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信華
《新青年》功能的演進與變遷
——以《新青年》(1919年5月~1926年7月)刊載文章類型為分析對象
● 徐信華
從五四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再到大革命時期,《新青年》刊載文章類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不僅反映出當時中國思想界發(fā)展轉變的復雜和曲折,也成為中共早期報刊功能演進與變遷的縮影。從這一時期《新青年》刊載文章類型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新青年》逐漸從思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平臺轉變?yōu)辄h的機關刊物,從而完成其主要功能的轉變。
《新青年》;功能;演進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中共中央對報刊做出明確分工,并且這種分工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調(diào)整?!缎虑嗄辍纷鳛辄h創(chuàng)立初期的機關刊物,其宣言及刊載文章類型也幾經(jīng)調(diào)整。
《新青年》季刊宣稱,“真正的解放中國,終究是勞動階級的事業(yè),所以《新青年》的職志,要與中國社會思想以正確的指導,要與中國勞動平民以智識的武器?!盵1]1925年《新青年》月刊復刊,其主要任務是要“根據(j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見地運用到理論和實際方面,作成有系統(tǒng)的多方面問題的解釋”。
筆者之所以將《新青年》(1919年5月—1926年7月)刊載文章類型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中央報刊以《新青年》最為重要、最具有代表性。對其刊載文章類型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能管中窺豹,從而看到中共早期中央報刊的功能演進與變遷。
《新青年》“自第8卷起,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上海發(fā)起組的機關刊物”。[2]除了在欄目上直接設置“俄羅斯研究”外,突出變化表現(xiàn)在刊登文章的內(nèi)容比例上明顯的傾向社會主義。但《新青年》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問題的涉及并不是從第8卷開始的,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號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撰寫《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1920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釗的《由經(jīng)濟上解釋近代中國思想變動的原因》,運用唯物史觀來看待中國近代的思想變革;同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勞動節(jié)紀念號》(第7卷第6號),“這是《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一個里程碑?!盵3]1920年9月,《新青年》成為上海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后,其所發(fā)表的文章、雜志的整體設計以及作者構成等都有所變化,除了在欄目上直接設置“俄羅斯研究”外,突出變化表現(xiàn)在刊登文章的內(nèi)容比例上明顯的傾向社會主義。這種變化并不是由于經(jīng)濟原因或者其他原因,而是出于新的編輯部與原有作者在思想傾向上產(chǎn)生的分歧,從而導致了作者隊伍的分化與更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新青年》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刊物,隨著歷史使命的變化,其刊載的文章類型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五四運動至中共上海早期組織成立期間,《新青年》共出版了第6卷第5號、6號;第7卷第1、2、3、4、5、6號,其中第6號為《勞動節(jié)紀念號》(1920年5月1日出版)。從內(nèi)容來看,這一時期的《新青年》可謂兼容并包,刊登各種社會新思潮,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工讀互助主義、新村運動、杜威實用主義等社會思潮的文章都曾經(jīng)在這一時期的《新青年》上刊登過。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有第6卷第5號和6號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下兩篇)、《由經(jīng)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兩篇)、馬克思生平介紹(兩篇)。關于無政府主義的文章有顧兆熊和黃凌霜發(fā)表在第6卷第5號上的《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學說批評》兩篇。關于工讀互助團的問題,《新青年》第7卷第2號和第7卷第5號對工讀互助團進行了介紹與反思。關于新村運動,第6卷第6號刊登周作人《游日雜感》、第7卷第2號刊登周作人《新村的精神》、第7卷第3號刊登日本人武者小路實篤《與支那未知的友人》,第4號刊登了《新村北京支部啟事》,介紹并宣傳新村運動的情況。關于杜威的實用主義,早在第6卷第4號就已經(jīng)討論過了,之后《新青年》在第7卷第1、2、3、4號分別刊發(fā)了《杜威講演錄》。
