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銀行工作已經邁入第17年,從事個人金融理財工作,也有8個年頭了。這期間,每次邀約客戶銷售產品時,都會涉及理財風險提示,這些風險往往包括:政策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產品不成立風險、提前終止風險、交易對手管理風險、兌付延期風險、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風險等。但我認為,光是告知客戶以上這些客觀性風險還不夠,還有一項主觀性風險也需要提示客戶,那就是客戶的心理風險,即客戶內心承受該產品風險的能力。
提示心理風險很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有一位客戶,向來以購買銀行定期儲蓄和國債為主要投資手段,忽然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別人都在買銀行的穩(wěn)健型(低風險)理財產品,顯示預期收益較高,于是他也嘗試購買。這時他不僅要接觸產品說明書上的這些風險提示,而且他的心理因素也將慢慢變化。簡言之,因為第一次購買,他沒有親身體驗,最怕本金損失,還怕收益沒有保障;進一步分析,客戶擔心銀行是否真的如實告之產品的所有風險等。這些心理因素如果不提前溝通,就會造成客戶購買產品時的猶豫不決,一旦購買產品后寢食難安,最后結果可能會時不時上門或電話詢問產品的安全性和近況,一有風吹草動就決定立即贖回,對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對銀行工作帶來了一定的不便。
我曾經有這樣一位高端客戶,她50多歲,退休在家,丈夫在職,收入不菲,一向以存銀行定期為主。自從2005年,工行開始正式發(fā)售人民幣理財產品——“穩(wěn)得利”系列,由于預期收益相對銀行定期稍高,且風險較低,一經面市就擁有了大量客戶。這位客戶知道以后,一開始依然保守,觀望了一年,2006年在我的數(shù)次建議下,打算投資 10萬嘗試購買。因為我知道她其實是一位相當謹慎的客戶,所以一開始就把產品說明書拿出來,逐條給她解釋和分析,并主動請她回去跟老伴和家人商量。經過與客戶幾次充分溝通,她終于決定購買。來銀行那天,我又精心挑選了一款以投資銀行票據(jù)和國債為主的短期產品(90天左右),客戶一聽也明白投資風險較低,當即購買。隨后一段時間,客戶偶爾有來詢問該產品的信息,每次都能滿意而歸,因為一方面該產品投資標的明確,另一方面產品時間也不長,客戶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心態(tài)。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當?shù)谝还P理財連本帶息到賬后,該客戶投資的欲望就越發(fā)濃厚了。隨后的日子里,在我的幾次建議下,她先后購買了其他理財產品,甚至還在2006至2007年的股票牛市里投資基金賺了點小錢,當2008年熊市來臨后,又做了基金定投。隨后幾年,她還給筆者推薦了好幾位優(yōu)質客戶。
所以說,面對客戶的心理風險,我認為主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對銀行工作人員來說,要主動如實告之客戶(特別是首次)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還要加強與客戶的溝通交流,特別是要了解客戶內心風險的承受能力,加以正確的引導,最大程度取得客戶的信任。二是對客戶來說,除了要看清產品說明書上的內容外,還要多從銀行或其他有效渠道了解此類產品的歷史數(shù)據(jù),雖然不能以歷史代表將來,但至少也能作為投資的參考信息。
最后,我建議初次投資理財產品的客戶,不妨多選擇一些期限短、低風險的產品來比較,在自己風險承受范圍內,做出合適的決定。以上是我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一些粗淺看法,供大家參考。須知理財有風險,投資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