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庫這輩子與“孝”有緣,任民政部副部長時又兼任老齡方面的工作,所以逢會必講孝道
2012年4月28日,在“領導干部國學大講堂”上,民政部原副部長、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寶庫,作為主講嘉賓,圍繞“中華孝道與和諧社會”對中華孝文化進行了精彩演講。
講臺上的李寶庫穿著整齊的西裝,臉上習慣性地帶著笑容,沒有一點高官的架子和威儀,更像一位儒雅的學者。
李寶庫說孝是人類萬古長存的美德,是人世間一種高尚的美好的情感。他通過援引《詩經》的詩句、汶川大地震中母親舍生保護孩子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玉蓉捐肝救子的實例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本能的、無私的,而兒女對父母感恩、知恩、報恩的情感即為孝。
關于“中華孝道的傳承”,李寶庫說,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家庭出現,人們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家庭倫理,之后隨著古代文明的發(fā)展上升到道德高度?!缎⒔洝返某霈F則標志著孝文化的理論化。然而,承載著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孝道卻自漢朝開始,在高度重視的同時,也加入了愚忠愚孝的成分。多種因素的雜糅也使得當前孝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危機。
像這樣的講座,李寶庫自己也數不清演講過多少次,通過列舉古今中外感人肺腑的故事,全面深刻講解了什么是孝以及中華孝道的傳承。他幽默風趣的言談總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參與完成“千年一劃”勘界工作
李寶庫,1944年出生于山西潞城縣農村,兄妹七個,排行老大。11歲離開農村到城里上學,1963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學系。大學畢業(yè)后,曾在山西省岢嵐縣政府、太原市委辦公室工作。1979年調入民政部,1995年1月任民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在任期間,他主管行政區(qū)劃地名司、基層政權和社區(qū)建設等司;同時,在國務院和民政部領導下,負責全國勘界的具體組織領導工作并兼任國務院勘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說起勘界工作,李寶庫感慨萬千。他走到書架旁,從中取出一本厚厚的精裝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圖集》。打開首頁,上面有他親自用毛筆字寫的“勘界七年,終生難忘”八個字,字體莊端厚重,頗有書卷氣。
“當民政部副部長期間,七年我沒去過上海一次,因為勘界工作重點和難點在中西部。自從秦始皇設立郡縣以來,我國的行政區(qū)域界線一直沿襲至本世紀初,我國省界有6萬多公里,縣界約40余萬公里。絕大部分都習慣以山、水、路為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法定的。 ”
為此,國務院確定“九五”期間進行全面勘界,并將這項任務交給民政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在民政部部長的領導下,李寶庫負責全國勘界的具體組織協(xié)調工作并兼任國務院勘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這次勘界是2000多年來我國第一次全國勘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意義功在當今,利在千秋?!?br/> 李寶庫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重托,他經常深入實地。甘青邊界是當年勘界任務的重中之重,全長2600多公里,占全年勘界任務總量的四分之一,當時有1300多公里沒有勘定。其中,有爭議的14處,而且這些爭議由來已久。從解放初期到現在已有40多年,歷史上形成的文件、協(xié)議就多達幾十個。這些協(xié)議有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復,有的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徹底落實。
1997年6月14日到23日,李寶庫帶領勘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行五人,沿著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東北邊沿,9天行程近4000公里,對甘青邊界線西段和中段的爭議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經過一番調研,李寶庫認為:邊界爭議的實質是自然資源之爭?!坝行└刹繌牡胤嚼娉霭l(fā),過分強調本方利益,誤解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含義,又害怕背上‘賣地求榮’的罵名,堅持寸土必爭,致使本來通過基層協(xié)商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復雜化。”
為此,李寶庫結合甘青界的實際情況,根據“實事求是,顧全大局,互諒互讓”的勘界工作原則,提出“以雙方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區(qū)域現狀為基礎,明確行政區(qū)域界線”的解決辦法。
