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教學一直以來就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雖然說現(xiàn)在在習作研究上有許多成果,比如快樂作文、輕松作文等等,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如果你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實施、系列的訓練,就達不到這些研究成果中所提到的美好的結果。就拿我來說吧,在習作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也采用活動的形式,先領著學生玩,在玩之后或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然后,理清寫作思路或?qū)懽魈峋V,最后讓學生動筆。有心的學生會按照你所引導的去寫,并且寫得不錯,但是原本就不會寫作的學生水平還是和原來一樣,幾句話就把過程寫完,不僅寫不出生動、具體的地方,而且有時為了湊字數(shù),語言還啰哩啰嗦。我也經(jīng)常在反思:為什么學生寫作文還沒得寫呢?游戲也做了,活動也搞了,然后把這中間的過程寫下來,突出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是有些學生就是寫不多呢?
后來,在我們學校舉行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我接觸了“切割式習作教學法”這一概念。這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李白堅教授提出的前作文教學理念。前作文教學的精髓就是如何在學生作文前幫助學生“攝取生活素材”,如何“誘導學生產(chǎn)生表達激情”,“把作文寫出快樂來”。雖然我沒有親自聆聽過李教授的精彩演講,也沒有深入學習過他的前作文教學,但我?guī)е约旱睦斫?,帶著自己的熱情,還是滿懷欣喜地上路了。我自己試探著上了這么幾節(jié)切割式的習作課,就拿本學期來說,我任教五年級的語文,《習作3》觀察植物的落葉,以“秋天的樹葉”為題寫一篇習作。當我看到這篇習作時,我立即想起了切割式習作教學法。我借助《秋天的樹葉》這一篇習作具體的談一談我的切割式習作教學法。這次習作分為三大步,一是詳寫一種葉子,二是略寫一到兩種葉子,三是加上開頭和結尾,寫好過渡句。
一、詳寫一種葉子
這次習作課,我讓孩子先寫文章的主體部分,即詳寫一種自己最喜歡的葉子。上課之初,我讓孩子拿出自己周末采集的各種落葉,小組內(nèi)相互看一看,說一說自己都采集了哪些樹葉,然后選擇一片自己最喜歡的樹葉進行觀察。這第一次的觀察是基于孩子個人喜好和個人經(jīng)驗下的觀察,所以觀察的角度和方法都是自己隨心所欲的。觀察結束后,我讓學生起來介紹一下自己觀察到的樹葉,其他學生注意聽。注意這位發(fā)言的學生都是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樹葉,又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樹葉的。經(jīng)過幾個學生的發(fā)言,學生總結出可以從形狀、顏色、手感、葉脈、氣味等方面去觀察樹葉,而且也提煉出了學生在介紹時用到的方法,有比喻、有對比、有想象??墒牵ㄟ^學生的說,我發(fā)現(xiàn)他們觀察的并不仔細。所以,我又順勢引導,怎樣才算是仔細觀察。在形狀上,葉子的大小是相比較而言的,你可以將它與多種葉子相比較,而不是只與一種葉子相對比,這樣讀者心中才會更清晰。在顏色上,學生只注意到他手中的這片葉子,只看到了葉子背面與正面的顏色差別,卻沒有想一想這種葉子在老時是什么顏色,在嫩時是什么顏色,在屋里看是什么樣,在陽光底下是什么樣,對著陽光看又是什么樣。我提及此,學生恍然大悟,紛紛拿到陽光底下去左看右看,拿著學生手中采集到的不同老嫩程度的葉子去看。我想,經(jīng)過這一番看,光葉子的顏色就夠?qū)W生寫上一段的了。在葉脈上,學生利用想象,寫出了葉脈的形狀。他們在我的引導下,對葉子進行了第二次觀察,這次觀察,細致得多了,所以,當我讓他們動手寫下剛才觀察的情況時,學生提筆就寫,就連我們班平時寫文章少的董帥華都寫了整整一大段,這一大段比他平時寫的一篇作文都長。寫時,我讓學生空上五、六行,直接寫段落。在學生寫的過程中,我指名寫得有特點的學生起來讀一讀自己寫的段落,其他學生予以點評。對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也指名學生讀一讀,讓他們找出問題所在。經(jīng)過一番點評之后,學生對怎樣寫好此段已做到心中有數(shù)了。
