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42)
本線從新鄭機場南站接出,自東向西經(jīng)新鄭、新密、登封、伊川四個縣級市,接入洛陽龍門站。
沿線主要位于丘陵區(qū),地形呈波狀起伏,沖溝發(fā)育,相對高差變化較大,東部及洛陽地區(qū)地勢較為平坦,一般海拔200~500m。新鄭市低山外圍和西北部為山前坡洪積崗地,京廣鐵路以東多沙丘崗地;新密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南三面環(huán)山,礦產(chǎn)資源豐富。登封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穿過嵩山南麓地區(qū)地勢最高,且溝壑縱橫。
本線經(jīng)過淮河、黃河兩大流域,主要分為雙洎河、潁河水系和伊河、洛河水系。
雙洎河為淮河支流,發(fā)源于河南鄭州登封,流經(jīng)新密、新鄭后轉向東南,從新鄭市黃灣出境,在許昌市境內(nèi)匯入賈魯河。
潁河發(fā)源于嵩山南麓,流經(jīng)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于界首入安徽省。省界以上河長418 km,流域面積34 400 km2。潁河南岸支流有沙河、汾泉河,北岸支流有清潩河、賈魯河、黑茨河。沙河是潁河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魯山縣石人山,流經(jīng)寶豐、葉縣、舞陽、漯河、周口匯入潁河,河長322 km,流域面積12 580 km2。
伊河發(fā)源于熊耳山南麓欒川縣陶灣鄉(xiāng)三合村悶敦嶺,經(jīng)嵩縣、伊川、洛陽市到堰師楊村與洛河相匯,匯流口以上河長264.8 km,流域面積6 029 km2。伊河干流情況大體上可分為三段:嵩縣巖口以上為上段,河長154 km,主要是峽谷小盆地交替出現(xiàn)的束放串珠式河床,峽谷長占河長的65%左右,峽谷谷深河窄,兩岸峭壁嶙峋,水面僅寬20~40m,水流湍急形成多級跌水。從巖口到龍門為中段,河長70.1 km,除陸渾、龍門兩卡口外,都較開闊,河段為階地和淺丘相連;龍門以下為下段,河長40.7 km,兩岸更為開闊,河道展寬,尤其左岸為伊洛河夾灘低地,兩岸靠堤防束水。
沿線地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呈半濕潤半干旱狀態(tài),四季的主要氣候特征是:冬季寒冷而少雨雪,春季干旱而多風沙,夏季炎熱而易水澇,秋季晴朗而日照長。
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2~15℃之間,由南向北遞減。西部與西北部山地,年平均氣溫,最低為12.1℃。極端最低氣溫在-17.4℃以下。極端最高氣溫在42.7~44.2℃之間,伊洛河盆地高達44.2℃,向南、北遞減,在40.2~41.7℃之間。日平均氣溫大于等于10℃的日數(shù)為200~220 d。
河南省無霜期大致在190~230 d之間,日照時數(shù)在2000~2 600 h之間。
本線經(jīng)過地區(qū)多為丘陵地區(qū),徑流明顯,源短流急,沿線水庫星羅棋布,對徑流影響明顯。
全省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雨量又往往集中在幾次暴雨或一、兩次暴雨之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全省最易出現(xiàn)大暴雨的時期,習慣上稱“七下八上”。夏季東南暖濕氣流進入河南省境,降水較多,一般6~9月的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于冷氣流,降水很少。降水量年際之間的變化也很大,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相差達2.5~3.5倍。鄭州和洛陽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別為637.8 mm和699 mm。
本次勘測利用河南省暴雨徑流計算公式、鐵三院暴雨徑流計算公式、鐵四院暴雨徑流計算公式計算出的百年流量與形態(tài)法推算出的流量進行比較分析,確定小流域地區(qū)的暴雨徑流公式計算辦法和各參數(shù)的采用。
(1)形態(tài)法
用調查所得到的歷史洪水位和確定的重現(xiàn)期,根據(jù)河流的斷面和坡度計算出在這一水位時的流量,利用本地區(qū)的偏差系數(shù)(CS)、變異系數(shù)(CV)兩者之間的關系和重現(xiàn)期流量,推求設計流量換算系數(shù)X(T1/T2)值(《水文手冊》P509頁的附表),來推求百年流量。
(2)河南省地方公式
①設計暴雨量計算
山丘區(qū)設計暴雨時段采用 10 min、1 h、6 h、24 h。設計暴雨參數(shù)均值和變差系數(shù)Cv分別由2005年《河南省暴雨統(tǒng)計參數(shù)等值線圖集》(下稱2005圖集)中相應歷時等值線圖上的流域重心點處讀取,偏態(tài)系數(shù)Cs選用3.5Cv。通過1984年《河南省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圖集》(下稱84圖集)中的短歷時暴雨時面深關系圖查得點面折減系數(shù),求得面雨量。
