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娟[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論柯亨對正義與平等的拯救
邱 娟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羅爾斯;柯亨;平等;正義;運氣平等主義
在《拯救正義與平等》一書中,柯亨宣稱要將正義與平等從羅爾斯那里拯救出來,事實上也是在為運氣平等主義尋找出路。運氣平等主義主要面臨兩方面的批評:其一,不能為運氣提供一個清晰的解釋,也很難描述一種取消運氣影響的分配模式;其二,僅僅考慮道德任意性問題,忽視了其他的正義因素,因而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追求。作為回應(yīng),柯亨提出,缺乏對責(zé)任和義務(wù)的嚴(yán)格規(guī)定并不一定會影響正義的實現(xiàn),我們可以借助于某種平等的社會風(fēng)尚來實現(xiàn)正義;其次,運氣平等主義只是對“什么是正義?”這一問題的理論探討,它所尋求的是一種對事實不敏感的正義原則。盡管柯亨對羅爾斯的批評在某些方面是中肯的,但我將通過分析指出,他的辯護(hù)并沒有使運氣平等主義擺脫上述理論困境。
在《拯救正義與平等》一書中,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柯亨(G. A. Cohen)雖然提出要將正義和平等從羅爾斯的理論中拯救出來,但事實上他們之間的分歧并沒有表面上那么大??潞嘣?jīng)對羅爾斯的理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rèn)為《正義論》是西方政治哲學(xué)史上繼《理想國》和《利維坦》之后第三部最偉大的著作,在思想中把握了時代的大部分現(xiàn)實,并坦言自己并不反對別人稱他為“左派-羅爾斯主義者”。[1](P11~12)這種贊美絕非出于客套,而是道出了柯亨與羅爾斯之間真實的關(guān)系。我們或許可以說,與同作為羅爾斯批評者的諾奇克相比,柯亨是完全不同的??潞嘣诟嗟牡胤脚c羅爾斯相似,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從羅爾斯那里獲得了靈感。只是在柯亨看來,羅爾斯并未堅持自己理論中最有吸引力的東西,即消除道德任意性帶來的不平等。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沒有理由要讓歷史和社會命運來決定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同樣也沒有理由要讓自然資產(chǎn)的分配來決定收入和財富的分配”。[2](P74)但是,在綜合考慮了關(guān)于心理學(xué)的事實、效率問題、道德風(fēng)尚等事實之后,他認(rèn)為存在一種可以得到辯護(hù)的不平等。這就是差別原則所表達(dá)的內(nèi)容——社會和經(jīng)濟(jì)的不平等(例如財富和權(quán)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結(jié)果能給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處境最不利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利益,它們就是正義的。[2](P14)柯亨指出,羅爾斯承認(rèn)這種不平等之正義性和必要性的理由是,它們能夠改善最不利者的生活前景。在這里,對于這種必要性存在兩種解讀。其一,僅僅為了使最不利者獲利,與有天賦者的意圖無關(guān)。其二,只有進(jìn)行經(jīng)濟(jì)激勵,有天賦者才會努力工作,從而使最不利者的境況得到改善。這種必要性與有天賦者的意圖相關(guān)。[1](P114)柯亨并不關(guān)注第一種情形,因為在這里不存在不平等的問題——有利者較不利者承擔(dān)著更大的工作負(fù)擔(dān),這時候的不平等是對前者的補償;第二種情形才是羅爾斯對不平等的辯護(hù)。然而在柯亨看來,雖然經(jīng)濟(jì)激勵確實能給不利者帶來好處,但是,當(dāng)有才能的人是為了得到豐厚的報酬才決定努力生產(chǎn)時,這些人本身就是非正義的,因而這種不平等不能在正義的名下得到辯護(hù)。他不無失望地指出,羅爾斯沒有意識到自己提出的取消道德任意性的不平等有多么深遠(yuǎn)的影響,[1](P90)他對平等追求的背棄是無法容忍的,因而決心要把“平等”從羅爾斯那里拯救出來。
