是指采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價款。
非法轉讓行為
一是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礦產資源。法律責任是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根據《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42條第3項的規(guī)定,“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礦產資源的,沒收違法所得,對賣方、出租方、出讓方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對買方、承租方、受讓方可以按無證采礦論處。非法轉讓礦產資源違法主體實踐中以鄉(xiāng)鎮(zhèn)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等居多。對于一些礦山企業(yè)將礦區(qū)周邊不屬于本礦區(qū)范圍內的礦產資源以買賣、承包、出租等形式轉讓給他人的,可按本條處理。
二是未經批準,擅自轉讓探礦權、采礦權。法律責任是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短降V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5條、第6條規(guī)定了礦業(yè)權轉讓的具體條件:探礦權自頒發(fā)勘查許可證之日起滿2年,或者在勘查作業(yè)區(qū)內發(fā)現可供進一步勘查或者開采的礦產資源;采礦權自礦山企業(yè)投入采礦生產滿1年,此外還需已經繳納相關費用,權屬無爭議等。
三是以承包的方式擅自轉讓采礦權。法律責任是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由原發(fā)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四是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法律責任是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違反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
一是采礦權人在規(guī)定期限內未足額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或未按規(guī)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滯納金的。法律責任是由征收機關責令限期繳納,并從滯納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補償費2‰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滯納金的,由征收機關處以應當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由發(fā)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二是采礦權人采取偽報礦種,隱匿產量、銷售數量,或者偽報銷售價格、實際開采回采率等手段,不繳或者少繳礦產資源補償費。法律責任是由征收機關追繳應當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并處以應當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由發(fā)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三是采礦權人未按照規(guī)定報送有關資料。法律責任是由征收機關責令限期報送;逾期不報送的,處以5000元以下罰款;仍不報送的,發(fā)證機關可以吊銷采礦許可證。不報送有關資料,是指不提交已采出的礦產品的礦種、產量、銷售數量、銷售價格和實際開采回采率等資料。
違反地質資料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
一是未按規(guī)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法律責任是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匯交;逾期不匯交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并予以通報。匯交地質資料的期限,可查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10條的規(guī)定。如探礦權人應當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匯交。
二是偽造地質資料或在地質資料匯交中弄虛作假。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沒收、銷毀地質資料,責令限期改正,處10萬元罰款;逾期不改正的,通知原發(fā)證機關吊銷其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或者取消其承擔該地質工作項目的資格。
違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
一是建設單位的違法行為,包括兩種情形:未按照規(guī)定對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內的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主體工程即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法律責任是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生產、施工或者使用,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對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fā)的地質災害不予治理。法律責任是責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責令限期治理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治理,所需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是在地質災害危險區(qū)內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他可能引發(fā)地質災害活動的,法律責任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對侵占、損毀、損壞地質災害監(jiān)測設施或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弄虛作假或者故意隱瞞地質災害真實情況的;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以及監(jiān)理活動中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等行為,《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都規(guī)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國土資源執(zhí)法監(jiān)察總隊副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