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解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確的要求,在高考的命題立意和考查方式上都有較大的變化。盡管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對學生的要求看似是很高的,但它并未脫離中學生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所謂“題目在書外,題根在書中”。因此,搞好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復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要突出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要注重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復習;能力;運用;觀念
一、夯實基礎,整合考點構建體系
我們要根據《考試說明》中關于考點的說明來制訂整個的復習計劃,依據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構建。在第一輪復習中我對課本知識分了五個層次,即課題、節(jié)題、框題、問題、問題闡述,形成教材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對于規(guī)定的知識內容,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的記憶,還要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系,弄清每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在第二輪復習中,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做好“知識整合”,實施“立體復習”,打破教材原有順序和框架結構,優(yōu)化組合教材知識,跨框、節(jié)、課甚至跨知識體系地進行知識梳理。例如,對于文化生活的學習,根據各個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從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繼承、文化的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與建設等幾方面來把握,然后再從宏觀上形成對文化生活的整體印象,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二、結合熱點,聯系考點,突出重點
《考試說明》在規(guī)定考查知識范圍的同時,也規(guī)定了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說,《考試說明》中“考查的知識范圍”對考查內容的廣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規(guī)定的就是高考思想政治對于考試內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即第一輪復習)的前提下,培養(yǎng)能力和強化能力訓練是熱點專題復習(即第二輪復習)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引導學生熟練地記憶書本知識,而且善于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融入社會,關注熱點,學會遷移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一定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關注新聞熱點、關注社會焦點、關注我們共同生存的空間。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只是滿足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重視知識的遷移,而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那肯定是與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馳的,也注定不可能取得高分。
基礎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質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質,除了首先要夯實基礎外,還必須把所學的基礎知識理論應用于實踐,用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思想政治命題的重要原則。政治科高考命題注重基礎知識和熱點問題的結合,倡導“現實問題的知識性關注,理論問題的現實性追問”,既反對知識化傾向,也反對時政化傾向,堅持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
三、強化能力,善解題意,巧答設問
高考文綜政治科的問題設置往往都是通過運用時政材料、時事熱點等作為問題切入點來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審題、篩選信息、找到切入點等都要通過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訓練來培養(yǎng)和提高。尤其到復習的后階段,適當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
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地更新理念,加強學習。改變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突出抓好知識的落實,抓好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多給學生留下展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適時開展學科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以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提高”的目標。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提升精神境界,不斷探索真理,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努力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單位 江西省貴溪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