柯亨進(jìn)一步發(fā)現(xiàn),在羅爾斯這里,問題的根源不是“平等”而是“正義”,是羅爾斯對正義的理解。正如前面提到,羅爾斯在建構(gòu)正義原則時,不僅考慮了正義,同時考慮了人們的道德心理、經(jīng)濟(jì)效益、社會的風(fēng)尚、制度穩(wěn)定性等諸多因素。羅爾斯認(rèn)為,正義原則不得不受這些因素的約束,否則只會淪落為烏托邦式的追求。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羅爾斯放棄了——消除道德不應(yīng)得的不平等——這一符合直覺的訴求,承認(rèn)了某種程度的不平等??潞喑姓J(rèn)分配正義確實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但在他看來,羅爾斯的錯誤在于沒有將正義與其他價值區(qū)別開來,沒有強調(diào)正義價值的特殊地位,因此他所得到的不是正義原則,而是“綜合考慮所有因素之后的最優(yōu)原則”。[1](P275)在這個意義上,羅爾斯不應(yīng)稱他的著作為《正義論》,而應(yīng)稱作《管理論》。也許有人會說,柯亨的觀點不過是批評“羅爾斯用錯了名稱”。[3](P10)但是在柯亨這里,這顯然不是修改名稱就能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它體現(xiàn)了羅爾斯理論本身的不連貫,因為羅爾斯確實允諾要告訴我們什么是正義,并聲稱“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這意味著社會制度的首要責(zé)任就是要保障正義。如果羅爾斯所說的正義原則只是考慮了各項因素的社會調(diào)節(jié)原則,那么,社會制度會在多大程度上保障正義,這一點就很難說了。
于是,要拯救“平等”,就必須先把“正義”從羅爾斯那里拯救出來。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柯亨的拯救實際上也是在為運氣平等主義尋找出路,因為他對正義的理解是基于運氣平等主義之上的,而后者主要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批評。
運氣平等主義認(rèn)為,“不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或選擇)而過著不如他人的生活,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非正義的和不公平的)”。[4](P13)“在一種不平等的分配中,如果相關(guān)主體的不平等不是由他的某些選擇或失誤造成的,那么這種不平等就沒有得到辯護(hù),這種不平等的分配就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某一程度上,是非正義的”。[1](P7)運氣平等主義者普遍相信,如果人們僅僅因為運氣的不同而過著不同水平的生活,這種不平等就是非正義的。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這種不平等應(yīng)當(dāng)完全被消除。顯然,要做到這一點,運氣平等主義首先需要區(qū)分哪些不平等是由運氣引發(fā)的,哪些不平等是正義的。換言之,他們需要對運氣提供一個明晰的界定。
作為運氣平等主義的代表人物,德沃金提出了原生運氣與選擇運氣的劃分。選擇運氣是一個自覺的和經(jīng)過計算的賭博問題,原生運氣則是非自覺選擇之外的風(fēng)險。這種劃分引起了許多批評,主要的一種反對意見是指責(zé)他將個人的偏好、品味視為選擇運氣,但是我們的偏好、品味之中可能包含了父母的影響、家庭地位的作用等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非選擇性的因素,因而不應(yīng)為這些偏好承擔(dān)全部的責(zé)任。
對此,柯亨強調(diào)了“真正的選擇”,由于真正的選擇的結(jié)果不同于原生運氣,真正的選擇證明了可以接受的不平等。但是,柯亨并沒有對“真正選擇的有和無做絕對的區(qū)分”, 他認(rèn)為真正性是一個程度的問題。[5](P931~34)這意味著柯亨同樣沒有對運氣給出明確的界定。相應(yīng)地,運氣平等主義者不要求補償那些因自己的選擇而處于巨大困境中的人,但對于這些人來說,這似乎有點苛刻:雖然在某些情況下“選項的確是被選擇的,但是這些選項的結(jié)果不是”。[2](P144~145)也許有人認(rèn)為,運氣平等主義僅僅要求為純粹的選擇承擔(dān)責(zé)任,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不存在純粹的選擇,因此這種批評在現(xiàn)實中并不適用。然而,即便是在理論意義上,唯有通過引入其他的原則或是政治價值才能消除嚴(yán)苛性的嫌疑,這一點同樣表明運氣平等主義自身是不融貫的。[6](P403~406)運氣平等主義者力圖要清掃掉所有運氣帶來的不平等,卻無法為運氣提供一個清晰的界定。他們起先都試圖做某種明確的劃分,但結(jié)果卻逐漸使得界限變得模糊,因而也很難描述一種取消運氣影響的分配模式。
