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凡平,吳軍,沈安,陸旻,樊順杰,胡艷紅,周綺
(上海程家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103)
腰肌勞損是導致下腰痛的最常見原因,該病具有病勢纏綿、易于復發(fā)的特點。且因其會產(chǎn)生明顯疼痛并導致功能障礙,常給患者生活帶來較大的痛苦。筆者采用刮痧治療腰肌勞損67例,并與走罐治療65例相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132例腰肌勞損患者均為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程家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及社區(qū)站點門診患者,使用函數(shù) RAND產(chǎn)生隨機數(shù)及相應隨機編號隨機分為治療組67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診。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fā)作;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②年齡 30~70歲,性別不限,病程在 10年以內(nèi);③在接受本方法時停用其他療法;④自愿加入本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排除患隱性脊柱裂、椎弓根崩裂、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其他脊柱病變者;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者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③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等有出血傾向患者;④接觸性皮膚傳染病者,體表有包塊、破潰、癤腫、瘡癰者;⑤孕婦。
①觀察中自然脫離者;②療程未結束而出現(xiàn)過敏反應或嚴重不良反應者,根據(jù)醫(yī)生判斷應停止者,即中止該病例臨床試驗,但已超過1/2療程者應該計療效;③采用該治療方法有效,但患者為提高療效,采用其他治療方法或服用他藥,無法判定療效;④治療2星期以上無效而停止治療或改用其他療法,應按無效處理,不得剔除。
取三焦俞、腎俞、關元俞、志室、委中、阿是穴。寒濕型加陽陵泉、委陽;瘀血型加膈俞;腎虛型加陰谷、太溪。患者取俯臥位,在患者腰背部涂上介質(zhì)[國醫(yī)研牌刮痧油,京藥監(jiān)械(準)字2005第1270226號],刮拭寒濕型和瘀血型用瀉法,手持刮板,用板薄的一面與皮膚呈 45°,用力較大,較快速刮拭,采用迎隨瀉法,從三焦俞至關元俞逆足三陽經(jīng)循行方向,由下向上刮拭,穴位處重點刮拭;刮拭腎虛型用補法,用板厚的一面與皮膚呈 45°,用力較輕,較慢速刮拭,采用迎隨補法。以上穴位順足三陽經(jīng)經(jīng)循行方向,由上向下刮拭,每穴刮拭15~30次,以穴位皮膚潮紅,有痧出現(xiàn)為度,刮拭過程中如患者出痧較少,或不出痧不可強求,每次治療20 min。每星期治療2次,4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取腎俞、大腸俞、志室、阿是穴。寒濕型加大椎、腰陽關;瘀血型加膈俞;腎虛型加命門?;颊呷「┡P位,根據(jù)患者體型選用2~4號玻璃火罐,在患者腰背部涂上介質(zhì)后用閃火法將罐拔在相應腧穴上后,根據(jù)以上腧穴的分布循行,沿膀胱經(jīng)上下來回往返推動,以相應腧穴部位皮膚充血為度。每星期治療2次,4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3.1.1 中醫(yī)癥狀療效判定(積分)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并結合臨床癥狀積分制定療效標準。
正常 無癥狀為0分。
輕度 癥狀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為1分。
中度 癥狀輕度影響生活、工作為2分。
重度 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為3分。
3.1.2 腰肌勞損疼痛療效判定(積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作為測量受試者主觀疼痛感覺的標準[2]。
無痛 VAS評分為0~1(不包括1)。
輕痛 VAS評分為1~4,積分1分。
中痛 VAS評分為4~7,積分2分。
重痛 VAS評分為7~9,積分3分。
極重痛 VAS評分為10,積分4分。
將腰肌勞損的疼痛程度評分與中醫(yī)癥狀療效判定評分的總和作為病情積分,比較治療前后病情積分的差異,從而判定療效。減分率=(治療前病情評分-治療后病情評分)/治療前病情評分×100%。
治愈 減分率≥90%。
顯效 減分率為70%~89%。
有效 減分率為30%~69%。
無效 減分率<30%。
應用 SPSS15.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2可見,兩組療效經(jīng)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骶背肌肉和筋膜的慢性損傷。由于腰部負擔過重,腰肌力量不足,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致使肌肉、韌帶、筋膜損傷,局部滲液或出血,產(chǎn)生纖維變性,黏連和攣縮,形成肌筋膜炎等,使組織中的神經(jīng)末梢遭受病變的刺激壓迫或破壞,引起長期反復發(fā)作的腰骶部疼痛[3-5]。本病屬于中醫(yī)學“腰痛”范疇,臨床常見寒濕、瘀血、腎虛型3種證型。《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足少陰腎經(jīng)“貫脊屬腎”,足太陽經(jīng)“抵腰中”,督脈“挾脊抵腰中”,可見腰肌勞損與以上三條經(jīng)脈關系密切,選取三焦俞、腎俞、關元俞、委中、陰谷等穴進行刮拭,通過對體表腧穴的刺激,從而疏通經(jīng)絡,疏導經(jīng)氣,增加治療區(qū)域的微循環(huán),延緩機體運動性疲勞的產(chǎn)生,升高局部皮膚血流量,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huán)增強,局部營養(yǎng)狀況得到改善[6-7],并由腧穴將介質(zhì)中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導入人體。在刮拭手法上,實證用板薄的一面,用力較大,較快速刮拭,并且借鑒針灸手法中逆經(jīng)絡循行的迎瀉手法進行操作以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目的。而虛證采用板厚的一面,用力較輕,較慢速刮拭,應用順經(jīng)絡循行的隨補手法,達到了溫經(jīng)通脈,補腎益精的功效。以上幾點相互配合起到解痙止痛,扶正驅(qū)邪的雙重功效,使治療局部的血管緊張度與黏膜滲透性改變,細胞吞噬作用增強,同時調(diào)節(jié)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diào)節(jié),疼痛得以消除,腰肌勞損病灶得以修復[8-9]。
