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琦 LENG Qi
聶永康2 NIE Yongkang
常瑞萍2 CHANG Ruiping
趙紹宏2 ZHAO Shaohong
蔡祖龍2 CAI Zulong
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放射科 北京 100853
肺癌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性病變,胸部CT檢查是診斷肺癌的重要有效手段。大多數(shù)肺癌均發(fā)生在40歲以后,超過90%的年輕肺癌患者出現(xiàn)于西方國家[1],因此,40歲以下的肺癌患者在我國較罕見。而近年來隨著吸煙人群的年輕化,肺癌的發(fā)病年齡也呈明顯年輕化趨勢。國外對年輕人群肺癌研究已經趨于成熟,而國內對年輕人群肺癌重視不足,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2009-01~12共80例40歲以下肺癌患者的胸部CT征象和病理類型,評價其影像學表現(xiàn)特征及診斷價值,為臨床早期診斷及個性化治療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收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2009-01~12診斷為肺癌的537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其中80例年齡小于40歲,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及病理結果,男性53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為1.96∶1;年齡18~39歲,平均(36±2)歲;臨床表現(xiàn):咳嗽43例(31.62%),咳痰19例(13.97%),咯血17例(12.50%),胸痛11例(8.09%),胸悶10例(7.35%),無癥狀17例(12.50%),發(fā)熱 4例(2.94%),轉移癥狀7例(5.15%),其他8例(5.88%);從出現(xiàn)癥狀到明確診斷平均時間為(4.4±0.4)個月,其中最長1例間隔36個月。本組中36例取得腫瘤分化程度結果。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檢查,層厚5mm,薄層1.25mm或1.5mm,使用Lung及Stnd算法,雙窗技術:肺窗WW 1500,WL-600,縱隔窗WW 400,WL 40;增強患者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普羅胺300mgI/ml),經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流速3.5ml/s,流量100ml。由1名主治醫(yī)師分析臨床病例記錄,并記錄患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由2~3名具有15年以上影像診斷工作經驗的副主任醫(yī)師和主任醫(yī)師進行閱片、分析及診斷,并記錄胸部CT表現(xiàn)。
2.1 40歲以下肺癌發(fā)病率 本組40歲以下肺癌患者占肺癌患者總數(shù)的1.49%(80/5372)。
2.2 病理類型及分化程度 病理類型:鱗癌5例(6.25%),腺癌50例(62.50%),細支氣管肺泡癌1例(1.25%),小細胞癌23例(28.75%),大細胞癌1例(1.25%)。其中36例可辨別分化程度,中高分化3例(8.33%),中分化15例(41.67%),中低分化7例(19.44%),低分化11例(30.56%)。
2.3 CT表現(xiàn) 本組中央型肺癌38例,其中鱗癌5例(13.16%),腺癌14例(36.84%)(圖1、2),小細胞癌19例(50.00%)(圖3、4)。38例中央型肺癌中12例可辨別分化程度,其中中分化7例(58.33%),中低分化2例(16.67%),低分化3例(25.00%);CT表現(xiàn):支氣管管壁增厚狹窄或截斷33例,阻塞性改變出現(xiàn)的三阻征(阻塞性肺不張、肺炎、肺氣腫)23例,分葉16例,毛刺及胸膜凹陷各2例,癌性淋巴管炎5例,均為腺癌。周圍型肺癌42例,其中腺癌36例(85.71%),細支氣管肺泡癌1例(2.38%),小細胞癌4例(9.52%),大細胞癌1例(2.38%)。周圍型肺癌可辨別分化程度24例,其中中高分化3例(12.50%),中分化10例(41.07%),中低分化5例(20.83%),低分化6例(25.00%);CT表現(xiàn):毛刺22例,支氣管截斷或狹窄13例,血管集束16例,胸膜凹陷17例,空洞5例,小泡征4例,支氣管充氣2例,節(jié)段性不張1例,癌性淋巴管炎6例,均為腺癌;另外,表現(xiàn)為囊性的肺癌2例,均為腺癌,多發(fā)性肺癌1例。
