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潔璠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在文學進程中,不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讀者。作品通過閱讀才能表現(xiàn)出作品的價值。文學史是作家作品和讀者的關系史,文學價值是作家創(chuàng)作意識和讀者的鑒賞意識構(gòu)成的。因此,對文學接受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當今的大眾消費時代,在復雜、多元和開放的文化語境中,文學接受呈現(xiàn)出復雜的特征。本文擬運用相關的理論對此進行探討。
傳播理論指出,許多受眾在接收信息之前就已經(jīng)具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愿望,這種愿望促使受眾有選擇地接收能夠滿足自己愿望的信息。如果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逃向”幻想世界來尋求一種“代替的滿足”。這種現(xiàn)象在文學接受中有普遍性。恩格斯在《德國的民間故事書》中就說過:“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農(nóng)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籍,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磽瘠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手工業(yè)者的作坊和一個疲憊不堪的學徒的寒傖的樓頂小屋變成一個詩的世界和黃金的宮殿,而把他的矯健的情人形容成美麗的公主?!雹僭诋斀竦拇蟊娤M時代,大眾的“補償心理”更是隨處可見。
“大眾”是伴隨著大眾社會理論的形成而出現(xiàn)的概念。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化,人們紛紛離開熟悉的故土涌入陌生的城市。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成分復雜、關系松散的社會群體,即所謂的“大眾”。在大眾社會里,傳統(tǒng)社會的等級秩序、價值體系等被徹底打破,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以家庭或親情為紐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趨于各種現(xiàn)實功利性。于是,為了緩解內(nèi)心的各種壓力,消解內(nèi)心的各種失落,文學作品往往成為人們的“心靈撫慰品”,文學接受中的“補償心理”非常突出。
如瓊瑤的小說《還珠格格》及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其中很多情節(jié)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違背生活邏輯,但卻吸引了不同年齡的廣大受眾。有人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作品中最受歡迎的角色是小燕子。這與人們的“補償心理”有關?,F(xiàn)在的中小學生學習壓力非常大,在“題海戰(zhàn)術(shù)”中沒有喘息的機會,失去了應有的輕松、快樂時光;成年人則工作壓力非常大,在職場中天天小心謹慎,不斷自我加壓,還要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而《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簡單、快樂,活得自由自在、瀟瀟灑灑,人們通過她能體驗到一種破壞規(guī)范、擺脫束縛的樂趣,體驗到在想象中宣泄壓抑、獲得釋放的快感。另外,一直以來,瓊瑤的小說堅持寫人間至純至潔的愛,《還珠格格》盡管是瓊瑤寫作風格的蛻變,但也延續(xù)了這種“堅持”,作品中充滿著濃郁的親情、友情、愛情,讓人們心生羨慕?!叭绱朔N種需求,有其現(xiàn)實的社會心理根源,它們引起了受眾的理想愿望”,即使不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實現(xiàn),在觀看作品時也會“從中得到滿足”。②
《山楂樹之戀》這部小說的走紅,也與受眾的“補償心理”有關。小說的女主人公靜秋是個漂亮的城里姑娘,因為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時很受打擊。靜秋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在那里認識了老三。老三是軍區(qū)司令員的兒子,英俊又有才氣,他深深地愛上了靜秋,心甘情愿為靜秋做任何事情,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溫暖和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yè),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zhuǎn)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他卻因白血病去世了。臨死前,他給靜秋寫下了一段話:“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我會等你一輩子。”這個被稱作“史上最干凈”的愛情故事感動了很多人,正如有人所說的,“正是這段愛情里無處不在的至真至純在打動我們的同時讓人心生向往,而當我們對某些東西充滿向往的時候,恰恰說明了它的日益缺失與日漸稀少?!薄靶≌f中那質(zhì)樸平凡的文字,字字閃爍著真情和感動,娓娓道來的正是今天生活中最欠缺的那種含蓄曲折、澄凈、真摯、刻骨銘心!”③