“解決爭議時,我們一定要首先考慮雙方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把雙方群眾和睦相處、安居樂業(yè)作為最高目標,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站得高,想得開,問題才能處理好?!?br/> “鄧小平同志解決香港問題‘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就是為了解決香港這個特殊問題,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一定時間里,對我們共產黨一貫堅持的‘一國一制’這個天經地義的觀念的大膽突破。不突破這個觀念,香港、澳門問題就難以解決?!?br/> “由此我聯(lián)想到解決甘青線時也要突破一些常規(guī)觀念。是堅持所謂地域管理上的‘完整性’重要,還是保證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重要呢?全國各地很多大河大江大湖泊,并沒有因為跨省就影響其完整性,像長江、黃河,你能說它們不完整嗎?我認為,保持完整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在一個省的區(qū)域內,關鍵在于怎樣管好?!?br/> 李寶庫和他的同事們,運用辨證唯物論原理和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決了一大批“老、大、難”邊界爭議問題,消除了引發(fā)新的邊界爭議的隱患,維護了邊界地區(qū)群眾的切身利益。到2002年1月,經過全國上下的一致努力,除個別歷史遺留問題正在協(xié)調之外,省、縣兩級勘界工作全部完成。至此,中國結束了2000多年來中華大地省與省、縣與縣的行政區(qū)域沒有明確分界線的歷史,被專家稱為“千年一劃”。
退而不休,開啟人生第二春
李寶庫這輩子與“孝”有緣,說來有趣,他的處女作就是1982年發(fā)表在《瞭望》雜志上的《略談敬老尊賢》。從此,他對儒家孝文化情有獨鐘,翻閱了大量資料,繼承創(chuàng)新,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任民政部副部長時又兼任老齡方面的工作,所以逢會必講孝道。
2004年,李寶庫從民政部副部長退休,又先后擔任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員主任、中國老年藝術團總顧問?!半m然官銜兒一大堆,干的卻是一件事,那就是‘弘揚孝道,敬老助老’。”
他先后組織和倡導一系列孝親敬老、構建和諧社會的活動,日以繼夜地寫敬老文章、拍敬老電視、講敬老故事。他指導出品的大型紀錄片《無聲的革命》,在中央和各地電視臺播出后,反響很大。以他為總顧問的中國老年藝術團,在全國一些城市巡演,并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著當代中國老年人的風采。由他主編的《中國敬老故事精華》,經過再版,已發(fā)行幾十萬冊,成為名副其實的暢銷書,被譽為:“圖文并茂,雅俗共賞的‘新二十四孝’”。
作為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李寶庫在任期內的5年每年都有提案,而且所有提案都會涉及同一個主題——“孝道與養(yǎng)老”。
2004年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他與敬一丹等46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案,呼吁全社會重視我國高齡老人的問題,為高齡老人提供專業(yè)的養(yǎng)、護、療服務。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任副總理黃菊、回良玉均做出了重要批示。民政部決定由中國老基會設立愛心護理基金并啟動這項工程。當年12月26日,中國愛心護理基金成立儀式暨愛心護理工程啟動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梅穎出席大會。
截至目前,愛心護理工程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試點單位從2004年的35家到現在已增至300多家,有10萬多名高齡臥床老人得到照料。此外,他提出“要理直氣壯地倡導孝道”、“考察干部也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把孝親敬老故事列入中小學和幼兒教材”、“研究開征遺產稅”等提案,也都得到了委員們的熱烈響應。
去年,在李寶庫的組織下,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還邀請滕文生、周和平、桂曉風、張啟華等知名人士為高級顧問,聘請駱承烈教授和王杰教授等為特邀專家,成立了“孝文化傳播工作委員會”,建立了“孝文化傳播網站”。目前,已指導和資助在河南省登封少林社區(qū)建立了孝賢碑林,在山西運城舜帝陵建了孝文化教育基地,在陜西寶雞市正在建設孝文化公園;還拍攝了電視宣傳片《大孝行天下》。
李寶庫之所以能為官一任、弘孝四方,皆因他本人就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的孝心源于家風傳承。當年,他父親和姑姑離家參加革命,母親上要贍養(yǎng)老人,下要養(yǎng)育兒女?!靶r候,每到春節(jié)時,每個小孩都想穿新衣服,但是家里又買不起新的,母親把舊衣服染一染色、翻一翻新,我們就當新衣服穿了。我晚上睡覺醒來,總看見在煤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母親?!被貞洰斈晖拢顚殠煲廊桓锌?。
至今無論工作再忙,李寶庫仍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給老母親打電話,匯報自己的工作和家人情況,請母親放心。
對話李寶庫
——孝道是我們的國寶
《中華兒女》:作為全國最大的“孝官兒”您如何理解“孝”?您眼中的“孝子”標準是什么?
