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文 李茂江/評
端午的芳香,源自兩千年前的汨羅河畔,源自茂盛葳蕤的中國稻田深處。它絲絲縷縷,綿延不絕地向城市、鄉(xiāng)村延伸,延伸到農家的餐桌上,延伸到家家戶戶的門楣上,延伸到黑眼睛黃皮膚兒女的心坎上,最后,融入一個民族奔騰不息的血脈里。
端午,我聞到濃濃的粽香。這寄予厚望的粽子啊,出自鄉(xiāng)下母親的手,出自每一個淳樸善良的中國人之手。蒼翠的粽箬,包裹的是一顆顆不屈的心靈。在沸水中翻滾,我分明聽見它們低沉的怒吼、咆哮。遙想兩千年前,屈子縱身一躍之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粽子隨他而去。展開歷史的畫卷,我分明看見楚河兩岸,龍舟競渡,旗幡招展,伴隨著滾滾東逝的江水而去的,還有那不絕于縷的粽香和蒼生的濁淚。今天,五月的粽子穿行在大街小巷,越阡陌,跨溝渠,在一個民族的版圖上,升騰為一個巍然屹立的精神圖騰。
端午,我聞到淡淡的艾香?!氨瞬筛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是詩歌的鏈條牽來了一首首生命的樂章,兩岸青山永遠漂泊著帆影和纖歌。是流水的真情實感,滔滔了一千種的憂患意識和感嘆,把滿懷的希望拋入了水中,蕩漾著誰也想象不到的風景。是誰為你留下了那一頁手稿?是誰為你雕琢著那一尊石像?從河岔溝渠邊走來,從纖歌帆影邊走來,走到雕龍畫鳳的窗欞邊,走到苔跡斑斑的門楣上。幽香淡然,像母親的乳汁。這群佇立在深谷幽澗的艾草們,長在《詩經(jīng)》里,香在《離騷》中。
端午,我聞到醇厚的酒香。那是讓我的心中永遠隱隱作痛永遠悸動不安的雄黃酒。我又仿佛看見白素貞和許仙舉杯對飲,蜜意柔情。當我們陶醉在神話的神奇與浪漫中時,我們有誰看到了書生臉上那流過千年之后依然在流淌著的悲觀凄涼的一滴清淚呀!今天,當我再次端起那只青花瓷的酒杯,于滾滾紅塵中頓悟: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今天,愁腸不再,清淚已干,唯有那一杯馥郁的黃酒,一縷綿延的醇香,在這個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飄散,飄散成一朵艷麗嬌媚的康乃馨,飄散成一支婀娜多姿的鳳尾竹。
在這個醇香四溢的佳節(jié),會有玲瓏的花朵欲歌欲舞;會有輕盈的飛鳥翔入夢境;會有泠洌的月光潤然如珠;會有淋漓的情愫磨亮苦難。端午的芳香,以一種邃闊的平凡與簡單,以一種耐得寂寞與貧窮的安然,以一種不馨亦艷的光榮,凜凜然然,潤潤澈澈,飄散于時光的庭院。
[感悟]全文緊扣“端午的芬芳”,開篇用優(yōu)美的文字含蓄地點出端午節(jié)的發(fā)祥地與紀念意義以及人們對端午節(jié)越來越重視,主體部分則別出心裁地從“粽香”、“艾香”、“酒香”三個富有端午節(jié)特色的方面將現(xiàn)實與聯(lián)想奇妙地結合在一起抒發(fā)端午的情思,結尾用奇特的想象、新穎的比喻總結端午這個“醇香四溢的佳節(jié)”以其獨特的魅力傳承著愛國情懷的主題。主體部分的三個段落,段首句既是中心句統(tǒng)領全段,三個段首句又句式相似,形成排比句,讓文章氣勢磅礴,脈落清晰,結構嚴謹;同時文章把寬泛的端午具體到端午的芬芳——粽、艾、酒的香,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的手法,很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