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學”思想是人類教育史中的珍寶,其本質就是重視人的因素,肯定人的價值,即教學中肯定學生的個性和自尊,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解放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主動和諧的發(fā)展。
關鍵詞:地位;融洽;關系;基礎;情境
“樂學”思想是人類教育史的珍寶。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讓學生從中獲得求知的喜悅??鬃影选皹穼W”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任何學問,只有以它為樂,才能更好地懂得它,可見“樂”在求知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教學實踐中,人們往往注重教,而忽略了學,錯誤地認為只有講深、講透才是成功的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全盤接受教師的觀點,唯命是從,沒有創(chuàng)新,逐漸地把學習當成被接受知識的“苦差事”,導致其產(chǎn)生厭學情緒,嚴重者甚至“棄學”。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步認識到教學改革的使命,變過去的“強制”為“吸引”,使學生“樂學”。
樂學思想,其本質就是重視人的因素,肯定人的價值,即教學中肯定學生的個性和自尊,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是解放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主動和諧的發(fā)展。樂學思想在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是貫徹樂學思想的關鍵。在教材統(tǒng)一的情況下,促進學生“樂學”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教學、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學。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不是教給學生現(xiàn)成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方法,“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的目標指向是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不能包辦。學生對哲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哲理辨析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fā)展乃至道德、情操、思想觀念的形成,都根源于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學的影響只有得到學生主體意識的選擇、認可后,才能對其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起到作用。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并不是無條件接受,他們對學習有自己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在授課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只考慮自己如何教好這一次課,而忽略了主體學生的接受情況。因此,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被動地接受了一些“死”知識而不能學會學習方法,這就抹殺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離開教師后依然什么也不會,達不到教學的最終目的“教是為了不教”。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地位予以認可,這是實施樂學思想的先決條件。
二、樂學思想必須建立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
曾經(jīng)有不少學生表示,由于不喜歡某任課教師而影響了這一門課的學習??梢?,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與效果之間起著一種“潤滑劑”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是在教學生活中建立的,它體現(xiàn)在“教”與“學”的平等。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人格互重,教學互長,雙方的創(chuàng)造精神可以得到高度發(fā)揮。師生之間互相理解,共同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可以保證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
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生興趣,滿足學生認知、情感需求,完成樂教
心理學家認為,需求是人們活動積極性的主要動力。樂學要以滿足學生認知、情感需求為核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中有樂,學有所得。
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包括兩個方面:知識和情感。情感是激勵學生求知的動力。沒有了情感就沒有了對真理的追求。哲學基礎教材每章均為概念之作,這就要求教師要很好地鉆研教材,加深對學生哲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如果教師不在把握哲學概念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找一些富有情趣的哲理故事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就不可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情感需求,就不能完成樂教,也不可能使學生樂學。因此,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對激發(fā)學生興趣、完成樂學是很重要的。下面從抓住情境、創(chuàng)造情境兩個方面談談怎樣做到“樂學”。
1.抓住情境,因材施教
馬卡連柯說:“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隨機應變?!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教師應具有熟練的駕馭能力,不斷依據(jù)學生接受知識的情緒來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過程,活而不亂,導而不死,使之適應學生的需求。如,去年冬天的一次教學活動,恰逢喜降第一場冬雪,而且是幾年來罕見的大雪。上課后,學生還余興未了地盯著窗外。這時若按正常教學計劃授課,很難達到教學目的。于是,我臨時調(diào)整授課計劃,先就窗外雪引發(fā)學生對雪展開聯(lián)想、探討,然后講了一個“以雪為題,借酒詠詩”的哲理故事,巧妙地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教學內(nèi)容引了出來,因為景近情連,使本來學生因窗外大雪分散的注意力收了回來,在情與境的聯(lián)想之中,很好地掌握了本節(jié)課所要求掌握的哲學概念。此教學過程,既讓學生樹立了學哲學的自信,又讓學生明白哲學基礎原來也是可以情境相連的,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學習哲學基礎的興趣。
2.創(chuàng)造情境,完成樂學
教學中,并不是有很多巧遇讓教師利用,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造適當?shù)恼n堂氣氛,來達到調(diào)動學生情感的目的。創(chuàng)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播放音樂渲染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鍛煉語言描繪情境等。教師采用適當?shù)姆椒ǎ梢猿浞终{(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愉快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四、課下的“樂學”
課上的“寓教于樂”,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課下再加以適當?shù)囊龑?,使學生的“自學”意識逐漸加強,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
葉圣陶說:“凡為教育,必期于達到不需教。教師所務唯在啟發(fā)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zhí)筆而自能合度。”“樂學”能使學生最終達到自己主動學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工貿(mào)技師學院汽車工程系政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