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支越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論文選粹
中越邊境民俗體育文化探析
——以廣西龍州金龍板煙布傣舞鳳為個案
陳支越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布傣(或布岱)人,一個只有18 000多人的小族群,聚居在廣西龍州縣中越邊境小鎮(zhèn)——金龍鎮(zhèn)。解放初期進行民族識別時,自報為彝族,后來改為傣族,1958年被確定為僮族。1965年改為壯族。不過,布傣人一直自稱為“根托”(布傣話,以為“土人”)或“布傣”(傣人)。提起金龍布傣,人們不由自主想到天琴,天琴是布傣人的驕傲,是布傣族群的標志。諸不知,布傣除了有天琴外,還有獨一無二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舞鳳(也被稱為花鳳舞),是土生土長的經(jīng)歷千余年傳承不衰的傳統(tǒng)游戲,是當?shù)孛褡迩橹档拿袼孜幕?,在生產(chǎn)生活上對當?shù)孛癖姸季哂幸欢ǖ挠绊?。本文以體育人類學、民俗學為切入點,立足于田野調(diào)查,深入板煙屯實地考察和收集第一手資料,研究舞鳳這一動態(tài)民俗事象中的布傣族群及其在特定鄉(xiāng)土文化背景中角色,對布傣民族體育文化進行探討,由此透視布傣族群的族群意識和共同生存的和諧社會。
1.1 舞鳳運動的地理及生計
邊境金龍鎮(zhèn)離龍州縣城約45公里,總面積2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萬畝,轄15個村委會,共132個自然屯。其中的板梯、橫羅、貴平、高山等四個行政村的16個自然屯與越南交界。全鎮(zhèn)總?cè)丝?8 557人,其中布傣18 054人,占人口總數(shù)的65%。按民族成分劃分,金龍鎮(zhèn)有壯、漢兩個民族;按文化差異劃分,可分為布傣和布儂兩大族群;按壯族支系的族源、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劃分,又可分為布傣,布儂、布雷、布板卡、布廣等五個族群。調(diào)查地貴平村板煙屯,距金龍鎮(zhèn)北7公里處,西北面與越南下瑯縣管轄的停丘、板境、隴域接壤。這里山峰相連、田地相拼,土地肥沃,以種植水稻為主,甘蔗和木薯為輔,養(yǎng)殖有豬、雞、鴨、魚等。
對生活在這里的布傣人來說,這里沒有界碑的分割,只有綠地、重山、藍天一個整體。在中國的板煙和越南的板境兩屯上共有界碑11塊。這兩個屯相距不到一公里,居民都是布傣人,板煙屯居住著153戶,近600人口,其中姓馬有78戶,其余姓農(nóng)。板境屯目前只有7戶人,全姓馬。實際上都是兄弟姐妹一家人,只不過是一條邊界線把他們分割成兩個國家。筆者的調(diào)查時間為2011年11月和2011年12月。
1.2 舞鳳運動的展演形式
舞鳳,有一段兒子孝道傳說:從前板煙有一個叫馬良的人,他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馬良家貧,只有幾分地,沒有耕牛,常年吃不飽,母親給人打工,每天勞作很辛苦,日復一日,母親累倒在床,馬良為給母親治病,白天給別人放牛,晚上回家伺候母親,當時馬良只有七歲,母親在馬良的精心照顧下,病情漸漸好轉(zhuǎn),但尚未能下地干活。善良孝順的馬良天天牽掛母親的身體,希望她早日康復,設(shè)法讓母親開心。有一天,馬良在田邊撿到了一個破豬籠,并在破豬籠上面蓋上一塊破布,用芭蕉干破開做成一個“鳥嘴”,在田邊不停地舞動。在田邊放牛的老人每天都看馬良舞鳥之后,精神煥發(fā),心情愉快。人們告訴馬良:“你天天給你母親舞鳥,讓她開心,也許她的病就會痊愈?!庇谑?,馬良回家每天舞鳥給母親看。果然,母親每天觀看馬良生動風趣的表演,快樂無比,不久母親完全康復了,家務農(nóng)活樣樣能干,還活到了102歲才歸仙。母親去世后,馬良還特意請人為母親“舞鳥”送喪。