走罐以中醫(yī)皮部理論為基礎,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刺激主要以面為主,刺激面的大小由大小不同的多個火罐操作,罐內(nèi)形成負壓具有機械刺激和溫熱效應的雙重作用,使毛細血管充血、擴張,使皮膚充血,隨即產(chǎn)生—種類組胺物質(zhì),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10]。從而達到通暢氣血,疏導經(jīng)絡,拔除病氣,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未出現(xiàn)暈刮現(xiàn)象,這與治療時嚴格遵守課題組制定的操作規(guī)范,在進行治療前避免了過饑、過飽、身體不適等不利于治療的情況有關,也提示這種療法有較高的安全性。2例患者出現(xiàn)皮膚破損現(xiàn)象,均發(fā)生于秋冬季節(jié),可能與該季節(jié)皮膚相對干燥,介質(zhì)涂抹過少或涂抹不勻,操作時刮板角度過大、刮拭過快有關,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加強操作技術培訓,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寒濕型和瘀血型出痧較快、較多,往往2~3次后出痧明顯,寒濕型痧象呈現(xiàn)出片狀的深紅或紫紅色;瘀血型呈現(xiàn)皮膚呈淺紅色中間帶有黑紅色或紫紅色的點狀片狀瘀斑。腎虛型出痧較慢、較少,往往刮拭5次后出現(xiàn)淡紅色片狀痧象,出痧后部分患者繼續(xù)刮拭10次后,痧象會逐漸消退。研究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是否出痧,出痧多少與療效無明顯相關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強痧象方面的研究。
刮痧使用一塊刮痧板可以做到點、線、面刺激的結合[11],刮痧具有器具簡單,操作簡便,安全,療效顯著的特點,因而在民間廣泛應用,近年來在中醫(yī)臨床中對刮痧的應用也越來越重視,治療病種涉及臨床各科[12-14]。但刮痧療法操作規(guī)范與療效標準研究,刮痧療法作用機制的基礎研究以及適宜病種的研究不多[15]。本次采用刮痧治療腰肌勞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且對刮痧治療腰肌勞損操作規(guī)范進行了整理,對刮痧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作用機制進行了探討,使刮痧療法有針對性地發(fā)揮其在治療腰肌勞損方面的優(yōu)勢,對開展刮痧療法適宜病種的研究,推廣這項適宜技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9.
[2] 何繼永.外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69.
[3] Lawrence M, Tierney Jr, Stephen J,et al. 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與治療[M].第39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903.
[4]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827.
[5] 張伯勛,王巖.現(xiàn)代頸肩腰腿痛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552-553.
[6] Nielsen A, Knoblauch NT, Dobos GJ,et al. The effect of Gua Sha treatmen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surface tissue: a pilot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J]. Explore (NY), 2007,3(5):456-466.
[7] Musial F, Michalsen A, Dobos G. Functiongal chronic pain syndromes and naturopathic treatments; neurobiological foundations[J]. Forsch Komplementmed, 2008,15(2):97-103.
[8] 崔向清.刮痧療法對大鼠和人體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影響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9:17-19.
[9] 劉榮花,馬亞妮,熊正英.經(jīng)絡刮痧對耐力訓練大鼠肝組織抗氧化能力及運動能力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9(5):102-108.
[10] 陳志祥.電針排刺配合走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8):560-561.
[11] 楊金生,王瑩瑩,屈建峰,等.刮痧點線面位結合是臨床獲效的關鍵[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3):300.
[12] Li XS, Qi LZ.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Guasha(Scrap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 5(6):368-371.
[13] Peng YL, Meng J, Feng DR.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Scraping Therapy for Improving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of Simple Obesit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2):87-90.
[14] Fan Y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craping the Bladder Meridia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5):278-279.
[15] 王瑩瑩,楊金生.刮痧療法臨床治療病種研究與展望[J].中國針灸,2009,39(2):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