另外,近年來諜戰(zhàn)小說非常盛行,也與這類作品能彌補人們的某些“現(xiàn)實缺憾”有關。麥家曾經(jīng)說過,20世紀80年代前中國文壇充斥著“高大全”的英雄故事,新時期以后不少作家的創(chuàng)作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偏愛寫生活的黑暗、絕望、欲望,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往往處于匍匐狀態(tài)。久而久之,讀者對這類“否定型”的作品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麥家認為:“生活中雖然也有很多黑暗,可是驅(qū)散黑暗的最好辦法就是引入光明。作品應該是溫暖人心的,讀者看了你的作品后會更熱愛生活,得到安慰?,F(xiàn)實是硬邦邦的,文學作品應該是柔軟而溫暖的?!雹苓@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現(xiàn)在諜戰(zhàn)小說中的英雄不再是“高大全”的“扁平人物”,而是性格立體、復雜的“圓形人物”,他們有普通人的情感、困惑,但他們的傳奇經(jīng)歷是“普通人渴望體驗又絕對無法體驗的”,因此讀者對他們往往有情感上的認同,閱讀時能得到一種“代替的滿足”。
丹麥批評家勃蘭兌斯曾經(jīng)說過:“任何事物都可以從三方面去看——從實用角度去看,從理論上去看,從美學角度去看。對于一片樹林,有人會問它是否有益于本地區(qū)的健康狀況,樹林的主人會估計它作為柴禾能值多少錢,這都是從實用觀點去看它;植物學家對它生長的情況進行科學考察,這是從理論觀點去看;如果一個人只想到它的樣子,想到它作為景色的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他就是從藝術(shù)或美學觀點去看?!雹莸诂F(xiàn)實生活中,很多受眾并不是從純粹的“藝術(shù)或美學觀點”去看藝術(shù),而是從實用角度去看,希望藝術(shù)能給予自己人生指導。1944年,美國學者赫佐格對收聽連續(xù)廣播劇的婦女聽眾進行了一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婦女喜歡收聽連續(xù)廣播劇的原因有三種:一是把連續(xù)劇當作發(fā)泄感情的方式,連續(xù)劇代替她們對某些現(xiàn)象進行反抗,并使她們有了哭的機會;二是以連續(xù)劇來滿足自己的癡心妄想,以忘記自己的煩惱;第三種,可能是最平常的婦女們,從連續(xù)劇中得到的滿足就是用來作為她們處世的指導。這些婦女們對訪問者說,她們喜歡的是這些故事“解釋了一些事情”。一個典型的說法是:“假如你聽這些節(jié)目,在你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生什么事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么辦?!雹捱@三種心理根源在大眾消費時代仍然存在,如前文論述的“補償心理”就屬于第二種情形。而第三種心理即尋求“處世指導”在當今社會更是成為很多人的需求。
在大眾社會里,機械化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整個社會就像一部高速運轉(zhuǎn)的大機器,而人就像是機器上的一個個零件。人與人之間主要是一種職業(yè)關系,職業(yè)化成為大眾社會的一種社會準則和時尚。社會的急劇發(fā)展和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使人們面臨許多壓力和困惑,因此非??释玫酵饨绲闹笇Ш蛶椭?。這種心理需求使能給讀者“處世指導”特別是“職場指導”的小說受到了大眾的歡迎?!抖爬氂洝肪褪且粋€典型的例子。
《杜拉拉升職記》寫的是杜拉拉的職場拼搏經(jīng)歷。該書封面上印著幾句廣告語:“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的代表。她沒有背景,受過較好的教育,走正規(guī)路子,靠個人奮斗獲取成功。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她的故事比比爾·蓋茨的更值得參考?!本W(wǎng)上宣稱這部作品是“500強資深經(jīng)理揭示外企生存法則,為白領階層量身定做的職場必讀指南,中國白領必讀的職場修煉小說?!边@些宣傳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但不可否認的是,《杜拉拉升職記》確實蘊含了豐富的職場智慧,因此受到了讀者的熱捧。甚至有人從中總結(jié)出“職場36計”,如:“無論你在外企還是國企,也無論你從事何種行當,要想不被邊緣化并速騰,就要緊挨著核心業(yè)務這棵大樹來發(fā)展?!薄坝腥说牡胤骄陀薪?,職場中少不了矛盾,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看看杜拉拉的SOP,編制‘辦事處管理標準操作流程’,越是標準化,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越少?!薄?/p>
另外,這些年宮廷小說在職場盛行,也與職場競爭激烈有關。如宮廷小說《步天歌》就號稱是職場女性發(fā)展的啟蒙教科書。該書采用了架空歷史的敘事策略,寫皇帝病倒后,宮廷里各種暗潮涌動,充滿陰謀、爭斗,“這就好比加強版殘酷版的職場故事:在一把手病倒的情況下,可能面臨權(quán)力重新分配,每個人都想上位想升職,便給競爭對手設局,讓對方上當犯錯,再堂而皇之將對方踢出局?!边@本書“不是給女孩們提供一個游戲?qū)m廷的夢,而是用這個宮廷模擬生存競爭高度激烈、步步為營的職場,用宮廷政治來照映辦公室政治”,⑦因此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和討論。
這些年官場小說也是文壇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不少讀者將官場小說當作“官場的另類教科書”、“公務員必讀書”。當然,也有人指出,官場小說的盛行,是中國社會的悲哀。被稱為“中國官場文學第一人”的王躍文就談到:“我聽不少年輕朋友說,他們大學或研究生畢業(yè)的時候,老師鄭重建議他們讀《國畫》。我聞之暗覺悲涼……我常想,中國的年輕人現(xiàn)在能夠信仰什么?什么可以作為他們的生活教義?撿數(shù)之下,似覺一片荒寒。……我深明那些老師囑咐自己的學生讀《國畫》時的良苦用心,可我不愿意這本書被誤讀成策與計之類的東西?!绻贻p人涉世之初真的必讀《國畫》,我愿詛咒它速朽!”⑧
在大眾社會里,社會發(fā)展越來越迅速,人們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前文所述,大眾社會就像一部高速運轉(zhuǎn)的大機器,而人就像是機器上的一個個零件,機械地承擔著各種“非人格化”的工作。為了緩解工作的壓力和內(nèi)心的失落,人們在業(yè)余時間往往尋求各種消遣或娛樂。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追求娛樂的風氣。在此背景下,文學接受出現(xiàn)了鮮明的娛樂化傾向。如人們對《格列佛游記》的解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年斯威夫特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本意是嘲諷時政,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深刻批判,即“使世人煩惱而不是供他們消遣”。但如今人們卻違背了作者的初衷,將《格列佛游記》看成是一部充滿娛樂性、趣味性的作品,在大人國、小人國的故事中流連忘返,獲得精神的放松和愉悅。
