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萍,吳光現
便秘是精神科臨床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給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根據祖國醫(yī)學理論,我們用中藥通便靈治療精神藥物所致便秘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均為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及抗抑郁劑出現便秘的患者,排除腦器質性疾病、嚴重軀體疾病及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1]中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共收集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8~60歲,平均(32.6±16.2)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16~59歲,平均(33.7±14.7)歲。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中精神分裂癥34例,情感障礙44例,其他2例。本組病例中服用氯氮平10例,氯丙嗪5例,舒必利5例,氯丙咪嗪5例,阿米替林7例,麥普替林3例,利培酮10例,帕羅西汀5例,西肽普蘭5例,聯合用藥25例。
1.2治療方法
1.2.1 給藥方法 治療組:入院后服用精神藥物出現便秘連續(xù)3 d者,合用通便靈,每日1次,每次2~4粒,療程4周;對照組:患者服用精神藥物出現便秘者,不合并用藥,觀察4周。治療前、后兩組分別檢測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1.2.2 療效評定 于治療前及治療第1、2、4周進行便秘程度及不良反應評定。便秘程度評定標準:0級:無便秘;1級:輕度便秘,每日排便1次但大便干結;2級:中度便秘,兩次排便時間間隔3 d以上;3級:重度便秘:大便糞質干結,排出艱難,兩次排便時間間隔超出1周。治療后上升1級為有效,上升2級或無便秘為顯效[2]。觀察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組經治療1周后有7例(17.5%)便秘程度改善,治療兩周后有14例(35%)便秘現象消失,至第4周結束已有36例(90%)便秘癥狀完全消失,治療組中患者無不良反應出現。對照組中有3例因便秘較重難以忍受而致精神藥物減量。治療組40例患者中,總有效36例,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40例病人中,1周后自然顯效2例,2周后自然有效4例,自然有效率15%。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便秘程度評定的比較
精神藥物的抗膽堿能副作用是其主要的不良反應,經典抗精神藥物如氯丙嗪、奮乃靜等和三環(huán)類抗抑郁劑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對膽堿能受體均有較強的作用,而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和新型抗抑郁劑如帕羅西汀、西酞普蘭以及心境穩(wěn)定劑、抗焦慮藥物對膽堿能受體仍存在一定作用,臨床應用中可出現便秘、嚴重便秘,便秘的持續(xù)存在會影響治療計劃的實施,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從而對疾病康復產生負面作用。便秘在中醫(yī)古籍中有“后不利”、“大便難”、“脾約”等名稱。服用精神藥物引起的便秘,臨床上多以口服酚酞或番瀉葉泡茶處理。久而久之,其病理特點以氣虛不運、津傷腸燥為主,故治療上不可妄以攻下。以通便靈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方中白術補脾益氣;山藥補脾肺腎氣,益脾肺腎之陰,固本正源;麥冬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枳實行氣導滯,厚樸行氣消積,數藥合用,行脾胃氣滯,通大腸之氣;麻子仁、杏仁富含油脂,潤腸通便,杏仁又能宣降肺氣而利大腸傳導之職;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舒肝;郁金舒肝利膽,行氣活血;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共奏增水行舟之效。兩組患者均能堅持療程服藥,不良反應輕微。果導片主要作用于結腸,口服后在小腸堿性腸液的作用下慢慢分解,形成可溶性鈉鹽,從而刺激腸壁內神經叢,直接作用于腸平滑肌,使腸蠕動增加,同時又能抑制腸道內水分的吸收,使水和電解質在結腸蓄積,產生緩瀉作用。其作用緩和,很少引起腸道痙攣。而通便靈加減具有行氣導滯、潤腸通腑功效,方中諸藥能有效使腸道分泌增加、促進胃腸蠕動。臨床觀察表明,中藥治療精神藥物所致便秘副作用少,復發(fā)率低,是治療精神藥物所致便秘的有效方法。不足之處在于入組病例少,尚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90.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我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1):68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