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上好一節(jié)課,就必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談了一些看法。
關(guān)鍵詞:有效性;教學目標;技巧
要想上好一堂課,就必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首當其沖就是要制訂一個恰當?shù)慕虒W目標??墒?,現(xiàn)在有些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時,養(yǎng)成了“教學目標是個筐,什么東西都直接往里裝”的習慣,殊不知,這樣做教學目標就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拿《包身工》這篇文章來說,《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報告文學,教學時我們要達到以下幾個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包身工的含義、鑒賞文章豐富的語言內(nèi)涵、理解報告文學的特征、掌握點面結(jié)合的寫作技巧等。
針對本次比賽李老師講的這堂課,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能看出課前他做了充分準備,制訂教學目標時,考慮得也相當充分。他課堂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報告文學的特征,了解時代背景,了解文章中社會背景的作用,感知文章內(nèi)容,學習點面結(jié)合的寫作技巧,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梢哉f,他的這個教學目標涉及面較廣。試想,一堂課40分鐘,而要講的知識點如此之多,就算是把這些內(nèi)容讀一遍也要花十幾分鐘呀。若是老師口若懸河地講著,學生這邊腦子里剛進點東西理解,那邊知識點又蜂擁而至,他們?nèi)绾螒?yīng)對,唯一能做的就是機械地配合,根本就達不到讓學生學到東西的目的。所以,一堂課,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選好一個角度,把問題講清楚,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參透。其實,我認為,《包身工》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重點:(1)背景材料的描寫及其作用。(2)幾個人物描寫的作用。(3)語言鑒賞及寫作技巧。故而,在第一課時,只要抓住當堂課的一個要點講就可以了。有些年輕教師上公開課時,總是怕漏了這漏了那,擔心教學內(nèi)容涵蓋面不全,會讓人誤解為能力不強,為了顯示自己對文章掌握得通透,對教學游刃有余,明明是三個課時才能講完的內(nèi)容,他卻硬生生地擠壓成一節(jié)課講完,所講內(nèi)容都是蜻蜓點水,沒有一個問題講透。
美國課程學家泰勒曾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動而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泵可贤暌惶谜n,我們應(yīng)當靜心反思,學生學到了什么?其實,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歸根結(jié)底是要落實到學生的學。因此,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至關(guān)重要。我認為,一次良好的教學,學生應(yīng)當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而不是只有部分學習好的學生參與、課堂部分環(huán)節(jié)參與、部分時間參與和形式性的無效參與。李老師在講《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時候,創(chuàng)意很新穎,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導入和結(jié)束課程。上課伊始,李老師就以“你感到幸福嗎”為導入,全部學生大聲地回答道:“不幸福!”在課堂結(jié)束的時候,老師又以“你感到幸福嗎”為結(jié)束語,全部學生又整齊地大聲地喊道:“幸福!”看似熱鬧的課堂,不覺得有點滑稽可笑嗎?難道一個班上70多名學生都是一個母親所生,有著同樣的情感領(lǐng)悟及生活體驗?著實讓人難以接受。雖是新穎的形式卻讓人感受不到愉悅,同樣的默契令人無語,看似熱鬧的課堂卻顯得極為做作。李老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想努力營造充滿歡聲笑語、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可當你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營造氣氛,殊不知已經(jīng)失去了課堂的純真本性——真實與自然。
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還應(yīng)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學生只要愿意主動思考,不論答案如何,教師都要給予中肯的評價,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就算學生的答案完全背離原意,我們也應(yīng)該說:“你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的,如果你仔細考慮,也會回答得很好的。”或是這樣說:“你的回答很有創(chuàng)意,值得探討,或許你換個角度,會領(lǐng)略到不一樣的意境?!蔽蚁?,如果學生遇到的都是這么通情達理的老師,他們肯定都會爭先恐后地搶答問題,而如果學生遇到的都是鐘情于“否定”的老師,那么,他的課堂必定是毫無生機,哪怕你是“狂風”,也“吹不起半點漣漪”,從而又形成了老師唾沫橫飛,學生埋頭苦記的老景象,返回了灌輸式的傳統(tǒng)式教學,還何談教學,何談?wù)n改,何談教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辈剪敿{也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爆F(xiàn)在很多高等學校的教室里都安裝了投影機。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已經(jīng)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可見,必要的輔助手段對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墒怯械睦蠋熢诮柚嗝襟w上公開課時,并沒有遵循多媒體教學的規(guī)律,而是“為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缺乏實用性,且對多媒體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常以花哨為標準。應(yīng)知道,多媒體是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花瓶,多媒體的作用應(yīng)是畫龍點睛,而不是多此一舉。由此我建議,教學課件務(wù)必簡單實用。
以上是我個人淺薄的看法,如有不當請同行指正。其實,我也是屬于文章中“年輕老師”中的一個,寫這篇文章也是為了鞭策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研讀更多的理論書籍,然后聯(lián)系自己的教學實際,寫出更多的心得體會。
(作者單位 江西省貴溪市貴溪實驗中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