2006年的“趙麗華詩歌事件”更是體現(xiàn)出鮮明的娛樂化傾向。趙麗華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曾擔任“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評委。2006年9月中旬,網(wǎng)絡上流傳趙麗華創(chuàng)作的口語詩歌,如《一個人來到田納西》: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發(fā)誓從現(xiàn)在開始不搭理你了》:我說到做到/再不反悔;《我終于在一棵樹下發(fā)現(xiàn)》:一只螞蟻/另一只螞蟻/一群螞蟻/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這種口語詩歌與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中對詩歌的認識大相徑庭,許多網(wǎng)友紛紛通過仿寫的形式表示嘲笑和批評,并戲稱為“梨花體”詩歌流派。當年的“十一黃金周”網(wǎng)友們找到了一項新型的娛樂項目,即在“做詩網(wǎng)”上用特定的“詩歌軟件”創(chuàng)作“梨花體”,共發(fā)表詩歌12萬余首,正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些詩歌充滿戲謔色彩,如:《趙麗華》:你啊/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因為你讓我也成了一回詩人;《我終于明白了》:哦/我/終于/明白了/我也可以作詩/因為……/我會敲回車鍵;《算術(shù)》:1+1=2/不 =3/1+1=2/永遠不=3/只有/一種情況/1+1=3/那/就是/算錯/的/時候……這場“超級模仿秀”是一次巨大的語言狂歡,正如有人所說的:“我不認為趙麗華和現(xiàn)代詩沒有存在的必要,世界之所以美好,因為有不同聲音的存在,我只是覺得很好玩,好玩得笑了一整天?!雹?/p>
另外,“甄嬛體”的流行也顯示出文學接受的娛樂化傾向?!逗髮m·甄嬛傳》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臺詞都有著明顯的復古之風,語言風格接近《紅樓夢》。這種風格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大家紛紛模仿,在網(wǎng)絡上興起了“甄嬛體”,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不少網(wǎng)友張口便是“本宮”,如有人模仿華妃的口氣:“在本宮身邊,只有論文還未開工之人,沒有寫到大半之人,更不能有寫完超字之人!只要敢跟本宮比進度,就全部都得斃掉!”另外,不少網(wǎng)友描述事物喜歡用“真真”、“極好”、“方才”、“想來”等詞語和“若是……想必是極好地,但……倒也不負……”等經(jīng)典句式。如:“春天終于真真的來了,樓下的迎春花開得甚好!”“咦,你今兒買的蛋糕是極好的,厚重的芝士配上濃郁的慕斯,是最好不過的了。我愿多品幾口,雖會體態(tài)漸腴,倒也不負恩澤。”“方才在精練上看到一道數(shù)學題,出法極是詭異,私心想著若是這題讓你來做,定可增加公式熟練度,對你的數(shù)學必是極好的?!鄙踔翉B門地稅部門在微博上也用“甄嬛體”發(fā)布了一條服務提醒信息,溫婉的文風讓人耳目一新:“私下想來,發(fā)票換章是去年就提的,斷不至于還用著舊章,倒是這新章印模,知道要來報備的不多。今兒個給各位小主提個醒,趕緊把發(fā)票章往那白紙上蓋個紅印,遞給稅管員備個底兒,也別忘了在自個的證上頭蓋個紅印。如若不然,往后這發(fā)票便不好購了。”……這些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了文化領域標榜的個性化、獨創(chuàng)性以及反體制精神,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的:“現(xiàn)代文化的特性就是極其自由地搜檢世界文化倉庫,……這種自由來自它的軸心原則,就是要不斷表現(xiàn)并再造‘自我’,以達到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滿足。在這種追求中,它否認經(jīng)驗本身有任何的邊界。它盡力擴張,尋覓各種經(jīng)驗,不受限制,遍地掘發(fā)?!雹?/p>
注釋:
①恩格斯.德國的民間故事書[A].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shù)(第四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 :401.
②李彬.大眾傳播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81.
③見山楂樹之戀吧:http://tieba.baidu.com/p/709457480?pn=1.
④闞興韻.偏執(zhí)狂的欲望之門[N].溫州日報,2008—11—16.
⑤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一卷)[M].張道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46—147.
⑥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2:209—210.
⑦煌瑛.從小說中看職場智慧[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430dd0100h4d0.html.
⑧王躍文.《國畫》十年記[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f402f60100ih7f.html.
⑨蘭心蕙質(zhì)妹妹.超級模仿秀:網(wǎng)友梨花體詩歌精選[OL].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10-12/1489256.shtml.
⑩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