當學生寫得差不多時,我讓他們停筆,接著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樹葉。這是第三次觀察了,這一次的觀察是讓學生將剛才自己最喜歡的樹葉揉一揉,聽,會發(fā)出什么聲音;看,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想,揉后的葉子讓你想到什么,揉后的情況和你預想的是不是一樣。在一番揉搓之后,學生發(fā)出了感嘆聲、驚訝聲,有的樹葉已然碎掉,我順勢問了一句:“這是為什么?”學生告訴我:“這是因為這片樹葉已經(jīng)干掉,沒有水分了,相反,那沒有粉身碎骨的,還比較新鮮,保有一些水分?!倍撬榈魠s仍靠葉脈連接在一起的葉子,讓學生想到了許多,他們想到了“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們想到了樹葉那頑強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他們想到了父母與孩子的骨肉相連……學生的想法讓我贊嘆。經(jīng)歷了第三次的觀察,再讓他們動筆寫出剛才看到的、想到的,又是一段。
二、略寫一到兩種葉子
在詳寫了學生最喜歡的葉子之后,我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教給他們的觀察方法,去觀察另外一到兩種葉子,接著寫下來。在寫時,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觀察角度去寫,當然也可選擇自己覺得有特點的方面去寫。同樣,略寫的片段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我還是運用指名讀范文,學生共同點評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寫作。
三、加上開頭和結尾,寫好過渡句
文章的主體部分寫完了,剩下的就是加上開頭和結尾,并且將文章的每一部分,利用過渡句有機地連接起來,使剛才每一個片段連接成一篇整體和諧的文章。
此篇習作的開頭,學生想到了兩種,一種是寫周末自己去郊游、秋游時的總體印象,采集了樹葉,引出下文。另一種是寫對秋天的贊美,引出落葉。(課件出示學生的兩種開頭)文章的結尾,學生多以表達自己對樹葉的喜愛之情和感受來收尾。
文章的過渡句學生利用關聯(lián)詞“不僅……而且……”“不僅……還……”或其他形式,將原來寫的兩大部分巧妙地連在一起。
這樣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學生將文章連起來讀一讀,再自行修改。完成整篇文章之后,學生驚嘆自己竟然寫了這么多,我們班的丁冠文,在下課時草稿還沒打完,軟皮本就寫了兩張多紙,跑過來告訴我:“老師,你看我寫了這么多,這還沒寫完呢!”我也驚訝學生這次確實寫得比平時的習作要多,就連我們班平時那幾個寫作老大難都寫了一張半紙,要知道,在平時寫作文他們最多只寫多半張紙,那還是在百般無奈之下完成的。
我嘗試了幾次這種切割式的寫作方法,發(fā)現(xiàn)這樣確實能讓學生的寫作變得輕松起來,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有東西去寫。我很贊同李白堅教授的觀點:走就是好。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就像教小孩子學走路一樣,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走”,可以歪歪扭扭地走,甚至顛顛倒倒地走,你見過哪個媽媽對剛學走路的孩子規(guī)定姿勢的?那樣孩子還會走嗎?——寫作方法不宜做太大的要求,不要用寫作方法束縛學生。小學階段如何讓學生“寫多”最重要,如同做衣服,先要有足夠的“布料”,然后再去“剪裁”。
“把作文寫出快樂來?!币痪淇此齐S意的話其實正道出了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的愿景?!翱鞓贰倍质菍W生作文學習的起點和歸宿,也應當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習作研究的起點和追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就看我們教師怎樣去引導!
(作者單位 濰坊中新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