在金龍一年中有好幾次群眾性娛樂聚會,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屬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儂侗節(jié)”,即歌圩。每個村屯過節(jié)的日子不一樣,如武聯(lián)村百里屯是正月初八,雙蒙村版蒙屯為正月十三,越南高平下瑯板境為正月十五,等等。錯開日子主要是方便村民們走門串戶,聯(lián)絡感情,互換信息,貿(mào)易往來。“儂侗節(jié)”最為突出和隆重的屬板送屯,板送屯的儂侗節(jié)在正月十一舉行,每年都吸引附近村屯的人和越南的傣族前來參加,還有慕名而來的各地游客和中外學者。
節(jié)日當天,首先舉行祭祀活動,由魔公推算當年的兇吉。在小屯空曠的空地上,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放貢品的小桌子,桌上放有豬頭、雞、魚、糯米飯、粽子、酒、甘蔗、木耳等物來敬神。在神桌前的一張大席子上,坐著十幾個男女魔公,他們手持天琴,口念經(jīng)文,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儀式結(jié)束后,開始各種民間游藝活動,有舞獅、拋繡球、斗雞,放花炮等。最為吸引人的是板煙屯的舞鳳隊,由板送屯村委出錢邀請到場表演助興。娛樂活動之后,人們?nèi)齼蓛?,成群結(jié)隊開始對歌,年輕人找情侶,中老年人對唱,談論生活的趣事。
有意思的是,如此重要的一個節(jié)慶,在板煙屯卻不舉行。那么,板煙的舞鳳在布傣各村屯之間扮演了什么角色?這是我們探討的問題所在。從布傣舞鳳的起源到世俗性看,它與神無關(guān),除各類節(jié)慶之外,舞鳳還是布傣人茶余飯后,農(nóng)閑時節(jié),紅白喜事,拜年祝壽,新居落成等各種喜慶娛樂活動的助興者。舞鳳不受任何條件約束,男女老少均可參加。但如果參加祭祀活動,舞耍者應為身強力壯的男性。
1.3 舞鳳運動的文化內(nèi)涵
花鳳制作,開始祖輩們制做的鳳嘴,模仿仙鶴制作,鶴的嘴大約有30多厘米長。開始只有一個鳳,到了第二輩有兩個鳳,為了區(qū)分鳳的雌雄,用鳳身的顏色區(qū)分,藍布為雄鳳,花布為雌鳳。但由于原來的鳳頭鶴嘴大而重,不便于舞耍,后被改良為鳳嘴長只有約15厘米,鳳身也由原來的藍色和花布改為用綢緞制作,并有粉紅、黃、紫等多種顏色。外觀上更鮮艷美觀。并以鳳頭上的雞冠大小區(qū)分雌雄,冠長的為雄鳳,短的為雌鳳。制作鳳頭所用的銀木是從越南買來的,銀木堅實,表面光滑細膩,敲打起來發(fā)出的聲音響亮悅耳。整個鳳頭包括鳳嘴、鳳頭、鳳冠和鳳脖,約30厘米長?;P制作中難度最大的屬鳳嘴,從鳳嘴到鳳頸要鑿開一個鳳喉,用一根細繩連在鳳的下巴,繩子穿過鳳喉,舞鳳者一手持鳳頸,一手不停地拉繩子,使得鳳的下巴擊打上嘴唇,從而發(fā)出“叭叭叭”的響聲。鳳身用竹子編成一個扁而髖的背簍,大約與人的腰背大小,再用綢緞蓋在背簍上,鳳尾用金色的彩紙糊在有彈性的小鋼絲線。
