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扶持,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得到了很快發(fā)展,但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生源質量總體水平不容樂觀,學生的個體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是中考后考分不高的學生進入了職業(yè)學校。學習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為上的差生成為現(xiàn)階段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構成的主要成員,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學生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問題多發(fā)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
自2008年以來,中職生中大部分都已為“90后”,年齡大都在17~19歲之間,他們不僅年齡偏小,而且個性比較張揚,集體主義榮譽感差,自我意識較強?!?0后”中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擇業(yè)觀、交友觀、上網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還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校期間,學生與班主任接觸最多。從一定意義上講,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也影響決定著將來踏入社會第一步的“90后”中職生的人生方向。要管理好這一個特殊群體組成的班級,當好一名中職學校的班主任,特別是“90后”的中職生的班主任,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90后”中職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時期,隨著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yè)教育轉變,發(fā)展方向由升學為主向就業(yè)為主轉變,以及將直接面對社會和職業(yè)的選擇,面臨職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yè)壓力日益加大的環(huán)境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yè)與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礙。為了更好地了解“90后”中職生的具體心理情況,筆者對錫山中等專業(yè)學校2011屆288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76份,經過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調查數(shù)據(jù)一】92%的學生來自鄉(xiāng)鎮(zhèn),63%的學生父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包括初中以下),69%的學生選擇不會主動和別人說起自己是職業(yè)學校的學生。
這組數(shù)據(jù)說明,大部分“90后”中職生來自于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中不少人家庭經濟比較窘迫,因為成績不夠好而進入職業(yè)學校,他們缺乏目標,對于未來既苦惱又茫然。這一系列人生挫折使得他們所面對的生活壓力比起其他同齡人更大。內心渴望脫貧的強烈愿望與未來生活的迷茫形成強烈的反差。面對這些客觀的現(xiàn)實,他們較容易否定自我,對社會、學校、家庭產生一定的不滿。如,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為逃避學習而逃課、逃學,甚至出走等;受到批評后采取對抗、報復、遷怒等攻擊行為,來尋找維護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撐點;受到委屈后還會通過一些極端行為方式來發(fā)泄。
由此小結,心理問題一:自卑心理嚴重,耐挫折力弱。
【調查數(shù)據(jù)二】64%的學生在選擇處理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時的原則是互利互惠,49%的學生在面對排隊插隊問題時選擇不聞不問,照舊排隊,對于損壞公物、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45%的學生選擇反感卻不制止,52%的學生對說臟話等行為感到無所謂。
從這組數(shù)據(jù),筆者想說明兩個問題,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實行的自我保護原則,強調個人價值及其重利性、競爭性,對“90后”中職生的影響十分深刻。在他們心中,教師和家長不再代表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而是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評判是非。他們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往往以物質利益為導向,注重實際與功利,主張與強調“利己與利他統(tǒng)一”“公私兼顧”“索取與貢獻并重”等。這些觀念成為部分“90后”中職學生價值取向的主導。而另一方面,“90后”中職生社會公德自覺性與文明習慣欠缺,他們既不遵守公德秩序,在面對不良行為時也熟視無睹。
由此小結,心理問題二:自我意識強,自律品質弱。
【調查數(shù)據(jù)三】68%的學生選擇進入職業(yè)學校是因為成績不夠好,是無奈的選擇,52%的學生在職業(y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苦惱是社會競爭很大,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從這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學生讀職校都不是心甘情愿的,由于缺乏學習動力,不少學生很少花時間去鉆研自己所學的專業(yè),也很難培養(yǎng)專業(yè)學習興趣。沒有興趣,也就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反而放棄了學習。再加上班級整個學習氛圍不好,有部分想學的學生也會受影響,變得得過且過,喪失了學習動力。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目標,對于未來沒有規(guī)劃,更不用談為了未來而付出努力了。
由此小結,心理問題三:缺乏動力目標,厭學情結嚴重。