運氣平等主義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正如這種觀點的名稱所顯示的那樣,運氣平等主義執(zhí)著于“運氣”而忽視了影響正義的其他因素。例如,為了使人們在機會方面一樣有利,根據(jù)運氣平等主義的要求,就需要一部分人向他人傳達(dá)“我是沒有天賦的”信息。然而,這實際上是一種“難堪的暴露”,不符合正義社會的理想: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在這種意義上,“平等主義者為之辯護(hù)的根本制度與原則來自于道德偶然性的考慮,然而,他們卻沒有將它與正義的其他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相反,這種整合的任務(wù)構(gòu)成了羅爾斯對民主的平等論證的特征”。[7](P255)很明顯,柯亨不會同意這種觀點,因為他所反對的恰恰是羅爾斯的這種“整合”,認(rèn)為這種整合犧牲了正義的“純度”。
因為拒絕向正義的限制性因素妥協(xié),和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相比,運氣平等主義似乎是一種更具平等主義傾向的正義理論。例如,尼古拉斯·巴里這樣表明自己的立場:
……我的目的是在一個抽象的水平上確立對平等主義的正義的一種更為準(zhǔn)確的理解……我所關(guān)心的是對事實不敏感的規(guī)范原則,而不是將實踐限制考慮其中的調(diào)節(jié)原則。運氣平等主義是一種平等主義的正義理論,而不是對政治倫理或是公共政策的全面的指導(dǎo).[8](P146)
這也是柯亨在《拯救正義和平等》一書中所表達(dá)的觀點,盡管他只在三個地方明確提到“運氣平等主義”—— 一次是在導(dǎo)言中表明自己的運氣平等主義立場,[1](P7)另外兩次是在“拯救正義”部分中簡短地為運氣平等主義辯護(hù)。概括來說,他的辯護(hù)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首先,針對運氣平等主義的批評,沒有說明它們是在社會調(diào)節(jié)原則的層面,還是在對事實不敏感的根本原則層面反對運氣平等主義。[1](P271,301)事實上,運氣平等主義是對“什么是正義?”問題的理論探討,它不需要考慮在現(xiàn)實中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這樣的實踐問題,批評者對其實踐可行度的攻擊,并不會傷害作為正義觀念的運氣平等主義。對于運氣平等主義可能面臨的另一種指責(zé):正義的內(nèi)容必然會受到人類的本性以及人類實踐的限制,那么探求不受這些因素限制的正義概念豈不是一種烏托邦?柯亨的回答是:正義理念作為人的一種信念或態(tài)度,它本身是難以實現(xiàn)的。相反,羅爾斯主義者相信正義可以實現(xiàn),在這一點上,羅爾斯主義更像是一種烏托邦。
為了尋找不受限制性因素影響的正義原則,柯亨提出了一個拗口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理論:“反映事實的所有原則之所以反映了事實,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不反映事實的原則,并且后一種原則是所有原則(包括反映事實的原則)的最終基礎(chǔ)”。[1](P254)這一理論包括三個前提:
1.當(dāng)一個事實F支持一個原則P 時,存在關(guān)于為什么F支持P的一種解釋,這解釋了F如何成為同意P 的理由;
2.在第一個前提中確定的解釋引起或包含著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則,即使F不存在,對這一原則的信念同樣存在,這一更為根本的原則解釋了為什么F支持P;
3.這個追溯序列有一個終點。[1](P236~37)