從“舞鳥娛親”到“舞鳳娛人”,從一只鳳變?yōu)閮芍圾P,從原始的芭蕉根做鳳嘴,改成木制的頭和嘴;鳳身從破舊衣服改為花布裝飾。隨著時代的進步,花鳳的制作也得到改變,更生動更生活化。
說到舞鳳文化,不得不提到布傣人的稻耕文化,從馬良在田邊舞耍,用芭蕉干做鳳頭和嘴,用豬籠當鳳身,無不與布傣的稻耕文化有關(guān)。布傣舞鳳在舞耍技藝上基本保持傳統(tǒng)風格,無論從程式上,還是從技術(shù)上,舞鳳的基本動作要領(lǐng)變化不大?;緞幼靼?雙鳳理毛、單腿跳、雙腿跳、并腿跳、魚躍跳和臀部扭動等。舞鳳的健身價值:發(fā)展腰背部力量、腿部力量和全身的協(xié)調(diào)性,耐力素質(zhì)要求極高。表演時間不限,以觀眾情緒而定,表演可持續(xù)十幾分鐘到一兩個小時,對體力要求之大,不亞于一場籃球賽。舞者身背豬籠披上鳳衣彎腰,一手持鳳頸下的把手,另一手持一根與鳳下巴連接的線,上下拉動連線,鳳嘴可以一開一合并發(fā)出“叭叭叭”的響聲,清脆悅耳。舞鳳表演一般由三只鳳組成,即一雌兩雄,模仿雄鳳為爭奪雌鳳而相互格斗,贏的一方獲得雌鳳的愛慕;夫妻間恩愛,相互逗樂,表現(xiàn)出雌雄“鳳凰”的活潑、喜悅、親昵等情緒。觀賞的人群不時被打斗調(diào)情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人們喜氣洋洋,好不開心。
值得一提的是,舞鳳與其他民間游戲不同,多數(shù)的游戲用打擊樂器伴奏,而舞鳳有專門的樂隊和專門的曲譜——“舞鳳曲”和新編樂曲,樂器包括兩把二胡和一把土制木琴演奏。如今樂隊已增加到三把二胡、一把秦琴和一支笛子。
2.1 延續(xù)民族文化功能
就金龍板煙舞鳳而言,它是一種民間游戲,是民間游藝的一種。這種帶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體育文化形式,隨著鄉(xiāng)土社會的演變而變遷。舞鳳原名鶴舞(1958年改名為舞鳳),鶴是延年長壽,快樂吉祥的意思。舞鳳起源于金龍鎮(zhèn)貴平村板煙屯,歷史已超過一千多年,有記載的已有六代傳人?,F(xiàn)在唯一傳人馬漢偉,69歲,布傣,小學退休教師。始祖馬福蔡,高祖馬雲(yún)標,曾祖馬仕農(nóng),祖輩農(nóng)元興,父輩馬駿堯。
目前,會做花鳳的只有馬漢偉老人。一套完整的花鳳制作,從服裝到道具,要600元左右,從布料到竹子的修編,從銀木的購買到鳳頭的雕刻,都是老人一人手工制作完成。從訪談中,了解到舞鳳的制作面臨失傳的危機。鳳的制作技術(shù)到舞耍技術(shù),乃至樂曲,其傳承方式都是開放的,不對后人有任何限制,也只有這樣,人們的族群意識才得到培養(yǎng),族群的凝聚力更強。板煙的舞鳳運動在傳承上并沒有嚴格系譜規(guī)定,而是依靠地緣關(guān)系實現(xiàn)它的承繼。舞鳳,無論是作為民間運動技能,還是作為一種習俗文化,它都是代表族群性的文化,不可能成為家族壟斷,更不可能按血緣關(guān)系進行承繼。它是通過共同的參與來完成整個活動。
2.2 健身功能
無論是展演還是技術(shù),舞鳳都體現(xiàn)健身和娛樂功能,并沒有競技比賽功能,這恰恰驗證了布傣人溫和、積極樂觀的心理。這種帶有強烈鄉(xiāng)土氣息的文化形式,隨著鄉(xiāng)土社會的演變而變遷。作為一種民間技藝,舞鳳有特定的動作,特別的道具和配套的樂曲。首先,就身體而言,人們在舞耍時,身體得到全面鍛煉,對腰背部和腿部的鍛煉尤其明顯,在體能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一般人沒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專門訓練,是無法擔任舞耍者這個角色的。其次,就觀看者而言,同樣也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因為,布傣人的舞鳳以鳥類生活為原型,模仿它們?nèi)粘I钪械挠H昵、恩愛、打斗場面,動作風趣幽默,逗得圍觀的鄉(xiāng)民們哈哈大笑。
