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高年級數學中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
應用題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數學課堂實踐中,我們總會發(fā)現不少學生不知如何下手,以致到了望而卻步的程度,他們普遍對應用題的分類和相應的解題策略把控不好,不會分析應用題,對題干給出的已知條件及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不會分析,更有甚者,著急起來就靠湊、拼數據來列式應付。鑒于此,我們一定要針對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題策略與能力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yǎng)。這里筆者從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出發(fā),針對如何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應用題解題能力培養(yǎng)展開討論與研究。
一、訓練解題思路,完成知識遷移
教育心理學指出:人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都需要遷移來完成能力提升,有學習活動的地方必須有知識遷移,所以,我們在應用題教學中,就要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出發(fā),充分發(fā)掘遷移知識的規(guī)律,由易到難,化繁為簡,將固有知識升華和更新成新知識與技能。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方程解應用題時,筆者就設計了如下例題來解說思路,幫學生完成知識遷移:“一家工廠總共有男女工人168人,其中男工的人數是女工人數的3倍,請問該廠分別有男女工多少人?”為了引導學生掌握答題思路,可以這樣展開引導:“工廠里有女工42人,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3倍,那么工廠共有多少工人?”讓學生根據這兩道題對應的數量關系來分析應用題數量之間的關系,如果女工的人數看作單位1的話,那么男工的人數就是3,如此一分析,大家對題目給出的數據之間的關系就一目了然了,例題當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設疑問陷阱,培養(yǎng)質疑精神
六年級的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問題的分析仍存在片面性和籠統(tǒng)性,再加上對基礎知識把握不牢,經常對一些問題感到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因此,筆者建議,在學生比較普遍容易出錯的問題上,采用故意設計問題陷阱的方法,特來引誘學生在解答過程中暴露出不足,同時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難、質疑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于是,筆者將計就計,把以上三種解答方式謄寫到黑板上,讓大家進行分析和對比,于是我就著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并將大家的思路概括如下:(1)這三個算式,哪一個是正確的,為什么?(2)哪一種列式計算簡便?讓學生圍繞疑問,紛紛發(fā)言,談自己的看法,最后經過爭辯和演算,學生最終進一步明確了工作效率與工作總量之間的對應關系,讓學生對工程類問題掌握得透徹,提升了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思考習慣。
三、捋順解題步驟,規(guī)范答題方式
科學規(guī)范、有條不紊的解題步驟是提升解答應用題能力的必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遵照以下方式來規(guī)范:(1)首先要認真審題,確定給出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之間的關系,學會用線段圖示意法來表示數學關系;(2)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先求哪個,再算哪個;(3)列式計算,算出最后結果;(4)寫出答案并演算檢驗,尤其是檢驗這一環(huán)節(jié),許多學生都怕麻煩,沒有認真算,也沒有認真檢查就匆匆寫就,這也是應用題失誤的一條重要原因。因此,應用題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求學生按要求去做,掌握正確的解題步驟,最終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四、重視內化過程,形成基本技能
學生從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到掌握獨立解題技巧,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內化吸收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針對學生展開有針對、有目的的分層練習。比如,在引導大家學習“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之后,筆者就設置如下練習,來引導學生內化知識,提升技能。
1.單一性練習
以上是筆者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對如何提升小學生應用題解題策略的研究與探索。當然,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和心得或許還有很多,我們也不能事事效仿,更不能束縛于窠臼,我們一定要在新課改的路上,堅持不懈,繼續(xù)努力,以期找到切合自己班級和學生的更科學、更簡潔、更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完成新課改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鐵路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