假設(shè)有人主張這樣一條原則(P)“我們應(yīng)該信守諾言”,有些人忠于這一原則是因為事實(F)“當(dāng)諾言得到遵守時,承諾人可以成功地追求自己的計劃”。為什么F會支持P呢?那是因為他堅信另外一個原則(P1)“我們應(yīng)該幫助人們?nèi)プ非笏麄兊挠媱潯保⑶?,他相信P1與他是否相信事實F無關(guān),所以,P1是對F不敏感的,如果他堅信P1與任何事實都無關(guān)的話,那么,P1就是他的最根本的道德原則。如果他不這樣認(rèn)為的話,可以進(jìn)一步追溯……柯亨認(rèn)為這種追溯不會陷入無限循環(huán)中,他甚至認(rèn)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舉例來證實這點。[1](P237)柯亨試圖以此證明,憑借這種方法可以找到一種對事實不敏感的正義原則,以此與羅爾斯的對事實敏感的正義原則相區(qū)別。
那么,這種證明是否合理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假設(shè)一種極端的情形:存在一個世界X,其中所有人都堅信原則P是對事實不敏感的根本原則,也就是說,原則P在世界X中的任何條件下都成立。再假設(shè),世界X中的人們知道在另一個可能世界Y中,在某種條件C具備時,原則P同樣成立。于是對于世界X中的人來說,在世界X的所有條件以及在世界Y的某種條件C下,原則P成立。而這一點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認(rèn)為P在世界Y的C條件下成立,意味著P對事實敏感,于是P對事實既敏感又不敏感。
也許有人會說,世界X中的人并不知道存在另一個可能世界Y。但是這樣一來,世界X中的人們基于自身有限的天賦或道德能力相信原則P成立,這同樣意味著原則P對事實是敏感的:是對有限性的敏感。于是,任何一個對事實敏感的原則都依賴于一個對事實不敏感的原則P,這一原則只有在下述情況中成立:我們必須考慮全部可能世界的全部可能條件。
這種做法顯然是荒唐的,也是沒有必要的。然而,柯亨的確要求通過這種方式來追尋對事實不敏感的根本原則。他舉了一個例子,我們承認(rèn)“禁止墮胎”這一原則基于如下事實:受精卵/胎兒在逐步走向出生時,會漸漸地像嬰兒。但是,若考慮相反的情況(可能世界)——開始是像嬰兒,但后來又越來越不像嬰兒——這一點就不能再成為禁止墮胎的理由了。雖然我們的原則是建立在受精卵/胎兒在逐步走向出生時,會漸漸地像嬰兒這一事實之上,但是基于這種與事實相反的情形,我們不能將這個對事實敏感的原則作為根本的原則。[1](P263~265)為此,柯亨要求不斷擴(kuò)大我們的根本原則,使其能夠涵括更多的可能事實和可能世界。然而,尋求這種原則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yōu)槭裁匆獙⒆约盒欧畹脑瓌t擴(kuò)展到與自己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事實之上?我們不會因為原則“禁止殺害他人”沒能涵括火星上的事實而感到困擾,因為我們完全理解該原則的意義,理解它對于我們的生活和我們所生活之世界的意義。即使我們像柯亨所說的那樣,出于心靈明晰性的要求為這個原則提供進(jìn)一步的解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該解釋會將我們引向一個對事實不敏感的原則。
假如我們信奉某個根本原則,但知道這個原則在實踐中會帶來糟糕的后果,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是否應(yīng)該采用另一條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信念的原則,如果后者存在的話?柯亨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是這時候我們需要自覺到此時的原則不是最根本的原則。那么,由此我們是否應(yīng)當(dāng)改變對根本原則的信念?柯亨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是我們的信念。然而,若我們的信念與實際的社會原則不一致,這不會影響原則的施行嗎? 柯亨的回答是:不會有害處?!爸矣谝粭l原則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信仰或者態(tài)度”。[1](P254)但是,這種回答與他的核心觀點相矛盾??潞嘣凇墩日x與平等》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認(rèn)為,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是正義的,不僅僅依賴于制度的結(jié)構(gòu),而且依賴于社會成員的行為與意向?;谶@一點,柯亨質(zhì)疑羅爾斯:在自利動機驅(qū)動下的有利者如何實踐差別原則?那么,在此,我們同樣可以質(zhì)疑柯亨:我們對根本正義原則的信念如何不會影響我們實踐次優(yōu)的正義原則?