2.3 社會認同和邊境民族團結(jié)功能
首先,舞鳳得到布傣人的普遍認同,具體表現(xiàn)在布傣人對舞鳳有這深厚的感情,在板煙屯,只要一提起舞鳳,人們由衷地產(chǎn)生一種自豪感,喜愛之情溢于言表。2002年,在馬漢偉老師發(fā)動下,板煙屯的農(nóng)民自籌資金組建“龍州金龍板煙花鳳表演隊”。目前,表演隊有十名隊員,其中,六名為舞鳳者,四名為樂器手。每逢喜慶日子,舞鳳隊到金龍各村屯表演,甚至遠及到越南的下瑯縣,同時也提高了舞鳳隊的知名度。
其次,舞鳳作為族群符號,最能體現(xiàn)布傣人的文化特點。金龍一帶的布傣人以稻耕“那”為主,以甘蔗、木薯、芭蕉為輔,飼養(yǎng)的家禽有豬、雞、鴨、魚等。我們從馬良制作花鳳和舞鳳的環(huán)境可以清晰看出,與布傣人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馬良用芭蕉干做鳳頭,用豬籠做背簍,用破衣做鳳衣,在田邊舞耍鳳,等等。舞鳳融入了布傣人的習俗和世俗,體現(xiàn)布傣人的日常生活,更成為布傣人與外民族交往和互動的紐帶,因此,它也成為布傣人文化凝聚力的代表。
再者,作為千年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運動,用濃郁的民俗文化維系著本族群文化的認同和族群間的交往,是各村屯和睦共處的休閑娛樂載體和族群整體性格的延續(xù)。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子均可成為舞鳳者,年齡也無限制,在體質(zhì)體能方面也無特殊性要求,筆者認為,舞鳳者的選拔沒有嚴格的體質(zhì)要求。說明了它注重的是參與人員的廣泛性,娛樂性,而非體育競技項目,也無體育競技效果,說明布傣人的舞鳳是無體育意識帶來的非體育目的的身體活動,是一項看起來類似體育運動的一項民間游戲,同時作為展示民族本土文化的表演形式。最后,不管是出于自覺還是不自覺,任何文化展演的背后總是隱藏一定的利益關(guān)系,族群符號也概莫能外,因為展演不僅出于自我的需要,也是他者的需求,它體現(xiàn)出的是交換關(guān)系以及隨之而來的利益關(guān)系。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布傣各種重大節(jié)慶之外,越來越多的布傣個人出錢請花鳳到家里表演,如新居落成,父母過壽,老人歸仙,等等。表演隊獲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龍州縣正在力爭申請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金龍鎮(zhèn)作為重點,更以打造舞鳳品牌為核心。舞鳳猶如板煙屯的族群標志,板煙屯人要傳承舞鳳,不光需要政府“扶一把”,還需要商業(yè)化包裝運作,將鳳身、鳳尾進行舞臺化、藝術(shù)化,促進舞鳳運動的技術(shù)豐富和形式多樣化,參加不同形式大小民族體育展演,保持活力,維護邊境民族穩(wěn)定和諧,象天琴一樣走出金龍,走出龍州,走向國際。
責任編輯:劉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