圖1、2 患者男,22歲,以胸痛就診。圖1 CT肺窗可見右肺上葉前段結節(jié),并可見毛刺(箭)。圖2 可見結節(jié)邊界清晰及分葉(箭),右肺門不大;影像學診斷:右肺上葉前段周圍型肺癌。手術取得病理結果:中-低分化腺癌。圖3、4 患者男,18歲,以咳嗽、咯血就診。圖3 CT平掃右側中間段支氣管周圍可見軟組織腫塊,中間段支氣管狹窄(箭),遠端不張。圖4 增強CT掃描可見腫塊強化,右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右肺動脈受推擠向前移位(箭),右側少量胸腔積液;影像學診斷:右肺中央型肺癌。支氣管鏡取得病理結果:小細胞肺癌
2.4 轉移 62例確診時已經出現(xiàn)轉移,占77.5%,轉移至淋巴結50例(62.50%),骨22例(27.50%),肺14例(17.50%), 大 腦 24例(30.00%), 胸 膜 9例(11.25%),肝臟7例(8.75%),腎上腺4例(5.00%),心包2例(2.50%),其他5例(6.25%),其中2例出現(xiàn)胰腺轉移,29例發(fā)病時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失去手術機會。
肺癌在21世紀初仍然是世界上可預防疾病中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時也是死亡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肺癌患者的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本組最年輕患者發(fā)病年齡僅為18歲。Nugent等[2]報道,咳嗽(54%)及呼吸困難是老年肺癌患者最常見的癥狀,而年輕患者多表現(xiàn)為疼痛(64%)。本組患者癥狀以咳嗽、咳痰及咯血為主,胸痛相對較少,但無癥狀患者及以轉移癥狀就診者較多。本組患者從出現(xiàn)癥狀到明確診斷的平均時間為(4.4±0.4)個月,Gadgeel等[3]報道平均時間為7個月,這可能與樣本量等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本組患者中有1例從出現(xiàn)癥狀到確診時間間隔36個月,確診時已發(fā)生多處轉移,失去手術機會,表明年輕肺癌患者發(fā)病早期沒有得到患者自己和首診醫(yī)師的廣泛重視,確診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失去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本組40歲以下肺癌患者占肺癌患者總數(shù)的1.49%, 男 女 比 例 為 1.96∶1。而 Gadgeel等[3]和DeCaro等[4]報道40歲以下肺癌患者占總數(shù)的5%左右;日本學者報道年輕肺癌占肺癌總數(shù)的2.7%左右,而且年輕女性患病率明顯上升[1]。
中央型肺癌患者胸部CT征象有支氣管管壁增厚狹窄或截斷、肺門腫塊、遠端肺內阻塞性肺不張、阻塞性炎癥或肺氣腫,增強掃描可見腫塊強化比肺不張低,在肺內易于顯示腫塊的輪廓,同時顯示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周圍型肺癌患者胸部CT征象包括分葉、邊緣毛糙、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征、支氣管充氣及空洞;增強掃描可見病變強化,并可見肺門及縱隔腫大淋巴結。另外,本組周圍型肺癌2例表現(xiàn)為囊狀,1例為多發(fā),均為腺癌。這些影像學表現(xiàn)在中、老年肺癌人群中均有發(fā)生,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特異性,可見肺癌的CT影像學表現(xiàn)沒有年齡差異。
本組有29例確診時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出現(xiàn)多處轉移,其中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轉移最常見,而肺外轉移以骨、大腦及肝臟為主,而Gadgeel等[3]提出在年輕肺癌患者常見肺外轉移中,轉移至大腦(60%)、骨(49%)、肝臟(15%)及腎上腺(15%),而本組腎上腺轉移僅5.00%。本組2例患者發(fā)生胰腺轉移,這在年輕肺癌中較少見。有學者認為轉移在年輕肺癌人群中更常見[5],可能提示腫瘤惡性程度較高或發(fā)現(xiàn)時病變時間已經較長。