盡管《新青年》第6卷第5號刊登了《馬克思研究專號》,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馬上成為《新青年》研究和討論的重點,也還不是社會思潮的中心,此時馬克思主義正處于與其他各種社會改革思潮的斗爭之中。正是有了這一時期的斗爭,馬克思主義才最終體現(xiàn)出其科學性、客觀性以及可操作性,才取得了思想界的主導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五四時期《新青年》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有開歷史先河之功。[4]
1920年8月,上海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立之后,《新青年》作為其機關刊物并沒有完全斷絕與早期《新青年》同人之間的聯(lián)系,還不時發(fā)表以往同人的文章,主要是關于文學、小說等方面的理論探討,不涉及政治。這是早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報刊領域的表現(xiàn),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報刊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尤其是那些大學的學者和知名的社會人士,建立一個廣泛的思想統(tǒng)一戰(zhàn)線。因此這一時期的《新青年》實際上發(fā)揮著思想界之統(tǒng)一戰(zhàn)線功能。
從《新青年》第8卷第1號到第9卷第3號,是在上海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立后到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間出版的。盡管此時的《新青年》并沒有與早期同人完全決裂,仍然刊發(fā)早期同人所作的文學理論、小說以及詩作等等方面的文章,發(fā)揮著思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功能。但是,與五四時期相比較,這方面的文章所占分量少得多了,討論罷工、社會主義、俄羅斯、中國時局、青年、婦女、勞動問題方面的文章漸漸多了起來。
如果說第6卷、第7卷還主要是思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話,那么從第8卷第1號起,《新青年》就更傾向于共產(chǎn)主義了,而且?guī)缀趺科诙紩O置《俄羅斯研究》專欄,專門探討俄羅斯革命后的社會狀況、俄羅斯革命的指導思想、俄羅斯勞農(nóng)政府的運行等具體問題。對俄羅斯、社會主義的研究和討論以及對無政府主義的批駁等都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傮w來看,這一時期的《新青年》作為上海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其思想傾向——走俄國人的路,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其所承擔的歷史責任也遠不止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么簡單。傳播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的社會情形結合起來,為中國革命找到合適的道路和指南才是其最重要的任務。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后,《新青年》經(jīng)歷了???922年7月第9卷第6號)、復刊(1923年6月季刊)、再???924年12月20號季刊??⒃購涂?925年4月不定期刊),最后終刊(1926年7月20日不定期刊終刊)的曲折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新青年》承擔的是中共中央早期機關刊物的歷史使命,在激烈的階級斗爭中,它必須采取積極斗爭、駁斥的方式來捍衛(wèi)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張、政策和理論,哪怕有些政策被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證明是錯誤的。但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捍衛(wèi)黨的政策策略是組織紀律,因為“那時,黨中央認為報刊宣傳是整個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完全服從黨的領導,這是無產(chǎn)階級報刊的黨性原則?!盵5]例如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決議》規(guī)定:黨報黨刊“不得刊登違背黨的原則、政策和決議的文章。”[6]中共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則要求:“黨的一切機關報,均須由已經(jīng)證實為忠于無產(chǎn)階級利益的忠實共產(chǎn)黨員編輯?!盵7]“一切定期的或其他的報紙與出版物須完全服從黨的中央委員會?!盵8]
這期間中國革命形勢日新月異,革命發(fā)展對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報刊的要求也不斷變化,反映到《新青年》上就是其刊登內(nèi)容隨著具體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后,《新青年》出版了第9卷第5號、1922年7月出版了第6號后休刊。從這兩期的文章安排來看,與之前的《新青年》相比,仍然有文學的理論文章和小說,但數(shù)量很少,僅在第5號上有一篇論文、兩首新詩,第6號新詩四首,其他各期上沒有這些類型的文章。這充分說明,對于那種純粹哲學、文學理論的探討已經(jīng)不再為《新青年》所注重。為了清楚地展示這一變化,將《新青年》第8卷第4號、季刊第二期以及不定期刊第二號的目錄陳列出來,便于直觀的比較:
《新青年》第8卷第4號目錄如下:
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陳獨秀;
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歷史學上的價值,李大釗;
最近德國政治變遷,張慰慈;
勞工神圣頌,HM;
兒童的文學,周作人;
做詩的一點經(jīng)驗,俞平伯;
詩五首;
幸福,俄國阿爾支撥綏夫著,魯迅譯;
深夜的喇叭,日本千家元磨著,周作人譯;
反動力怎樣幫忙,杜威著,震瀛譯;
法國勞動總聯(lián)合會會章,漢俊譯;
批評羅素論蘇維埃俄羅斯,震瀛譯;
羅素——一個失望的游客,袁振英譯;
俄羅斯研究專欄:
蘇維埃的教育
彼得格拉的寫真
蘇維埃俄羅斯的勞動組織
革命的俄羅斯底學校和學生
蘇維埃政府的經(jīng)濟政策
文藝與布爾賽維克
赤軍教育
中立派大會
俄羅斯的實業(yè)問題
蘇維埃俄羅斯的社會改造
勞農(nóng)政府召集經(jīng)過情形
過渡時代的經(jīng)濟
(第8卷第4號的俄羅斯研究專欄文章均為震瀛翻譯)
《新青年》季刊第二期目錄如下:
科學與人生觀序,陳獨秀;
自由世界與必然世界,瞿秋白;
經(jīng)濟形式與社會關系之變遷,蔣光赤;
社會之現(xiàn)在及將來,周佛海;
列寧論,張秋人;
馬克思之資本論(讀書錄),周佛海;
自民主主義至社會主義,屈維它;
俄國新經(jīng)濟政策,山川均著,王國源譯;
共產(chǎn)國際一九二三年大執(zhí)行委員會紀要,施陶父輯;
俄羅斯無政府黨宣言,張國燾譯。
《新青年》不定期刊第二號目錄如下: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瞿秋白;
“二七”前后工會運動略史,張?zhí)亓ⅲ?/p>
托洛茨基主義或列寧主義,斯大林,鄭超麟譯;
西歐農(nóng)民運動的前途,馬丁洛夫,鄭超麟譯;
一九二四年之世界形勢,任卓宣;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合之研究,蕭子暲;
道維斯計劃與世界帝國主義,瞿秋白;
從上述目錄可以看出,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刊物的《新青年》已經(jīng)不再具有思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性質(zhì),它的歷史使命更清楚、更明確——研究、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介紹蘇俄革命和建設,為中國革命提供理論指導。
從1919年5月到1926年7月,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大革命時期等重大歷史事件與變革,《新青年》在這一時期刊載文章類型的顯著變化,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思想界發(fā)展轉變的復雜和曲折,也成為中共早期報刊功能演進與變遷的縮影。從《新青年》刊載文章類型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青年》逐漸從思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平臺發(fā)展成為黨的機關刊物,從而完成其主要功能的轉變。
[1]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A].新青年(季刊第1期)影印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
[2]《新青年》(第8卷)影印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42.
[4]《新青年》第6卷第5號原定于1919年5月出版,實際上是1919年9月才正式出版的,但出版日期仍然標明為1919年5月。《晨報》副刊在1919年5月5日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由于《新青年》的出版遇到了印刷方面的問題,不得不推遲;而《晨報》作為日報必須及時出刊,《新青年》則直到1919年9月才正式出刊。由此形成了《晨報》一馬當先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事實。但《新青年》和《晨報》同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最早的堡壘,它們在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是應該肯定的。
[5]徐方平.蔡和森與《向?qū)А分軋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5.
[6][7][8]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7.41.43.
D231
A
1009-928X(2012)11-0016-03
本文系湖北社科基金項目“中共早期報刊研究”、湖北省教育廳指導性項目“中共早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研究——以中共早期報刊為視角”、湖北大學青年教師項目“中共早期報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徐信華系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法學博士
■ 責任編輯:白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