如上所言,運氣平等主義的另一個難題是沒有為運氣提供一種清晰的解釋,因而很難清晰地描述一種取消運氣影響的分配模式。相反,羅爾斯明確地給出了具體的正義原則,并根據(jù)這一原則來構(gòu)造社會的基本結(jié)構(gòu)。與此相對應(yīng)的一種觀點是,一條正義原則必須具有公開性,使得個人能夠獲得關(guān)于正義原則的普遍知識,包括:(1)普遍的適用性;(2)原則的具體要求;(3)在多大程度上個人遵守了這些要求。這是因為,正義是一種合作的事業(yè),合作者必須清楚他人也正在合作,只有在他人也在合作時,他才有義務(wù)履行正義的要求。
那么,沒有這樣一種清晰的描述,沒有對責(zé)任和義務(wù)的嚴(yán)格規(guī)定,就一定會影響正義的實現(xiàn)嗎?柯亨的回答是:不 ,“正義這只羔羊不應(yīng)犧牲在模糊和不可公度的祭壇上”。[1](P371)他舉了一個讓人頗感溫馨的例子進(jìn)行反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國,有一種社會風(fēng)氣促使人們?yōu)榱藨?zhàn)爭的勝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并且每個人被要求“盡自己的本分”,去承擔(dān)自己的那份責(zé)任。在柯亨看來,一個人若能夠準(zhǔn)確地說出法律要求他做出多少貢獻(xiàn),這顯然是荒唐的。事實上,一個人也不可能確定自己是否按照要求做出了等量的犧牲?!氨M自己的本分”,這條原則雖然是模糊的,但仍然可以被理解為一條正義原則并得到應(yīng)用。反過來,去準(zhǔn)確地界定所有人的“本分”,去明確規(guī)定每個人的責(zé)任和義務(wù),是一種很瘋狂的行為。[1](P353)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柯亨把“運氣平等主義無法描述一種取消運氣影響的分配原則”這一批評中的“無法”換成了“放棄”。[1](P354)放棄了對正義的準(zhǔn)確定義,也就放棄了羅爾斯式的依照正義原則來建構(gòu)社會正義的路徑。柯亨認(rèn)為,如果一個社會具有一種平等的風(fēng)尚,個人的意向和選擇都趨向于正義,那么,明確的正義要求不再是必要的,且運氣平等主義的信念——不因為自己的失誤(或選擇)而過著不好的生活,這是非正義的——依然是真實的。
然而,運氣平等主義的信念在多大程度上會是真實的呢?或者像柯亨自問的那樣:作為一個平等主義者的你為什么會如此富有呢?
對于這個問題,托馬斯·內(nèi)格爾持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在他看來,個人的主觀動機對關(guān)乎平等的期望總會造成障礙,并且只能部分地去克服這些障礙。內(nèi)格爾分析了不平等的三種主要來源:歧視,階層和天賦。這三者在道德上都是不應(yīng)得的,是運氣平等主義者所說的“運氣”。但是,三者與個人的密切程度不同:故意的歧視完全是由他人強加在受害者身上的,歧視不是受害者本身的特點,只是別人對待他的一種方式;階層也是外在的,但通過他的家庭——他最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傳遞給他;天賦的發(fā)展和價值雖然依賴于其他因素,但是天賦是內(nèi)在的。這導(dǎo)致人們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也是不同的:歧視是一種壞動機、偏見的產(chǎn)物,消除歧視是人們普遍可以接受的;階層依賴于個人與親人的特殊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或利益是不能完全消除的,而只能限制它;但是我們很難具有這樣一種意識:將通過運用天賦獲得的利益視為在道德上有嫌疑的,不論天賦是否是一種運氣,但天賦與個人有著太密切的關(guān)系,這使得個人很難接受這種觀點。[9](P103~119)按照這種觀點,即使我們的社會可以形成這樣的風(fēng)尚:一個“富二代”會為自己依靠父母獲得一個較高的職位感到羞愧(不幸的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與事實不符的假設(shè)),但很難形成如下風(fēng)尚:一個有天賦者會為自己利用天賦在市場中獲得利益而感到羞愧。
柯亨承認(rèn)這種平等風(fēng)尚的確難以實現(xiàn),但他認(rèn)為社會風(fēng)尚可以發(fā)生改變。如何改變?道德先驅(qū)——社會中總有一些人在追尋真正的正義,總有一些瘋狂的人去干一些瘋狂的事:瘋狂的白人沒有歧視黑人,瘋狂的父親允許女兒讀書,瘋狂的游行者在保護(hù)環(huán)境,很久以前的瘋子成為了今天的正常人,昨日的有傷風(fēng)化變?yōu)榱私裉斓牧?xí)以為?!敲?,有什么理由認(rèn)為人們的經(jīng)濟(jì)行為一定不會發(fā)生變化呢?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柯亨幫助運氣平等主義擺脫了第一種困境?我的回答是:沒有。雖然柯亨對正義原則之公共性要求的批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許多情形下,我們確實不知道正義的具體要求,甚至不需要知道他人是否遵守了規(guī)則。但是,假如缺乏這種具體的正義要求,柯亨如何解決他一直申明要解決的 “什么是正義?”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他沒有任何發(fā)展,他所理解的正義仍然停留在“人們不應(yīng)為自己的壞運氣承擔(dān)責(zé)任”這種最初的直覺上,甚至對“壞運氣”本身都沒有一個清楚的界定?!耙环N平等的風(fēng)尚”顯然無法滿足我們對“什么是正義?”的追問。此外,即便在某些情形下“做你的本分”作為一條正義原則可以得到理解和應(yīng)用,例如經(jīng)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國或者是親密無間的家庭,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卻不適用,例如在要求“親兄弟明算賬”的家庭。在這個意義上,正義的風(fēng)尚對正義原則的明晰性有著同樣的要求。
