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山連綿千里,縱貫北國,號稱“中華之脊”。我的家鄉(xiāng)涉縣,就位于“中華之脊”東南麓的晉冀豫三省結合部。
太行山浩瀚的褶皺里,有無數(shù)高高低低的饅頭狀的山包和無數(shù)深深淺淺的蜂窩狀的山坳。涉縣的偏城鎮(zhèn)就坐落在其中一個淺而又淺得山坳間,偏城村的“劉家寨”,則坐落在其中一道低得不能再低的山包上。
早聽說過,那個被稱為“偏城溝”或“宇莊溝”的不起眼的淺山坳,曾經(jīng)是“飛地”,堪稱天下第一奇絕。而那個低得不能再低小的不能再小的山包頂上的“寨子”,卻兩度成為涉縣的“首府”,也是中國隸屬史上的奇跡。
偏城村被國務院列八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當之無愧的。
(一)
那天我邀了在攝影方面很有造詣的好友李書味,驅車從縣城出發(fā),半小時后進入偏城村,隔著車窗就望見一座小小城堡,像皇冠一樣“戴”在一座小山山頂上,那肯定就是網(wǎng)上炒得很火的“劉家寨”了。
跟成批擁進偏城的大多數(shù)游客一樣,我們順大路,下村路,拐上陡坡,“劉家寨”的北城門迎面矗立。這座城樓明顯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的城樓當?shù)亟小靶堑摹?,由青磚蓋成,下半部分是城門洞,由石頭壘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嵌在城樓正中的石雕“偏城”兩字,盈尺古隸,筆力蒼勁,莊嚴地享受著應該享受的排場。斑駁的吉磚城樓上醒目的裂痕,布滿了歲月的古老和滄桑。石券城門的門洞左右“滄海龍馬”“麒麟望日”的石刻,卻顯示著曾經(jīng)的輝煌。城門旱已不存在了,但留在門臉上方半尺厚的硬木“門楣”,和門洞兩壁上的門杠插口,還能讓人想象得出冷兵器時代,這座城堡是如何堅不可破。
城堡共有北、東、南三座這樣的城樓,這里就是三門之一的北城門。據(jù)說,東門為正門,曾經(jīng)上書“永安寨”三字,現(xiàn)已無存。據(jù)我觀察,現(xiàn)存東門、南門的建筑,很明顯都沒有北門精致,應該沒有正門和偏門之說才對。
《涉縣地名志》載:宋末元初,羅、劉兩姓均居于寨上,有“羅半寨,劉滿寨”之說,后羅姓絕嗣,劉姓便將寨子四周筑墻改名“永安寨”,并建南、北、東三門,儼然如一座小山城。又因此處地處偏僻,故名日“偏城”。
也有人說“偏城”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因為它只有北、南、東三個門,并非四個門。還有人說“城”一般是指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但這里只是一個家族聚集地,所以不能稱為“城”。而我面對高聳在自己面前的城樓,確信偏城是座城,或者說是座“城堡”。因為,所謂的城,就是城墻和城墻以內的地方,與城門多少無關,也不
定非得是什么中心。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事,只要我們認識、承認、尊重偏城城樓上的兩個字就足夠了,大可不必故作高深。
“劉家寨”是偏城的個別稱,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種叫法。我們在偏城村打聽“劉家寨”,村里人初聽都不解,回過神來才會說:“你是說偏城吧!”
