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以知識創(chuàng)新和應用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因此,21世紀將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適用性強,是校本課程的突出特點,基礎教育大綱教材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基本上是一種以“維持性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無法承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任。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的實施,新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給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給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舞臺。二者的結合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效率都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都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墨守成規(guī)、照本宣科是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因而在教學中如何把二者相融是對一線教師的挑戰(zhàn)。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是在黨的教育方針、國家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根據(jù)學校的具體辦學目標,結合學生興趣,充分利用學校及地方資源,一線教師具體制訂的教學內容。如何做到二者的相融,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驗略有所感。
一、教師要站在課程的高度上審視大綱教材
長期以來,由于課程設計上的封閉性,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應有的主體地位被消解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問題、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統(tǒng)統(tǒng)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之外,原本十分豐富的教學過程縮減成為單一的傳授書本知識和解題技能的過程。一種狹義的“雙基”成為教和學的客觀對象與目標,教師、學生在課程和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束縛了。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讓學生“劃重點、背重點”,然后“考重點”,在一次次的考試中強化“雙基”。例如“地球的運動”這一難點內容,教師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做題;對于“晝夜半球的分布圖”,教師則絞盡腦汁地畫著各式各樣的圖,讓學生去分析。試問一下我們的地理教師,課程目標對這部分內容是個什么要求?反復地訓練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幫助?我們的學生是不是每次都考100分才是好學生?實施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地理教師就應該自然地站在課程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通過學習課程論,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課程意識。教師站在課程的高度上去審視教學,就會考慮要制訂怎樣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這樣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有什么積極的作用?用什么教學手段去實現(xiàn)課程目標、教學目標,這樣的手段是否合理?對于教學活動,教師就要考慮學生應學習什么樣的知識、學到什么程度合適等問題。例如,對于“地球運動”這一難點內容,站在課程的立場上去審視這個問題,我們就會考慮,它與學生的生活、學生的今后發(fā)展有什么作用?掌握這個知識應掌握到什么程度?先前的題海戰(zhàn)術是否合理?通過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地理教師可以“居高臨下”地剖析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成為“臨床專家型”教師,可以積極地參加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并撰寫教育教學研究報告和論文,成為反思型實踐者或實踐反思者。如這部分知識我是先讓學生查閱資料找出榆次所在經度——113oE,大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北京的經緯度位置的,同時我還要求他們通過討論搞清楚北京時間的含義。這樣我的問題就可以出示給學生了,在中午12點放學時,抬頭看看太陽,低頭看看自己的影子,太陽是否懸掛中天,影子是否垂直最短,學生會很好奇地完成這個簡單的任務,但同時也會有疑問出現(xiàn),這樣地方時和區(qū)時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不用苦口婆心,更不用搞題海戰(zhàn)術。
二、在具體教學中注重與鄉(xiāng)土地理教材的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一直重視現(xiàn)成的結論,重視已有知識的接受,忽視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就此而言,雖然始終提倡重視科學,但從思想基礎上與一百多年前開始接觸自然科學時仍然表現(xiàn)出相似性。國家地理課程許多科學的結論、規(guī)律直接表述出來,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不經過自己的驗證就被迫地接受下來,并在一次次的考試中鞏固、強化。如此,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和現(xiàn)成的結論,但卻束縛了科學精神的成長。高中地理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數(shù)據(jù)測量、標本制作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求真求實等科學精神。天文觀測、氣象測量、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自然帶的分布規(guī)律等內容需要學生的參與,學生要親自動手去做、去觀察、去記錄、去分析、做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和結論,對于數(shù)據(jù)都需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互助合作才能得到,結論需要學生綜合各類數(shù)據(jù),或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或請教前輩,仔細分析研究,才能作出結論,并與大綱教材理論相結合,分析其價值和實用性。
榆次是歷史底蘊較深厚的古城,它的歷史要從戰(zhàn)國時說起。尤其近代明清時期,晉商文化享譽全球,因此榆次打造明清晉商文化的旅游產業(yè)有很豐富的旅游資源,所以,在學習選修課程《旅游地理》時,帶學生去榆次老城尋找古人的足跡,如,素有世界百座古建筑之美譽的榆次懸鑒樓,傳說為魯班一夜之間用榆次所有騾、馬、牛建起的南閣,后來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才得以讓世人一睹其壯觀的甕城,常家莊園品賞北方私家園林的建筑風格,后溝古村2000年前的祖先如何因勢造村落,與自然和諧共處。通過對這些旅游景點的訪問,讓學生自己評價榆次發(fā)展旅游的條件,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并有待提高。
這些僅僅是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操作實例,拿出來與大家共享。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不斷研究,在地理教學改革中承擔起一名一線教師的職責。
(作者單位 山西省榆次第一職業(yè)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