24 h設計雨型采用長短歷時雨量同頻率相包型式雨型時程分配,各時段雨量由下式計算
式中 H1p、H24p——設計 1 h、24 h 雨量/mm;
t——設計歷時/h;
n2、n3——設計面雨量遞減指數(shù)。
②產(chǎn)流計算
山丘區(qū)24 h設計凈雨量用84圖集山丘區(qū)降雨徑流關系p+pa~R(Ⅵ-1)線查得,最大初損為60 mm。
③設計洪水計算
24 h洪量計算:
由24 h各種頻率設計凈雨量,乘以流域面積得到設計洪水總量。
計算公式為:W24=RF1000
設計洪峰流量計算:
設計洪峰流量采用推理公式計算
式中Qm——設計洪峰流量/(m3/s);
Ψ——洪峰徑流系數(shù);
F——流域面積/km2;
L——干流長度/km;
J——L的平均坡度;
S——設計最大1 h雨量平均強度/(mm/h);
μ——平均入滲率/(mm/h);
m——匯流參數(shù);
n——設計暴雨遞減指數(shù),當 τ<1 h,代入 n1,τ=1~6 h代入 n2,τ=6~24 h代入 n3,求得各種頻率設計洪峰流量。
設計洪水過程線:
采用三角形概化過程線疊加法計算。
根據(jù)24 h暴雨時程分配計算逐時降雨量,用扣滲法計算逐時凈雨量。
將設計洪峰(主峰)的Qm和τ,對應τ時段的最大平均凈雨強度,繪出概化等腰三角形,其頂高為Qm,底寬為 2τ。
列表計算出主峰τ前后各個τ時段的凈雨量Rτ,按式Qm=0.278Rτ/τ×F計算各個τ時段的洪峰流量,按等腰三角形對應于凈雨過程疊加得24 h洪水過程線。
注:匯流區(qū)域多為50 km2以內(nèi),點面折減系數(shù)均取1;本次勘測只采用流量計算公式計算,不再采用其他方法。
(3)鐵三院公式
根據(jù)本次勘測范圍內(nèi)的地形為山丘區(qū),選用如下公式
山丘區(qū) 當ap=Sp/tn時
式中,β0、r0、m0、A4均為參數(shù),可從《水文手冊》P90頁表5-21查取。
P0可按下式計算
N0可從《水文手冊》P90頁表5-21查取。
g0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n——為暴雨衰減系數(shù)。
L4——流域長度,從分水嶺算起/km。
I4——流域坡度,從分水嶺算起,用加權法計算。
F——流域面積/km2。
η——為暴雨點面折減系數(shù),從《水文手冊》P83頁表5-8查取。
(4)鐵四院公式
根據(jù)華東、華中地區(qū)特點制定如下公式
式中 Rp——設計凈雨深/mm;
t0——凈雨歷時,t0取6 h或24 h;
B5——雨型系數(shù),從《水文手冊》P91頁表5-23查取;
E——與坡面自然特征及產(chǎn)流條件有關的參數(shù),可按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I2——流域坡面平均坡度/‰;
bc——坡面平均長度/m。
D——反映河槽與山坡調蓄能力的參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kA——斷面系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其中:a0值應取高水位時過水全面積ω及其最大水深hm,按下式計算
式中 I1——主河槽平均坡度/‰;
m1——可從《水文手冊》P94頁表5-24查取;
k0——與坡面流速有關的參數(shù),可從《水文手冊》P94頁表5-25查取;
A5——洪峰削減系數(shù),隨E、D而變,從《水文手冊》P92、P93頁圖5-8或圖5-9查取。
在1:50000圖上和收集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沿線各小流域上游多有水庫,且多源短流急,經(jīng)過分析和調查,列舉三個工點作為驗證的依據(jù)。
地點:伊川市彭婆鄉(xiāng)袁莊村。
基本數(shù)據(jù):
F(匯水面積)=28.02 km2;
L(流域長度)=11.59 km;
I(流域坡度)=0.018 5。
(1)形態(tài)法
被調查人為47歲的袁先生,他述說每年雨季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大水,2010年洪水屬于常見情況,水位到達樹干上掛藤蔓處,經(jīng)分析可以作為2年一遇洪水。他還指認20世紀70年代洪水位沒既有公路石拱橋橋墩頂部,經(jīng)現(xiàn)場查看,水位到達橋墩頂部應為無壓流,不考慮公路橋孔的束水作用,重現(xiàn)期暫按40年一遇考慮。
測得水坡和斷面后,通過《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查得本工點Cv值取0.55,Cs=3.5Cv。用QLSW軟件計算得出結果,查取《橋墩水文》中XT1/T2值推算得Q1/100分別為599.2m3/s和633.1m3/s。
經(jīng)分析,重現(xiàn)期推斷基本上準確,最終采用:Q1/100=599.2m3/s。
(2)河南省地方公式
查《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雨量及《河南省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圖集》的相關參數(shù),水文分區(qū)為Ⅴ區(qū),得出Q1/100=629.20m3/s。
(3)三院法
