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臺蘋果”被推至風口浪尖。一個極少數(shù)果農使用“藥袋”的事件迅速發(fā)酵,演變成為對知名品牌“煙臺蘋果”的質疑,讓消費者產生了恐慌心理,也直接導致煙臺170余萬無辜果農“很受傷”。這則事件為我們提了一個醒:對于涉及重大民生事件的報道,應多一些理性研判,既要正視問題,更要關愛民生,這是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
眼下,人們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任何一條與之相關的信息,不管可信度多高,不管發(fā)布是否權威,都會引起人們的熱議、質疑,哪怕是與真相大相徑庭的報道。此次“煙臺蘋果”風波的持續(xù)發(fā)酵,讓人不由想起海南香蕉的“蕉癌”事件和四川橘子的“生蛆”新聞,前者讓整個海南香蕉遭遇“滅頂之災”,一毛錢一斤都乏人問津,后者則讓全國橘農都深陷“一損俱損”的困境。然而,在蕉農和橘農的眼淚中,最終的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所謂的“蟲害”,對人的健康并無影響,所謂的“蕉癌”,根本就是無中生有!真相不啻于黑色幽默,無辜的蕉農和橘農卻被“錯殺”,損失巨大,精心培育的香蕉、橘子兩大富民產業(yè)慘遭打擊,廣大蕉農、橘農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
由這兩則事件我們再重新審視眼前的“煙臺蘋果”風波。“藥袋”到底有無危害,其使用范圍有多大,蘋果“套袋”有什么好處等等諸如此類關鍵問題,卻在報道中被忽略,信息的不對稱直接導致消費者只能選擇性吸收和傳播,混淆了極少數(shù)果農的違規(guī)行為和整個“煙臺蘋果”的品牌概念,甚至一棒子打“死”所有果農,這讓煙臺170萬果農欲哭無淚,也給他們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眼前正在發(fā)生的一切,與海南香蕉 “蕉癌”和四川橘子“生蛆”的報道何其相似,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對于食品安全的報道,尤其是涉及重大民生事件的報道需慎之又慎———要講規(guī)范、講道德、講道義,力求嚴謹客觀,全面深入,避免因新聞操作不嚴謹傷及無辜,造成大面積的誤讀、誤解和誤傷,偏離了當初“提醒”的初衷。
“煙臺蘋果”風波發(fā)展至今,越來越多的理性聲音令人欣慰,越來越多的翔實數(shù)據(jù)讓人重拾對 “煙臺蘋果”的信心。農業(yè)部2010、2011年兩次對煙臺蘋果質量進行例行監(jiān)測和風險評估,農藥殘留合格率均達100%;即便是“煙臺蘋果”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日子里,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重慶等各地果品批發(fā)市場,也未檢出農藥殘留超標的煙臺蘋果;在農產品出口的檢驗非常嚴格堪稱苛刻的WTO規(guī)則下,煙臺蘋果出口均未出現(xiàn)任何因農殘超標引起的質量糾紛;甚至煙臺自2010年發(fā)現(xiàn)“藥袋”后,在“藥袋”蘋果整個生長期均未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煙臺蘋果”風波,系因新聞操作的不嚴謹引起,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煙臺蘋果自身的質量出現(xiàn)問題。
換句話說,煙臺蘋果質量過硬,可以放心吃,但是既然出現(xiàn)了極少數(shù)果農使用“藥袋”的現(xiàn)象,我們也應不回避、不含糊,正視問題。當?shù)攸h委政府對全市蘋果主產區(qū)的果袋和果袋生產企業(yè)進行全面徹底的拉網(wǎng)式排查,既是對“煙臺蘋果”百年品牌的精心呵護,也是對煙臺170萬果農的高度負責,更是對消費者放心購買的有力承諾,洋溢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魯迅先生說過,辱罵不是戰(zhàn)斗。正視“煙臺蘋果”報道,通過深入全面的采訪調查,為所有消費者還原一個真實的“煙臺蘋果”,避免更多果農受到無辜牽連,消除消費者的恐慌心理,以此保護“煙臺蘋果”百年品牌,才是理性選擇,才是對民生的最大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