DeCaro等[4]認為年輕患者腺癌及小細胞肺癌的發(fā)病率分別為48.6%、28.6%,而本組腺癌發(fā)病率為62.50%(50/80),小細胞癌發(fā)病率為28.75%(23/80),其發(fā)病率較高,尤以腺癌為著。然而,也有學者認為腺癌及大細胞癌為年輕人群多發(fā)[6],而鱗癌及小細胞癌為老年人多發(fā)[3],但均認為腺癌是年輕人群肺癌發(fā)病最高的病理類型,Sekine等[1]報道一組年輕人肺癌中腺癌占71%。與鱗癌相比,腺癌的發(fā)生需要較少的煙霧暴露時間,而國內年輕女性吸煙人群不斷增長,不同人群暴露在煙霧狀態(tài)下的時間增加,年輕人群肺癌的發(fā)病率有可能進一步上升,因此,年輕人群腺癌發(fā)病率更高[2]。在過去的10年中,腺癌已超過鱗狀細胞癌而成為美國肺癌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腺癌已經是年輕人群中最常見的肺癌組織類型[3]。腺癌以周圍型多見,早期無明顯癥狀并發(fā)生轉移,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往往預后較差;小細胞癌以中央型多見,生物學惡性程度高,確診時即有廣泛轉移傾向,而且以廣泛期病變?yōu)橹?,見?0%~80%的新就診小細胞癌患者,本組患者確診時多數(shù)已經出現(xiàn)轉移病灶,符合上述表現(xiàn)。
同時,本組患者無論中央型肺癌還是周圍型肺癌,其可辨別分化程度的患者以中分化、中低分化及低分化為主,這也與老年人群不同。肺癌5年存活率相對較低,有學者報道早期肺癌術后年輕患者存活率高于老年患者,但二者早期肺癌未手術及晚期肺癌長期存活率無顯著差異[6,7],表明肺癌總體預后較差,要提高存活率,進行手術治療,就需要早期明確診斷,而胸部CT檢查是已知診斷肺癌重要有效的手段。
總之,小于40歲的年輕肺癌患者在我國相對少見,但年輕人群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提高,病理類型以腺癌和小細胞癌為主,分化程度較差,而且診斷及治療經常延誤,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及首診醫(yī)師對年輕人群肺癌的認識不足,因此,提高首診醫(yī)師對年輕人群肺癌的認識,做到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及早期手術治療,是提高患者預后及存活率的關鍵,而其CT表現(xiàn)及增強掃描又有典型征象,是診斷年輕人群肺癌重要有效的檢查手段。
[1]Sekine I, Nishiwaki Y, Yokose T, et al.Young lung cancer patients in Japa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exes.Ann Thorac Surg, 1999, 67(5): 1451-1455.
[2]Nugent WC, Edney MT, Hammerness PG, et al.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t the extremes of age: Impact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n Thorac Surg, 1997, 63(1): 193-197.
[3]Gadgeel S, Ramalingam S, Cummings G, et al.Lung cancer in patients<50 years of age: the experience of an academic multidisciplinary program.Chest, 1999, 115(5):1232-1236.
[4]DeCaro L, Benfield JR.Lung cancer in young persons.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1982,83(3): 372-376.
[5]Liam CK, Lim KH, Wong CM-M.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very young and very old malaysian patients.Chest, 2002, 121(1): 309-310.
[6]Funakoshi Y, Takeda S, Kadota Y,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ery of primary lung cancer in younger patients.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 2008,16(5): 387-391.
[7]Shimono T, Hayashi T, Kimura M, 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less than 40 years of age.J Clin Oncol, 1994, 12(5): 98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