偏城村是因為村中那座名為“偏城”的山頂古堡而稱偏城,偏城鎮(zhèn)是因為偏城是座大村而稱鎮(zhèn),現(xiàn)在被人們廣泛稱為劉家寨。
據(jù)我所知,在河北乃至全國,以城為名的地名一數(shù)一大串,僅涉縣境內就有“遼城”“桃城”“趙簡子城”“岳尚書城”等,可是,仔細尋訪起來,絕大多數(shù)的“城”,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唯獨“偏城”,這個古老的山頂城堡卻名副其實,基本完好地保留著城堡的姿勢,高高聳立在茫茫太行的皺褶之上。
(二)
偏城,一直以來就是偏城地區(qū)引以為自豪的地方。因了古堡壘的存在,村叫偏城,周圍13村所坐落的溝也叫偏城溝,包括青塔在內的23個村都稱偏城鎮(zhèn),涉及方圓幾十里。這里僅有文字記載的可考歷史,就長達787年:曾經(jīng)兩度成為涉縣的“首府”;元、明、清、民國歷時700多年,被稱為的曠世罕見“飛地”。
這一切都是從一個叫劉震的人開始的。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幾部《黎城縣志》都是這樣寫的劉震,偏城人。生而軀干奇?zhèn)?,膽力過人,慷慨有大志。金季,元兵南侵中原擾攘,郡邑多集豪家子為義兵。震在選中,以勇鷙聞。
在公元1224年,劉震就“俾寄理于涉之偏城塢,謂之分治涉縣?!标P鍵是這個“塢”字,有三層意思的解釋,一是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二是四面高而擋風的建筑物;三是防御用的小型城堡。偏城的地勢,三種解釋都適用,唯一可以說明的就是在公元1224年之前,偏城這座城堡就存在著。劉震是以熊耳山寨為老營做太守,還是以偏城為老營做太守,或者說兩者都是他的老營,我們從文字上不得而知。但從這里可以知道,涉縣當時所謂的“升”為崇州,事實上是金代的流亡政府給的一個空洞的封號而已,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管轄和隸屬。取消崇州建制后,涉縣、黎城都單設縣,偏城雖在涉縣境內,卻歸了黎城。
偏城和它周圍共13個村,從公元1224年到1940年,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先后長達717年,一直屬山西黎城縣管轄,而它的實際版圖卻在涉縣地界內,就是說周鄰與隸屬全不接壤,在偏城鎮(zhèn)和黎城縣之間,又隔著涉縣的遼城鄉(xiāng)與索堡鎮(zhèn)等地區(qū)。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聞所未聞的奇聞。所以被稱為“飛地”或“插花區(qū)”。
偏城早在漢代就有了相關的文字記載。偏城具體為何人所建呢?問題卻至今無解。劉家后人只能猜測建寨與劉震有關,他們的理由是,從劉震算起,劉家四代為官,那時,劉家成為當?shù)赝?。因此,劉震被后人奉為劉家“始祖”?;蛟S就是在那一時期,劉家建起“永安寨”——人們以青石為磚,壘起10米高的城墻,開了東、南、北三門,寓意住在寨子里的劉家子嗣“永遠安康”。
頗具戲劇性的是,劉震晚年并未回到偏城,他最后選擇了定居溫村——那個地方山清水秀。至于為何不回偏城,或許,因為那里太偏了。
在我這個稿子完稿之時,又得了一個重要的消息,就是涉縣農工委原書記王會江說,他收藏有一本中國歷代地圖冊,從那上邊顯示,東漢時期涉縣的偏城地區(qū)就是“飛地”,就歸黎城管。若從那時算起,偏城的“飛翔”史應該是2000年左右。那形成“飛地”的原因就更無從考證,更是個歷史之謎了。
(三)
偏城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城堡,一直奇怪地把我隔在它的外邊。它長寬均為129米左右,大體上呈正方形,保存相對完好。
我們是在
個主動迎上來作向導的熱心老人帶領下,通過北城門的門洞進入城堡的。城內由南北兩道主街道和東西無數(shù)的小街構成,城中心有十字街,現(xiàn)存47個院落,方圓達1666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其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現(xiàn)存大多為明、清至民國初年。四圍石頭筑成的10米高的城墻,連接著寨邊一些房屋的后墻,和三個城門一起圈成了易守難攻的山頭城堡。如此典型、如此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在我國北方是很少見的。