李寶庫: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yǎng),父母對于兒女,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慈愛,為了兒女,他們甘受千辛萬苦。正是因為父母對兒女牽腸掛肚的愛,所以兒女從小就對父母有一種依戀、親愛的情感,長大懂事后就想著要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種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就是孝。
孝字最早見于甲骨文,由上面一個“老”字和一個“子”字組成,后來在書寫過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分省略了。孝字的構成,形象地描繪出上面的老人呵護著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著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諧。
作為子女,怎樣做才是“孝”?首先,能保證父母的物質需求,讓父母吃飽、穿暖、住好,有病及時看;第二,能給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使他們不感到孤單;第三,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父母以你為榮,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中華兒女》: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啃老族”,對這樣的一種社會現象您如何看待?
李寶庫:在國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在我們身邊卻出現了一些與時代新風不和諧的音符。有些子女長大成人后,不去營生立業(yè),卻帶著妻子兒女,守望著父母那一點點退休工資,成了名副其實的“啃老族”。有的人長大了,翅膀硬了,尊老、敬老觀念淡薄了,把父母的“使用價值”吸干榨盡以后就丟在一邊,老人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照顧,有的甚至出門乞討和流落街頭。還有不少人將老人視為包袱、累贅,輕則摔臉色、惡語中傷;重則羞辱漫罵、拳腳相加。這些現象反映出年輕人“孝道”美德的缺失,看了叫人寒心、義憤。
《中華兒女》:面對社會上對“啃老族”一片指責,“啃老族”青年也很委屈,他們說不是我們想“啃老”,而是現在社會生存壓力大。
李寶庫:生存壓力大,不應該是不孝的借口。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一,目前在孝道傳承中出現的問題,我認為大概是這四種原因造成的:一是社會歷史原因,在五四運動的時候,一些知識分子,出于反封建的目的,把“孝”視為罪惡之源,把孝當作封建的東西一起批了。這是這場偉大革命運動的一點不足之處。二是“文化大革命”對孝道給予了徹底的否定,搞亂了人們的思想。三是拜金主義,現如今有些人重金錢輕親情,重利輕義,誰有錢誰就了不起,沒有錢的大家就看不上。四是一些人盲目的學習西方,我們加入WTO經濟上要跟西方上接軌,經濟管理模式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科學技術也要學習他們,但我們的社會制度、道德規(guī)范就不能盲目地與其完全保持一致。
我們拋棄了老祖宗的一些東西,而恰恰西方人,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學者卻要學習孔子的思想。西方國家包括美國才幾百年的歷史,而我們國家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通過《孝經》把人與人間的親情,父子、兄弟之間的情意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并發(fā)展成為一種理論。有種說法是淡化孝道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我認為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要在法律上把贍養(yǎng)老人這條取掉,那就不是炎黃子孫了,那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了。因為孝道是我們的國寶。孝與不孝,全在一顆心。人,只要有了孝心,你就會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孝的標準,我想有三條:一是讓父母衣食無憂;二是讓父母心情愉快;三是讓父母以你為榮,這是孝的最高標準。
《中華兒女》: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的行動宗旨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諧。提倡和弘揚孝道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李寶庫: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越來越多,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長,老齡化問題成為中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針對此帶來的年齡歧視、代際關系冷漠、家庭矛盾突出等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對那些違法之人,理所應當繩之以法,但更多情況屬于道德范疇,只能用孝道來教育感化他們,使之盡到兒女之責,讓更多的老人在家庭的溫暖和親情中度過晚年,才是積極有效的辦法。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應當精心培養(yǎng)。孝要從娃娃抓起,只有讓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習慣,形成風尚,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不敬老、不養(yǎng)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孝作為人世間一種高尚美好的道德,在家庭和社會中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是調節(jié)代際關系、實現家庭和睦、構建和諧社會現的一劑良藥,應當大力提倡。
責任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