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諫”是否是吾國獨有,鄙人沒去研究,只知道我國歷史中此類現(xiàn)象很多。
“尸諫”是畸形社會的產(chǎn)兒。在民主環(huán)境中,下位者所提的意見如果反映了民意,上位者不敢不聽從,下位者用不著尸諫;沒有反映民意,上位者的拒絕理所當然,下位者尸諫也爬不上道德制高點。而在專制社會中,上位者的權(quán)力不受制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下位者提的意見再合理,上位者不當回事,你也無可奈何,為了維護自己的某種理想,下位者只好以個人的死亡對上位者進行可憐兮兮的施壓。
歷史上第一個尸諫者是史魚。
春秋時,衛(wèi)國的蘧伯玉德才兼?zhèn)?,深受民眾擁護,衛(wèi)靈公卻棄而不用,將弄虛作假、拍馬溜須的彌子瑕當大熊貓一樣養(yǎng)著,大夫史魚屢次進諫,衛(wèi)靈公都過耳不聞。史魚病重,彌留時交代其子:“我在衛(wèi)國,不能讓國君重用蘧伯玉、疏遠彌子瑕,是我這個做臣子的沒有盡到糾正國君過失的責任,死了沒臉享受隆重的葬禮。你就將我的尸體放在窗戶下吧!”
他的兒子果真這樣做了。
衛(wèi)靈公來吊唁時,看到史魚的遺體橫在窗戶下,急問其故,史魚的兒子就把史魚的話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聽了,深受觸動,當即表態(tài):“這是我的錯誤,我一定改正。”并下令給史魚舉行隆重的葬禮。后來衛(wèi)靈公也真的開始“親賢臣,遠小人”。聽到這件事,孔子大發(fā)感慨:“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也,不可謂直乎?”“尸諫”一詞從此進入歷史。
清代發(fā)生過兩起影響很大的尸諫。
道光十八年(1838年)11月,林則徐受命赴廣東禁煙。第二年正月抵達廣州,一到任,他立即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外國鴉片商,令其迅速交出鴉片,并采取撤走買辦工役、查封商館的措施。
4月22日起,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87箱、2119袋,共2376254斤。
林則徐在廣東的禁煙行為,引起英國政府的極大恐慌,自私的英國人怕影響自己的稅收,悍然出兵侵略中國。腐敗的清王朝一戰(zhàn)即潰。
為表示對英人的“友好”,道光帝將林則徐革職并遣戍伊犁。
道光帝的老師、東閣大學(xué)士王鼎一向欣賞林則徐的清廉政風和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氣節(jié),數(shù)次上書道光帝希望其恢復(fù)林則徐的職務(wù),查辦屈膝求和的琦善和穆彰阿,道光帝都當成耳邊風。
不得已,王鼎“閉門自縊,冀以尸諫”。
另外一起尸諫則與慈禧太后有關(guān)。慈禧扶植光緒成為皇帝后,曾口頭承諾將光緒所生第一個兒子入嗣同治帝,卻始終沒有落實到詔令里。光緒五年(1879年)3月,清廷吏部主事吳可讀自請隨光緒帝、兩宮太后護送同治皇帝及其皇后梓宮奉安惠陵。參加完葬禮回京途中,吳可讀于閏三月初五日在薊州馬伸橋三義廟服毒自盡。自盡前,他除了留有一封長長的遺折,還寫了5封遺書,3封給廟中住持周老道,兩封給兒子吳之桓,主要內(nèi)容是:一是撇清周老道的責任,二是交代后事,三是說明自殺的具體原因。
吳可讀在遺折中說:“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為文宗顯皇帝(即咸豐帝)立子,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既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則今日嗣皇帝所承大統(tǒng),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之于文宗顯皇帝,非受之于我大行皇帝也。而將來大統(tǒng)之承,亦未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即謂懿旨內(nèi)既有承繼為嗣一語,則大統(tǒng)之仍歸繼子,自不待言”,因此“惟仰祈我兩宮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承繼大行皇帝嗣子”。
在吾國的文化里,大臣的“尸諫”一向是被高調(diào)稱頌的,在一些人看來,好死不如歹活,既然一個人連自己這100多斤肉身都不要了,說明他對國家和皇帝絕對忠誠,尋常人做不來。其實,并非所有的尸諫都有價值。
尸諫有兩種:一是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前途,為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諫,這些上諫者一般都具備關(guān)心民眾、廉潔奉公、舍生取義的高貴品質(zhì),比如春秋時的史魚、戰(zhàn)國時的屈原、道光時的王鼎;一是為了皇家的私事,比如誰繼承皇位、是近支親王還是遠支親王攝政等等而諫,這樣的尸諫具體理由各不相同,但它從根本上維護的還是皇家的道統(tǒng),諫不諫都跟咱們老百姓沒有多少關(guān)系,表面看來是忠勇,秉持儒家之大節(jié),客觀上類乎拍馬屁。
吳可讀是個傳統(tǒng)的讀書人,他內(nèi)心里未必沒有家國天下之情懷,比如他在甘肅做小官時就曾給地方官建言設(shè)立牛痘局,挽救了不少幼小的生命;曾協(xié)助陜甘總督左宗棠募集白銀50萬兩,建成甘肅貢院,免除了甘肅學(xué)子赴西安鄉(xiāng)試之勞。他也疾惡如仇。同治時,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貪生怕死,聽任沙俄侵略者從伊犁到烏魯木齊一路燒殺擄掠。更可惡的是,此人縱兵誣殺老百姓200多人冒功請賞,吳可讀幾次上疏要求將此人斬立決,被降三級歸里而無怨無悔。然而,他有關(guān)同治之嗣的尸諫卻辜負了他以前的種種作為,給人一種甘為封建帝王鷹犬、竭力維護一家一族天下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