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思考、討論意味著生物學習過程的活動性,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要動腦,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也是生物學科本身的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既能體現(xiàn)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也能大大激活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關鍵詞:學生;生物課;動起來
讓學生在生物課上動起來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作為教師應建構(gòu)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佳效果。到底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呢?本人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實踐者
目前的學校教育,課堂仍是陣地。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就是傳授知識,而新課改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在教學中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對于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實驗,教師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去做。例如,在學習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時,這里涉及三個實驗,教師可課前事先安排學生準備一些實驗材料,在課堂上讓他們按照教材中的實驗方法自己動手去做實驗。教師要做好組織引導,巧妙地拋磚引玉,讓學生大膽實驗,為學生能通過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助一臂之力。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不僅可以對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探究者
在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會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中學會自行探究。學生雖是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服務員。但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教師仍承擔著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要保證和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探究者,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1.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
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師營造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生物教學中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生動直觀,富有啟發(fā),要善于運用直觀演示實驗,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趣味實例,制造悖論,反思析題等手段,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例如,在學生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制作兩個畫面,取兩盆天竺葵,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黑暗處。過數(shù)天后,放在陽光下的天竺葵長勢良好,而放在黑暗處則枯黃瘦弱。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很容易會發(fā)現(xiàn)綠色植物制造
有機物離不開陽光。
2.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一本教材、一塊黑板,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而新課改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師應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在學到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時,教師要事先把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和器具準備好,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實驗材料和器具做好這個探究實驗,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意每位學生的實驗進展,根據(jù)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時調(diào)控實驗。另外,教師還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實驗中創(chuàng)造的閃亮點,不時給學生動力,促進學生對探究實驗的進一步研究。如,在學習《人體對信息的感知》時,當學生模擬完眼球成像的過程實驗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如果白紙板和透鏡的距離發(fā)生改變,或透鏡的凸度發(fā)生變化時,在白紙板上還能清晰地觀察到物象嗎?進而引導學生去進一步探究近視眼和遠視眼形成的原因及如何糾正等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探究近視眼和遠視眼形成的原因。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研討者
在探究某個實驗后,教師應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自主研討。當學生研討時,教師一方面要適當見機提出問題,挑起矛盾,讓學生間的思維激烈碰撞。
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問題,把握研討的方向,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探討。教師在學生整個研討活動中,只起穿針引線的促進作用,絕不包辦代替,教師要給學生比較自由的空間,不指責、不批評,給予理解,給予點撥和適當?shù)囊龑В挥羞@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探究的熱情才會更加高漲。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jīng)驗,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實踐者、探究者和研討者,才能真正實現(xiàn)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
參考文獻:
汪忠,劉恩山.生物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港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