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人文哲理
滿月作為團圓的象征,有著美滿的寓意,讓人們在品嘗月餅的同時,也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和家庭的溫馨。從社會學意義來看,正是無數個“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才支撐起我們的“家國”。當我們享受中秋節(jié)的詩意團圓時,應當感恩生活,感恩親情,感恩“家國”。如果說家要團圓美滿,那么國更要統(tǒng)一強盛。家國意識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實現這個愿望的前提就是國家的長治久安、興旺強盛。
中秋節(jié)的家國意識和人文精神,將在當代人的繼承和不斷豐富中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中秋·時文品讀
中秋讓我們溫暖
□康 震
馬上就是中秋,晚上淅淅瀝瀝飄起一場雨,我下意識地抬頭看看,不知那天會不會還有這么厚的云。如果沒有了月亮,這中秋可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思。仔細想想,過中秋,其實也是在過月亮的節(jié)日,心里的那一點點情思妙想,多是從這一輪明亮來的。
不同的人看月,自然有不同的心思。李白那一年在長安,官沒得著,反倒得了一肚子的委屈與不平,看看中秋到了,在園子里備下果品酒饌,想喝一點??墒歉l喝呢?“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睕]個知己陪著自己,美酒喝下去也成了苦酒,酒入了愁腸,本應化作相思淚,但在李白,也許化作了說不出的牢騷。
果然,喝到半酣,開始埋怨月亮“不解飲”,連自己的影子也捎帶不得好??墒怯帜苋绾文兀吭诠录诺侥米约簺]辦法的時候,只有這個不算朋友的朋友還跟著自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彪m然越舞心里越亂,但在這個形只影單的中秋,月亮畢竟是個伙伴,有多好不敢說,默默地陪伴,多少讓李白那涼得差不多的心里,涌起了一絲溫情。
蘇軾就好得多了。剛剛過了不惑之年,仕途說不上有多么如意,好歹也是個密州知州。中秋看月,照例能看出幾分孤單,但大醉之后,居然又看出不少疑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边@問得其實全無道理,但細細想來,世間之事哪兒能事事都講道理?鄭板橋說得好:難得糊涂。一糊涂,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比如這個中秋,老弟蘇轍不在身邊,不能共飲同醉,自然有些感傷,但也只能克服,怎么克服?看月吧,看了月,心情就會好很多,就不會有太多的難過與抑郁。月亮是我們的好榜樣,一圓一缺,它心里該有多少悲歡離合?一陰一晴,又該有多少的黯然神傷?可千百年來,它還是那樣癡癡地散發(fā)著柔情的光,給我們送來長久的祝福,給這世界送來似水年華。
中秋給了我們看月的情思,看月的時光??丛碌臅r候,我們有點兒感動,也有點兒感傷。雖然此刻最愛的人不一定在身旁,但這一縷月光卻送給我們這一夜的溫柔與想象,讓我們在獨處的時刻依然堅強。
?。ㄟx自《光明日報》2010年9月21日)
閱讀品悟
“中秋”是什么?不同的人看月亮,自然有不同的心思:李白——舉杯對明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由此感慨良多,心中泛起漣漪,涌起絲絲情懷。蘇軾則大不相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薄扒嗵臁必M能講清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都是自然規(guī)律。但作者最后告誡人們——中秋看月,或多或少、或喜或悲,都會讓人有所感觸,從一縷月光送給我們的這一夜的溫柔與想象中學會獨立,擁有頑強生存的勇氣。
中秋·詩中真蘊
中秋月,中秋夜
□雪 夢
夜色薄涼
我站在月光里
望影子,依著發(fā)白的墻
喑啞
今夜,我舍棄書與筆
舍棄一切思、想。
望月兒,一點點升高
高過高聳的樹木
高過突兀的山峰
月色愈來愈白
白到生幻
月色愈來愈濃
濃到草葉掛滿露珠
我,站在黑白交替的間隙
披一身潔白的潮濕
細數稀疏的星星
數著數著,心突然下沉
一直沉到了最底層
我,枉裝一腔秋水呀
在中秋的月夜
在私設的世界
心,竟凝固成
一潭,堅冰
?。ㄟx自《作家導刊》第35期)
賞析
詩歌不是生活中某一事實的翻版,它要比現實生活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就必須要有豐富的想象。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想象可以賦予抽象的東西以形體,可以使平凡的東西顯得不平凡,可以使所要歌頌的正面人物變成英雄,使所要鞭撻的反面人物變成小丑,可以創(chuàng)造與現實的自然界相似的另一個理想世界,使文藝走在生活的前面,還可以彌補作者生活經驗不足的環(huán)節(jié),使片面的事物變成完善的整體。一句話,詩歌創(chuàng)作一刻也離不開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出人意料的藝術想象。
