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黃作為上等琢石印材,到底起用于何時眾說紛紜,有人說起于明代中晚期,也有人說是清代的康熙以后,筆者所知有限,無以言說。近代陳伯亮曾著《說田黃》一書,上有“曾舊藏怡賢親王田黃雙鳳章,古舊蒼潤,世無其匹”句,怡賢親王為康熙十三子(實為二十二子),一生享年四十有五,卒于1730年也就是雍正八年。若以此為例,那么至少在康熙晚年或者是雍正年間,田黃已被視為上等印石是可以肯定的了。
到了乾隆年間,田黃以其稀貴所獲尊崇盡人皆知,而乾隆作為皇帝對田黃的喜好更是空前絕后,他的許多寶璽都是用田黃刻的,比如“信天主人”、“三希堂”、“乾隆御寶”以及那串著名的田黃三鏈章等等。乾隆年間民間有沒有用田黃特別是大料田黃刻章的?有,但是極少見。一方面是因為皇帝的推崇,另一方面是因為價格的昂貴,田黃雖然不像當年朝廷對官窯瓷器所用進口鈷料那樣嚴格控制,卻也如同“官料”一般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琢石印材,通常篆刻家或者普通百姓是用不起也難以得到田黃的。
“皇六子書畫印”為清代遺物,原藏上海文物商店,2004年首度亮相上海敬華春拍引起關注。此章田黃質地上佳,其色介于黃金黃和雞油黃之間,通體仿佛凝脂,包漿溫潤,蘿卜紋清晰且富有層次。長方形(3.8厘米×2.9厘米×3.6厘米,103克),棱角分明,顯然大料取材。雙行豎刻,篆書“皇六子書畫印”,布局從容,結字充和,刀法利索,一目了然乃心手雙暢之作。“皇六子”何人?永。但也有人問為什么是永?有清一朝子嗣旺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等,且康熙有皇六子,雍正有皇六子,道光也有皇六子,為什么偏偏是乾隆的皇六子?這雖然如同無疑而問,倒也確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其實要求證究竟是哪位皇六子,印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排行第六的皇子;二、除了排行第六,還必須是能書善畫的皇子。以此再看康、雍、乾、道諸朝,子嗣雖旺,但同時能夠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卻只有乾隆第六子永,所以印章主人是永是可以確定的。
還有一個情況很有趣,也可以為永這位皇六子作證。縱觀整個清朝,除了清末那幾代,代代都是皇子濟濟,但是據筆者孤陋寡聞所知,在他們留下來的詩文手稿或者書畫作品中,都是以爵位或者府(莊)名堂號等來署款鈐印的,似乎沒有哪一代的皇子自稱為“皇×子”的,唯獨乾隆的皇子們這樣自稱。比如成親王永,他也是一位喜歡書法的皇子,他在作品中就常常鈐一方陽刻的“皇十一子”?。ㄟ@兩位同父異母的皇子兄弟很有意思,永喜歡陽刻“皇十一子”,而永喜歡陰刻或者陰陽刻“皇六子”)。不僅皇子們這樣自稱,乾隆的某些皇孫也這樣自稱,比如綿德、綿恩兄弟,分別為皇長子永璜的長子和次子,他倆在詩文信札中就是常常署名“皇長孫”、“皇次孫”,非常注重在孫輩中的排位,彰顯自我,當然這與紫禁城里權力傾軋、爭名奪利有關。筆者在相關詩文書札中讀到過這樣的手稿,這個現象很有趣。
永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為純皇貴妃所出,號惺齋,又號九思主人,溫文爾雅,博學兼優(yōu),詩書畫皆能,并因辦事干練得父皇乾隆賞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7歲的永奉旨
D2WKGKO2Oj31resIC/WF8Q==過繼為父皇的叔父、慎靖郡王允禧之嗣后封貝勒,三十四年管理內務府事務,三十七年封質郡王,三十八年充四庫全書館總裁,四十四年監(jiān)管欽天監(jiān)事務,五十四年晉封質親王。充任四庫全書館總裁時永31歲,這是一個重要的職務,管理的是父皇的重大文化工程,雖然有紀曉嵐任總編纂,但是紀曉嵐的工作是把關纂與編,而纂編隊伍是一個龐大的團隊,其中多為碩學大吏,管理協調這個團隊絕非易事,可見父皇乾隆對他的賞識和啟重?!端膸烊珪肪幱櫩⒐?,紀曉嵐由虛職的內閣學士調任握有實權的兵部侍郎,直至后來的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永則在數年后晉封質親王。可惜命不假年,晉為親王僅僅半年,他就因病去世,年僅48歲,得知消息時,正在圓明園的乾隆皇帝,極度悲傷。
而于書畫一道,在乾隆諸皇子中,永與永一樣,既得父皇遺傳,又憑勤奮努力,是花過一番功夫的,只是過世太早,且屢被父皇委以重任,忙于事務,所以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是永做事認真,僅以書畫上鈐印舉例,若鈐雙印,白上朱下,從不顛倒,間隔位置,不偏不倚。這方田黃“皇六子書畫印”是永哪一時段的用印,無以確說,筆者曾在一幀永山水扇頁上見到另一方同一內容的鈐印,那幀山水疏朗雋永,筆墨老練,頗有文人畫氣息,應該是其晚年所作。又因為永享年僅得48歲,一生未老,在其相對早年的作品中似乎不見鈐有“皇六子書畫印”(筆者所見有限,此說或許武斷,乞請方家指正),以此相推,這方印應該為其晚年所用。永傳世書畫少,傳世用印更為鮮見,傳世田黃方章則絕無僅有,質地之好,篆刻之美,稱之為質莊親王(永去世后謚“莊”)生前的雅用愛物是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