由于不滿羅爾斯在其正義原則中允許不平等的存在,柯亨回到運氣平等主義的立場,試圖將正義與平等從羅爾斯的體系中拯救出來。然而運氣平等主義自身尚面臨著重要的理論困難,在這個意義上,柯亨對正義與平等的拯救亦即對運氣平等主義的拯救。
運氣平等主義對于正義有著近乎完美的苛求,要求消除一切由道德偶然性因素引發(fā)的不平等,并把個人的意圖納入正義的評價范圍。從這一點來看,運氣平等主義的確比羅爾斯主義的正義觀更能滿足平等主義的要求。然而,也正是這種對平等的苛刻性使得運氣平等主義陷入了理論困境。一方面,我們很難對運氣作出精確的描述,由此便無法構(gòu)建某種足夠細(xì)致的正義原則以驅(qū)逐由其引發(fā)的不平等;另一方面,運氣平等主義執(zhí)著于“運氣”,忽視了影響正義的其他現(xiàn)實因素,因而很難在實踐中獲得成功。
為此,柯亨提出,缺乏對責(zé)任與義務(wù)的明確劃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正義與平等的實現(xiàn)。借助于某種正義的社會風(fēng)尚,每個人都“盡其自身的本分”,這同樣是對正義的真實追求。面對第二種批評,柯亨宣稱運氣平等主義所尋求的是一種對事實不敏感的正義原則,每一條現(xiàn)實原則最終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對事實不敏感原則之上。在這種意義上,即便我們在現(xiàn)實中采用了對事實敏感的正義原則,我們所信仰的依然可以是根本性的對事實不敏感的原則。
可以看出,柯亨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矛盾的。面對“運氣平等主義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追求”這一批評,柯亨一方面強調(diào)運氣平等主義是對理想正義的理論追求,其實踐難度并不影響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又希冀通過社會風(fēng)尚的變革去實現(xiàn)這種正義,并試圖把現(xiàn)實的正義原則追溯到“對事實不敏感的正義原則”(理想正義原則)之上。然而通過分析我們看到,和其他運氣平等主義者一樣,柯亨同樣未能擺脫烏托邦主義的嫌疑。在把正義原則模糊地理解為“盡自己的本分”的同時,柯亨也就把正義這只羔羊犧牲在了模糊和不可公度的祭壇上。此外,柯亨要求我們考慮全部可能世界的全部可能條件,以尋找某種對事實不敏感的正義原則,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他甚至要求我們無條件地信仰這種正義原則,即便它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具有可行性。從這一點,我們的確可以看出柯亨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激情。
[1]A. G.Cohen.Resc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8.
[3]R.Arneson.Justice is not Equality[A].Brian Feltham (Ed.).Justice Equality and Constructivism [C].MA: Wiley Blackwell, 2009.
[4]L.Temkin.Inequalit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A. G.Cohen.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J].Ethics,1989,(4).
[6]K.Voigt.The Harshness Objection: Is Luck Egalitarianism Too Harsh on the Victims of Option Luck? [J].Ethic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007,(10).
[7]N.Daniels.Democratic Equality Rawls's Complex Egalitarianism[A].Samuel Freema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wls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8]N.Barry.Reassessing Luck Egalitarianism[J].The Journal of Politics, 2008,(1).
[9]T.Nagel.Equality and Partialit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責(zé)任編輯/盧云昆
D091.5
A
1671-7511(2012)04-0052-06
2011-03-21
邱娟,女,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