《中秋月,中秋夜》運用虛實相生的寫法:站在中秋節(jié)的月光里,“我”舍棄書與筆,舍棄一切的思、想,“望”月兒的升高,這部分是實寫?!霸律卑椎缴?,月色的“濃”,“濃”的含義是深邃的,它讓“我”展開聯想的翅膀,思“家鄉(xiāng)”“親人”“朋友”“祖國”等濃烈的情懷,這部分是虛寫。
中秋·心路作坊
月涼如水
山東省沂源縣歷山中學 初三(7)班 劉爍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題記
又一晚皓月當空。不要春光明媚,不要夏日蓬勃,不要冬日柔和,只愿月光普照,微微秋涼即可。
又一年中秋團圓。不要佳節(jié)厚禮,不要香甜月餅,不要天上宮闕,只愿親人長伴,月明團圓即可。
今年秋天,天,果真涼透徹了。那窗戶上朦朧的霧氣,那蒼白的秋陽,那慘淡的愁云,那怕凍而南歸的雁群,都是最好的證明。蕭索的庭院已被裝扮成了秋的模樣?;ㄩ_花落,人去人來,幾度繁華幾度荒蕪?幾度春暖幾度秋涼?無息無蹤。
路上一片靜謐,或許路人都早已趕回家團聚了。幾只小野貓偶爾叫一兩聲,如同找不到媽媽的嬰孩,咿呀咿呀地啼哭。它們的眼睛仿佛是明月,映現出母親的笑容。
等我們趕回老家,月已爬上枝頭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痹谖铱磥?,月就好比路燈,指引著人們去與親人團圓。抬頭望月,圓月的孤單,又如同游子思鄉(xiāng)的心,空曠寂寥。
回頭看那水井,搖晃的水面上還有一顆亮亮的圓寶石,我情不自禁地唱起音樂課上學的童謠:“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清涼月光照在原野上,泛起朵朵“浪花”,那月如此潔白,仿佛地面剛下了一層霜;又如此無瑕,仿佛清澈的湖水。它柔柔地灑下一層光輝,如同灑下一汪清泉,涼爽了臉龐,凈化了心靈。
記得小時候,頑皮的我在奶奶家里玩——爬上幾十年的老槐樹、品嘗酸澀的無花果,彩云逐月般自由玩耍,不時偎在奶奶身邊撒撒嬌,不一會兒又跑到庭院里看星星。奶奶一直守護在我身邊,像月亮一直伴著地球,她是那么和藹慈祥,充滿憐愛地望著我,即使再苦再累她也心甘情愿。
十年過去了,老槐樹砍了,無花果死了,天上的星星也少了許多,可月亮依舊伴著地球,片刻不離。
其間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到奶奶,酸澀的淚水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再見到奶奶時,只見奶奶一頭白發(fā),就連那所剩無幾的幾根黑發(fā)也被歲月鍍上了月的光輝,變得銀光閃亮起來。那無數的白發(fā),似無數銀針,刺痛著我的心。
秋涼,更似幾分荒涼,而“秋”下加個“心”就是“愁”??!“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那皎潔的月光是不是給秋更添上了幾分悲涼呢?
月涼如水!
點評
文章寫了中秋時節(jié)作者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受,抒發(fā)了獨特的感悟。全文構思巧妙,“涼”字貫串始終,用中秋時節(jié)的景物烘托心情的悲涼,層層鋪墊、渲染,最后自然點題、抒情。景物描寫很精彩,作者筆下的景物不僅美,而且富有個性,帶有情感;文章結構張弛有致,讀來輕松自然;能把描寫與抒情、生活與感受、景物與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篇佳作,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可讀性。
【指導并置評:唐本香】
中秋·知識一角
在我國,中秋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其意義幾經更迭、幾多變遷,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作為一種節(jié)氣的中秋文化,形成于夏商周“三王”之時,并與古代養(yǎng)老實踐相結合,是一種敬老、養(yǎng)老文化。第二,作為一種節(jié)日的中秋文化,大約形成于唐朝ZvkSDpFEO80X0t3eIUInLA==。唐朝《開元遺事》記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庇幸环N說法認為,直到唐朝中期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從唐朝詩人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一詩的意境看,作為一種民俗節(jié)日的中秋文化,形成于唐朝確實是有史料根據的。第三,中秋節(jié)日文化鼎盛于宋朝。宋朝孟元老所撰的《東京夢華錄》(卷八)對中秋盛景有如下描述:“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飾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狈比A至此,宋朝中秋節(jié)日文化之繁榮可見一斑。第四,中秋節(jié)在明清時期已成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借月團圓寓意人團圓,又叫團圓節(jié)。這一天要吃月餅,寓意家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