我們進入城堡就沒有了方位感,像進入了迷宮。沿街門樓大多高大,飛檐斗拱十分精美,讓我們眼花繚亂。許多大門門楣上,書有“敦本”“慶有余”等橫幅,兩側石雕楹聯(lián),龍飛鳳舞,文采飛揚;高高的臺階,全部是加工精致的青石鋪成,底層階下還有精巧的排水道,不少門口的上馬石雕著銜環(huán)猛獸,半數(shù)被人為砸環(huán)。大致上門有廣亮門和掃地門兩種,廣亮門寬闊,雕刻繁復,門檻高,門兩側有上馬石、拴馬石,很顯赫,掃地門較窄,無門檻,雕刻簡單。多數(shù)房頂方磚筒瓦,五脊六獸,出飛檐,美輪美奐。
我們感覺被動地跟著向導,像被牽著鼻子的老牛,踏著閃著金屬般光亮的青石街面,走走停停,挨門挨戶進入各式各樣的院落。向導還善解人意地給我們作些必要的解說,這家過去是“某某第”,那家原來是“某某府”,當然還有抗戰(zhàn)時期偏城單獨設縣所在的“紅色大院”等等。我們幾乎是不停地按動快門,幾乎是一聲接一聲一鼓勁感嘆遇到的驚奇。
這座城堡的院落大致有明樓院和石柱院之分。明樓院主房為明樓,明樓外精雕書畫,石柱院主房柱子皆為直石,柱頂石多為各式各樣的蓮花寶座。街道盡頭的院落般是海青房,即:房屋的后墻既屬這個屋子,也是城墻。大多院落相互對稱,隨地形依山就勢,結構緊湊,主房、陪房等級明顯,主次分明。除了雕梁畫棟的中國古典建筑,又間或融有尖券、山花等西方建筑符號,令人嘆為觀止。
印象最深的是“六門旮旯”。這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東兩面各有三個大門,
“將軍第”位于南頭西側,是寨子內最威嚴的宅院,串聯(lián)式的一進三院,西高東低依山勢而筑,前后落差有9米之高。從一條50米長的甬道走向二門,兩側各有兩層配房,進二門左右對稱有廳堂,堂內套間,約50米深,木雕窗欞,石刻柱頂;穿廳堂,上石階,又進一四合院,正中才是正堂大廳。與它相鄰的就是“進士府”,兩處大院的大門上的匾額都完好。尤其是“進士府”,據(jù)說是因為這處院住著一個抗日英雄,“抗日英雄”的匾掛在上邊,遮住了原有的“進士府”三個字,所以,在破四舊時才未曾遭遇毀壞。而北頭的第一處院子,又。是偏城縣的“公安局、看守所”??谷諔?zhàn)爭時期曾是偏城縣委院。
據(jù)說,“六門旮旯”里的六個門曾是劉榕七兄弟的六處宅院。劉氏的發(fā)展到劉道泰時,不僅誥封武德都尉,還育有七男九女。老五和老六考取了武舉人和武進士,劉姓家族就此達到鼎盛?!独璩强h志》上有老六劉榕的傳記。說他是宣統(tǒng)乙丑科(1865年)武進士,曾任正四品昭武都尉。因父病乞歸,躬親調養(yǎng)出入扶持十多年。后痛七弟早亡,教撫兩子鄉(xiāng)試解額補員。
1938年到1946年間,偏城這座古老的城堡成為“偏城縣”的首府。當時,偏城脫離黎城縣管轄成立了偏城縣抗日政府,六年后才撤縣并入涉縣,在這7年的時間里,八路軍129師先遣團、偏城縣委、縣政府等在這里秘密駐扎七年之久。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院落分配給偏城村的群眾,不再是劉姓獨居?,F(xiàn)在的劉家寨,老屋新房混存。
(四)
現(xiàn)在,涉縣縣政府將劉家寨的全部居住建筑共計37個院落分出了一、二、三個等級,門口掛上了標志牌,列為重點保護區(qū)。保護區(qū)內所有古建筑、水井、水塘等嚴禁擅自改動,寨內現(xiàn)存古建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拆、改、調、留”等措施,先搶修瀕危房屋,對已倒塌但有價值的古建逐步照原樣恢復。在保護有形文物的同時,涉縣還對構成古寨生生不息人文性的重要元素:社火、祭祀、民俗精華,以及傳統(tǒng)手工藝、風土特產等地方人文環(huán)境及其有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出臺了保護意見。另外,特色街巷禁止機動車通行,破壞村落景觀的新建筑也將逐步拆除。同時,把以劉家寨為中心、四周向外擴展100米的范圍定為控制建設區(qū),避免日后開發(fā)對重點保護區(qū)造成環(huán)境影響。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