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四川省內(nèi)江市中醫(yī)院急診科,四川內(nèi)江 641000
冠心病心絞痛是一組冠脈病變引起的心肌缺血急性、短暫發(fā)作的心血管急癥,多由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不穩(wěn)定及血液的異常高凝狀態(tài)誘發(fā)急性發(fā)作,冠心病是引發(fā)急性心血管意外及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對其急性發(fā)作的治療及心血管意外的預防是治療的重點內(nèi)容,臨床多采用擴冠、抗凝等治療措施,伴隨傳統(tǒng)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藥在心血管治療領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近年來我院采用補陽還五湯輔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9年7月~2011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住院患者78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齡46~72歲,平均(59±8.6)歲;病程7個月~15年,平均(8.9±3.4)年?;颊咴\斷符合WHO 1991年制訂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診斷標準中關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1],其中穩(wěn)定型心絞痛52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8例,混合型心絞痛病8例。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并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胸痹證辨證標準進行辨證,并排除既往患有嚴重心律失常、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心功能Ⅱ~Ⅳ級,患者入選后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各39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臥床休息,依據(jù)患者癥狀給予低流量吸氧,采用硝酸酯類藥物擴張冠脈,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抗凝,依據(jù)患者血壓、心律以及生化指標酌情給予降壓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及他汀類調(diào)脂藥治療。治療組患者另外給予補陽還五湯(生黃芪120 g、當歸尾6 g、赤芍5 g、地龍3 g、川芎3 g、桃仁3 g、紅花3 g),氣虛甚者,加黨參10 g,炙甘草10 g;血虛甚者,加雞血藤30 g,阿膠(烊化)、熟地黃各20 g;胸痹發(fā)作較頻者,加三七粉(分沖)3 g,元胡10 g;心慌眠差甚者,加柏子仁、龍眼肉各10 g,或加炒遠志10 g,炒棗仁15 g;胸悶者,加薤白10 g,半夏10 g;心陽不振,水氣凌心者,加桂枝5 g,茯苓15 g。1劑/d,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治療周期均為4周。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變化,隨訪期內(nèi)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意外發(fā)生率。
顯效:同等勞累程度不引起胸悶、心絞痛等癥狀,或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以上,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靜息心電圖T波倒置及ST段低平情況有所改善;無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不到50%,靜息心電圖無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
靜脈血PT、APTT、TT、Fbg檢測采用羅氏全自動血凝儀(RM66CP-X型,德國羅氏公司)。
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7.4%和87.2%,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2,P=0.012)。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PT、APTT、TT、Fb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4周后治療組PT、APTT、TT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后兩組間Fbg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PT(s)治療前 治療后APTT(s)治療前 治療后TT(s)治療前 治療后Fb(g)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t值P值39 39 7.20±2.06 14.30±1.82 0.94 0.294 11.50±4.19 15.20±3.94▲5.20 0.016 19.50±3.69 20.40±4.20 0.39 0.672 30.60±2.57 38.40±3.65▲4.86 0.020 7.80±1.9 8.00±2.4 1.05 0.175 14.60±5.02 20.10±4.79▲7.20 0.010 5.70±0.92 6.00±1.14 0.26 0.719 4.80±0.69 4.60±0.82 0.74 0.316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隨訪期再住院發(fā)生率分別為17.9%和30.8%,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隨訪期內(nèi)急性心血管意外發(fā)生率分別為2.6%和7.7%,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n(%)]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的心肌急劇、暫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或降低心肌耗氧為主要治療目的[3]。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多存在冠狀動脈的器質(zhì)性狹窄及凝血功能的異常,冠脈粥樣斑塊的不穩(wěn)定、冠脈痙攣等因素是引發(fā)心肌急性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此外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下,容易引發(fā)冠脈病變部位血栓形成,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急性心血管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甚至導致患者心源性猝死。冠心病心絞痛臨床多采用抗凝、祛聚及擴冠等治療,但患者仍有較高的心血管意外的發(fā)生幾率,是導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伴隨現(xiàn)代藥理學的發(fā)展和中醫(yī)藥方劑有效成分的逐漸明確,中醫(yī)藥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獨特的效果,祖國醫(y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屬“胸痹”、“心痛”等病證范疇[4],多為瘀血痹阻胸部、心脈失養(yǎng)、不通則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4]。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醫(yī)林改錯》,由生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藥味組成,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方中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使氣旺則血行,祛瘀而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為臣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臣藥當歸尾活血祛瘀,為佐藥;地龍性善走竄、通經(jīng)活絡,亦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5]。在本組資料中采用補陽還五湯對冠心病心絞痛進行臨床治療發(fā)現(xiàn),其能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進一步研究結(jié)果證實,補陽還五湯能夠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治療后治療組患者PT、APTT、TT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川穹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功能,能夠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改善心肌缺血時的心肌能量代謝,減少心肌缺氧時的氧化損傷,在與當歸合用時,尚能夠增加其抗血小板凝集的功能[6]。此外,在赤芍及紅花等藥物中尚含有總苷、黃色素等成分[7-8],能夠減少心肌細胞缺氧時的細胞損傷及抑制細胞凋亡等作用,從而改善心肌功能。同時在進一步的隨訪中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隨訪期間療效較為穩(wěn)定,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意外發(fā)生幾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補陽還五湯能夠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其可能與其中有效組分的抗凝作用及心肌保護作用有關。
[1]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心血管雜志,1981,9(1):75-76.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
[3]楊士偉,周玉杰.2011年美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療指南-解讀與實踐[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5):100-107.
[4]衛(wèi)偉,周瑞.中醫(yī)論治胸痹之淺見[J].陜西中醫(yī),2011,32(10):1435-1436
[5]張曉雪,張景平,陳麗娟.川芎嗪對心肌細胞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9,18(11):3.
[6]王歡,唐于平,郭建明,等.當歸-川芎藥對不同配比組方對家兔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2):73-77.
[7]沈賢,莫曉燕,杜曉陽.赤芍總苷對大鼠缺血損傷心肌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23(10):1300-1305.
[8]徐傳金,張文忠,馮培青,等.紅花黃色素對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結(jié)構(gòu)和細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6(30):17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