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堅
(云南省馬龍縣中醫(yī)院,云南馬龍 655100)
痛風性腎病 (GN),又稱慢性尿酸性腎病(CUAN),是一組與遺傳有關的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的疾病,本病起病隱匿,腎臟病變進展緩慢,達10~20年,最終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與痛風的嚴重程度往往無關,通常多見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20∶1,女性多見于絕經期后。發(fā)病率目前國內尚未見大宗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據(jù)局部地區(qū)調查為2.6%~29.1%.文獻報道,痛風腎占高尿酸血癥的60% ~90%,但腎臟的病理改變達100%[1].據(jù)歐美移植中心報道,終末期腎衰竭由痛風引起者占0.6%~1.0%[2].該病在歐美國家為常見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繼發(fā)性腎病。近年來,我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慢性痛風性腎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筆者自2008~2010年以來,采用中醫(yī)辨證論治治療痛風性腎病20例,并與西醫(yī)臨床常規(guī)治療對比觀察,取得較好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本組病例為2008~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齡38~62歲,平均49.9歲;病程2~7年。對照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齡40~64歲,平均52.4歲;病程1.8~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 (P>0.5),具有可比性。
痛風性腎病目前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筆者按照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腎臟病學》(第2版)中“尿酸性腎病”診斷標準,結合臨床實際,制定以下診斷標準:
1.2.1 具有原發(fā)性高尿酸血癥
血尿酸 (BUA) (男 >416μmol/L,女 >357μmol/L),并除外其它腎臟病、血液病、腫瘤放療、化療或噻嗪類利尿劑等所致的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
1.2.2 具有以下腎損害之一
(1)持續(xù)性蛋白尿、血尿或尿比重低、夜尿增多等腎功能受損表現(xiàn);(2)一項或多項腎功能指標減退;(3)泌尿系尿酸成分結石形成。
對照組病例給予別嘌醇片,每次0.2g,每日3次,以抑制尿酸合成;碳酸氫鈉片每次1.0g,每日3次,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使尿pH值保持在6.5~6.8之間,并要求患者進食低嘌呤飲食,增加飲水量,同時給予降壓、降糖的其他對癥治療。
治療組運用中醫(yī)辨證論治[3]。
主癥:關節(jié)灼熱腫痛,痛有定處,腰酸腰痛,尿赤,尿黃,刺痛窘迫,小腹拘急,輕度浮腫,舌紅苔黃或黯紅有瘀點、脈弦數(shù)。多見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伴輕度腎損害者。
治則:清熱通淋,活血通絡
方藥:四妙勇安湯合四物湯加減
炒蒼術30g,黃柏15g,牛膝10g,川芎15g,當歸15g,生地15g,赤芍15g,紅萆薢30g,萹蓄10g,車前子15g,滑石15g,白茅根 20g,甘草5g。
主癥;骨節(jié)疼痛不顯,面色無華,顏面或下肢浮腫,大便干結,夜尿清長,盜汗疲乏,舌紅少苔,脈細。常見于慢性尿酸性腎病有輕、中度腎功能損害者。
治則:益氣養(yǎng)陰,化水行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炮附子6g,熟地黃15g,山茱萸15g,肉桂10g,丹皮15g,炒山藥20g,茯苓20g,黃芪30g,砂仁12g,黨參20g,川芎15g,知母12g。
主癥:見面色萎黃,不思飲食,惡心嘔吐,食入即吐,更甚胸悶腹脹,大便稀溏或干結,齒鼻衄血,皮膚瘙癢,尿少浮腫,舌質淡胖,苔濁膩,脈弦或細無力。常見于痛風腎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者。
治則:健脾補腎,利濕泄?jié)?/p>
方藥:自擬扶正解毒湯
大黃 10g(另包后下),制附子 10g,干姜10g,太子參20g,山藥20g,黃芪30g,土茯苓30g,炒蒼術20g,炒續(xù)斷20g,砂仁15g,仙靈脾30g,丹參30g,甘草5g。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尿蛋白消除,血尿酸、血肌酐、血尿素氮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24小時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50%,血尿酸、血肌酐、血尿素氮較治療前降低>2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血尿酸、血肌酐、血尿素氮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
2組均治療3個月,治療組在癥狀減輕、血尿酸、血肌酐、血尿素氮值下降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痛風性腎病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使血尿酸生成過多或由于腎臟排泄尿酸減少而導致血尿酸升高的病理變化,主要病理改變?yōu)槁蚤g質性腎炎,早期僅表現(xiàn)夜尿增多,多尿、尿比重降低,少量蛋白尿,晚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終末期可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臨床上痛風性腎病多數(shù)非單純的高尿酸血癥所致,而是在此基礎上合并肥胖、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腎結石和尿路感染等因素共同參與所致,這些合并的疾病或并發(fā)癥會加重腎臟損害,使病情復雜化[4]。西醫(yī)治療主要采取抑制尿酸合成和促進尿酸分解、排泄方式的治療原則,但長期服用此類藥物亦會加重肝腎功能損害,影響治療效果。
痛風性腎病初期多以關節(jié)疼痛為主,根據(jù)臨床癥狀,屬中醫(yī)“痛風痹證”、“歷節(jié)病”、“虛勞”、“腰痛”等范疇,其病因復雜,或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年老體虛,或因飲食不節(jié),導致脾腎虧虛,氣化失常,氣血運行無力,形成血瘀,蒸騰氣化失司,水濕內停,則濕濁內生,濁瘀互結,阻閉經絡,日久深入腎府,則見腎損。多數(shù)患者體胖少動,且喜食熱肥甘,或嗜酒太過,因發(fā)病之初癥狀并不明顯,故不重視,等到就診時往往延誤太久,常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生痰,蘊久化熱,痰熱蘊結,血行不暢,瘀血內停,致濕、熱、痰、瘀邪交結,窮必及腎,致腎失分清泌濁,腎絡瘀阻而變生百病,故后期病變則類似于“水腫”、 “虛勞”、“濁毒”、“關格”等證。筆者認為本病的病機為脾腎陽虛、濕瘀阻絡,當屬本虛標實之證,治以健脾益腎、化瘀除濕為主。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和腎損害分期分為3型:①溫熱痹阻、瘀血內停型,以關節(jié)灼熱腫痛、痛有定處為主癥,多見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伴輕度腎損害者,治以清熱通利、除濕通絡,四妙湯合四物湯加減;②氣陰兩虛、水濕內停型,以下肢浮腫、面色無華為主癥,常見于慢性尿酸性腎病有輕、中度腎功能損害者,治以益氣養(yǎng)陰、化水行氣,金匱腎氣丸加減;③脾腎虛衰、濕毒內滯型,以惡心嘔吐、浮腫拒食、面色蒼白為主癥,常見于痛風腎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者,治以健脾補腎、利濕泄?jié)?,自擬扶正解毒湯。筆者認為本病治應遵循《證治準繩·關格》提出的“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原則,所謂主,是指關格之本,即脾腎陰陽衰憊,也就是治本應長期調理,緩緩補之;所謂客,是指關格之標,即濁邪,濁為陰邪最易傷陽,濁不去,則陽不復,濁邪瘀久成毒,所以要盡快祛除。筆者采用中醫(yī)辨證論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延緩了病情的發(fā)展,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1]孫偉.腎病實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274.
[2]陳楠.腎小管間質疾病診療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99-209.
[3]金俊佑.痛風性腎病的中醫(yī)辨證論治.北京中醫(yī)藥,2009,28(4):278.
[4]張金紅,鄧元玲,陳冠亞.糖尿病腎病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33(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