從《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中查得雨量值推算雨力Sp值,求得Q1/100=771m3/s。
(4)四院法
根據(jù)形態(tài)法采用匯水面積和水深推算流量結果,得出Q1/100=497.31m3/s。
地點:登封市石道鄉(xiāng)焦窯村。
基本數(shù)據(jù):
F(匯水面積)=27.11 km2;
L(流域長度)=8.82 km;
I(流域坡度)=0.029。
(1)形態(tài)法
被調查人為61歲的侯女士和31歲的張先生,侯女士告訴我們此段河溝每年都有大水,且都能沒到河邊水囤頂上;張先生跟我們指認了1997年水位能到水囤北側的第一階麥田上。經(jīng)過推斷,分別按重現(xiàn)期2年和25年考慮。
測得水坡和斷面后,通過《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查得本工點Cv值取0.53,Cs=3.5Cv。用QLSW軟件計算得出結果,查取《橋墩水文》中 XT1/T2值推算得Q1/100分別為837.9m3/s和840.7m3/s。
經(jīng)分析,重現(xiàn)期推斷基本上準確,最終采用:Q1/100=840.7m3/s。
(2)河南省地方公式
查《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雨量及《河南省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圖集》的相關參數(shù),水文分區(qū)為Ⅲ區(qū),得出Q1/100=864.45m3/s。
(3)三院法
從《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中查得雨量值推算雨力Sp值,求得Q1/100=1 166m3/s。
(4)四院法
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出各個參數(shù)的取值,有公式得出Q1/100=587.38m3/s。
地點:登封市唐莊鄉(xiāng)三畝汃村。
基本數(shù)據(jù):
F(匯水面積)=37.93 km2;
L(流域長度)=9.05 km;
I(流域坡度)=0.037 9。
(1)形態(tài)法
被調查人為74歲的韓先生和56歲的曲女士,他們一致認為1997的洪水較大,可達大國坪村公路拱橋下30 cm左右,重現(xiàn)期按25年考慮。他們記憶中20世紀70年代有一次更大的大水,但不能確定具體年代,洪水位描述不夠準確,不予采用。
測得水坡和斷面后,通過《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查得本工點Cv值取0.53,Cs=3.5Cv。用QLSW軟件計算得出結果,查取《橋墩水文》中XT1/T2值推算得Q1/100為 1 274.7m3/s。
經(jīng)分析,重現(xiàn)期與后河工點重疊,本工點流量可以采用。
(2)河南省地方公式
查《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雨量及《河南省中小流域設計暴雨洪水圖集》的相關參數(shù),水文分區(qū)為Ⅲ區(qū),得出 Q1/100=1 424.16m3/s。
(3)三院法
從《河南省暴雨參數(shù)圖集》中查得雨量值推算雨力Sp值,求得Q1/100=1 148m3/s。
(4)四院法
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出各個參數(shù)的取值,由公式得出Q1/100=1 267.70m3/s。
本次勘測在一個多月的緊迫時間內(nèi)完成。該地區(qū)地形較為復雜,線位所經(jīng)之處既有山區(qū),也有丘陵,同時還有平原。通過大量的洪水位調查和實地勘測及篩選分類,選出了以上較為典型的小面積流域作為驗證的工點,計算結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地方公式計算結果
表2 鐵三院公式計算結果
表3 鐵四院公式計算結果
流量對照如表4所示。
表4 各方法和公式流量對照
流量比例如表5所示。
表5 各方法和公式流量比例對照
通過以上的驗證工作及比例圖表的數(shù)據(jù)處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河南省地方公式法的數(shù)據(jù)曲線和形態(tài)法的數(shù)據(jù)曲線最為接近,表明計算出來的流量和形態(tài)法的流量最為接近,適合本次勘測范圍內(nèi)的小流域的流量計算。
結論:通過本次鄭州至登封至洛陽城際鐵路小徑流驗證得出,采用河南省地方公式法計算流量較為合理。
[1]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橋渡水文[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橋梁處.小流域暴雨徑流計算資料匯編[G].天津: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2009
[3]TB 10017—99 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guī)范[S]
[4]TB 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