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應特別關注。針對以上的消極心理,班主任應不斷變化角色,點燃學生的希望火花,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消除學生的逆反情緒,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以下是我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幫助學生重塑信心,關注生活的積極面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主講師沙哈爾教授提出:“難道在教育的路上,就只能關注弱點,不可以關注長處嗎?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會導致人們只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而將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事物忽略掉?!蔽覀兊膶W生自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在世俗的眼中,都是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對于自身而言,也是因為中考不好才進入中職學校,如果不及時糾正此類觀念,很容易造成他們“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重塑自信心是首當其沖的。我在新生的第一節(jié)班會課上,都會給學生提一個要求: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揮你的優(yōu)勢。一直以來,在初中里,他們聽得最多的都是否定的評價:默寫不行,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做,考試成績不理想,惹是生非……導致他們思想處于苦悶境地,學習缺乏信心,對其他的能力也信心不足,嚴重阻礙著自己的進步、成長。當我要求我的新生對于自己進行重新審視時,正是想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喚醒自己的潛能,找回自信。任何一個孩子,一旦積極的心態(tài)被調動起來,一定可以引來更光明的人生。小S是一個調皮的學生,學習習慣差,上課不聽講,隨筆作文很少寫,更讓我惱火的是,語文考試的大作文從來不寫,導致平均分被拉掉好幾分。但是他的數(shù)學很不錯,而且很聰明。我堅持每次找他談話時都是先找他的長處夸獎他,然后提出作文要寫,哪怕寫幾句也好,找的次數(shù)多了,他終于開始寫,有一次寫到講臺上的仙人掌,雖然寥寥幾筆卻頗有哲理,我在全班讀了、表揚了……這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他的大作文寫了完整的一篇,雖然有錯別字,但是感情真摯,寫的正是“語文老師的微笑”,雖然剛剛及格,但是對于他和我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鼓勵。時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項基本法則,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法則,正是我們“90后”中職生所需要記住的,這樣才能夠良性循環(huán),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品嘗成功帶來的喜悅和快樂,以此使他們逐漸走出自卑和恐懼的心理陰影,產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在追求成功的旅途中,有很多人其實是非常有潛力的,但是最后卻沒有做好,原因就是他們把自己的很多優(yōu)點都忽略掉了。
二、幫助學生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加強自律能力的培養(yǎng)
職業(yè)教育的評價標準要向以就業(yè)為導向轉變,當代企業(yè)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所以針對“90后”中職生的唯我性與重利性傾向,我在平時的工作中,強調學生間的團隊合作意識,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大合唱、藝術節(jié)等活動中,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讓他們在準備訓練的過程中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團隊成功后的滿足感。另一方面,針對他們自律品質弱的問題,讓他們認識到行為規(guī)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紀律與規(guī)則是我們社會中不可缺少的,“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規(guī)矩,社會就會一片混亂。人的一生會被不同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所約束。在校學習期間,是學會自律的重要時期。越早讓學生學會自律對他們未來的成長、發(fā)展越有益處。我通常在學生入學的一個月,將班級日常行為規(guī)范發(fā)到學生手中,并利用加減分作為考評標準,讓他們認識到遵守規(guī)范的重要性。同時在班會課或問題發(fā)生時反復強調、糾錯,督促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教師要做好心理準備,學生行為習慣的改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我們要以足夠的耐心、愛心、恒心去放大肯定他們的每一個微小改觀。
三、幫助學生明確目標,找回學習動力
很多“90后”中職生從小學時就不喜歡閱讀,貪玩,在班上做惡作劇,不守紀律,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以及組織紀律觀念比普高學生要差,部分學生在初中時被列為“雙差生”,常常因為成績不好而受到歧視,因而對學好文化課缺乏信心,并有厭惡感。進入中職,他們剛開始對學習專業(yè)課雖然興趣較濃,但常?;㈩^蛇尾,幾天后就冷了下來。長此以往,他們就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結。想讓他們扭轉這種狀態(tài),得給他們動力,問問他們:“為什么要學習?”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人在目標明確的時候,創(chuàng)造性就能被大大激發(fā)。通常,在工作中,我會要求學生制訂階段目標、短期目標、長期目標,通過這樣的遞進式目標,使得他們在學習中能減少拖延,提高效率,并且階段目標的實現(xiàn)能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達到的目標越多,成功越多,他們就更愿意設定目標,去實現(xiàn)自己的下一個理想。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會越走越遠,學習起來也更加有滋有味。小Y是一個用功的女生,但是她英語基礎差,幾次考試都不理想,她很著急,但是效果不大。后來,我找她談話,幫她制訂了幾個目標,一年級允許出現(xiàn)不及格,但是死記硬背的單詞不能扣分,接下來,固定語法的用法不能出錯……通過這種遞進式的目標,她在畢業(yè)考試時考到了80分。所以,當你選擇了一條道路后,不用后悔,因為不論怎么選擇,只要你能全心全意去實現(xiàn)它,你一樣會開心。對于“90后”中職生而言,進入了中職學校,只要自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并全力為之努力,那成功必然會眷顧于你。
總之,“90后”中職生的心理問題還有不少,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還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多發(fā)現(xiàn)、多總結。雖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容,但是班主任作為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對其走向社會工作崗位有著重要的影響,就像蘇格拉底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太陽,問題是要讓它發(fā)光?!弊鳛橐粋€班主任,在與學生心理溝通的過程中,應該用真誠的態(tài)度,幫助學生解除內心的痛苦,撥開心頭的烏云,讓心中的太陽重新發(fā)光。
參考文獻:
王滟明,鄒簡.哈佛積極心理學筆記:哈佛教授的幸福處方.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