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朋友聚在一起,談到社會問題,或有憤怒控訴,或有銳利批評,情緒渲泄過后,總有一種深沉無力感,在傳遞著悲觀,甚至絕望。憤怒與批評,不算難事。但,如果只是產(chǎn)生悲觀,恐怕也是于事無補。
在今年,從批評走向?qū)嵺`,越來越成為一種理性選擇。詩人食指早就讓我們“相信未來”。未來,只能因為社會變得美好才有意義。一起生活,一起熱愛,一起互動,以力所能及的行動,改變身邊的小環(huán)境,來推動社會大環(huán)境進步,就是一種重要選擇。做到這一點,要取決于人心。而“重建人心”,就是今年媒體評論倡導(dǎo)的一個重要命題。
“魔鬼與上帝進行搏斗,而搏斗的戰(zhàn)場就是人心”,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說?!叭诵纳⒘耍犖椴缓脦А?,馮小剛電影《天下無賊》這句經(jīng)典臺詞表明,沒有美好篤定堅實的人心,是很可怕的。人心散亂容易造成潰敗,個體人生如此,一個團隊如此,一個社會亦然。
“世
IGLO2Mura7w2U3pWP+SvSY57Vbujc13bO09gVTbfgwU=界最深的地方是人心”,探測一個人心靈深度都極其艱難,整個社會心靈何等幽深,不難想象。為什么人心會走向幽暗地帶,沉淪于人性丑陋陰影中呢?不必諱言,這一些制度錯誤引導(dǎo),以及一些公共權(quán)力罪惡制造,給人心播下灰暗的種子。
曾經(jīng),有人感嘆,現(xiàn)在社會道德倒退30年。話有些夸張,但也表明,不好的法治會對社會人心起到捆綁作用。熊培云說,“不管怎樣,跌倒的老人總要有人去扶。還是挪威人的那句話,不能因為幾個瘋子、騙子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假裝摔倒的是他們,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沒有理由那么脆弱。”如果每個人都只是消極行使自由權(quán)利,不能以積極的自我實現(xiàn)來發(fā)揮社會互助的更高境界,社會自然不可愛;而只要更多的人能夠守住良心的底線,以積極的善行重建人心,生活一定更美好。
權(quán)力、體制、法治之類的肇因造成一些人心向惡,需要置于文明、法治、民主等等宏大語境下來求解。但把人心散亂的原因全部歸結(jié)為制度,是不夠理性的。我們不能因為有惡法存在,就忽視生活同樣應(yīng)該引導(dǎo)法治。如果個體人心繼續(xù)沉淪,那樣只會使社會進步更加遲緩。人心改變,本身就會對各種社會制度進步提供助力。今年出現(xiàn)很多“微公益”行為,比如“免費午餐”行動,就在不斷喚醒人心,也對慈善與救濟的相關(guān)體制形成倒逼效應(yīng)。
只有不愿積極生活的人,才會總是沉浸在悲觀與無力之中不愿意奮起,才會給自己懈怠的人生去尋找更多的理性。蕭伯納說,“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更好?!蔽覀儽仨殞徱曌约海诨钪臅r候,曾經(jīng)為社會做過什么。為此,我們媒體評論才把目光盯在“小悅悅”、“張尚武”、“藥家鑫”、“李昌奎”、“陳光標”、“芙蓉姐姐”、“世上最窩囊丈夫”等等特殊或普通個體身上,去闡釋許三多為什么會說,“有意義,就是好好活”。也讓更多人懂得,李娜為什么能夠“成就自己”。
每個人都應(yīng)有重建人心的自覺責(zé)任,否則的話,我們社會就只會滋生出過多激進的民粹主義批判力量,那反而不利于社會秩序的重建。重建人心,需要像學(xué)者崔衛(wèi)平所說的“積極生活”,也需要像熊培云所說的“盤活已有的自由”。積極生活讓社會更自由。因為當(dāng)更多的個體以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真正走進社會踐行公共責(zé)任,追求真誠善良與公平正義,就可以為這個時代書寫出更加美好的內(nèi)心史,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自由。
責(zé)任編輯 谷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