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磊廖利平毛逸倫
(1.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
雕塑
——武術視覺文化傳播媒介研究
陳保磊1廖利平2毛逸倫1
(1.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
傳播媒介或者傳播手段是在武術的國際化進程中采用何種方式將信息送達受眾的行為,在視覺文化傳播語境下,擇取不同的媒介所達到的傳播效果不同。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圖像資料對比解析法,分析武術雕塑在武術傳播中的獨特優(yōu)勢,把握雕塑藝術傳播的規(guī)律及特征,結合武術獨特的體育屬性及文化內涵,運用“雕塑”媒介探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新突破。
中國武術 視覺文化傳播 媒介 雕塑
從1982年12月,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要積極穩(wěn)步地把武術推向世界”的戰(zhàn)略方針。歷經30年的努力,武術的國際化推廣取得了驕人成績,但從深層上而言,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并未走向真正的成功,與西方現代體育相比,仍處于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
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媒介指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傳播信息的介質通俗說就是宣傳的載體或平臺。在武術的傳播中,傳播介質或手段是在武術的國際化進程中采用何種方式將信息送達受眾的行為,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傳播媒介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什么媒介,傳播信息的選取及篩選是不同的,受眾群體的接受程度,及其對這種媒體的特點的認可也是不同,這就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隨時地的進步,傳播媒介日益復雜化、多樣化、現代化,社會信息傳播系統也日漸發(fā)達。雕塑藝術傳播作為傳播媒介,從古至今,體現著強大的傳播能力,凸顯著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借助雕塑獨特的傳播媒介,視覺文化的優(yōu)勢傳播,推進武術的國際化傳播。[1]
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tài),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tài)。視覺文化伴隨著大眾傳播媒體興起而開始興盛,傳播中越來越多的人注重“視覺的轉向”、“圖像的轉向”。[2]視覺文化的傳播是一門綜合的視覺性社會理論,與傳統文化不可分離,作為傳統文化的全息縮影的武術,從古代的繪畫,雕塑到現代的影視作品,與視覺文化緊密交融,更使深邃的文化研究躍然生動,給人直觀的視覺感受。武術視覺文化傳播可以釋義為武術內容(武術技術及武術的有關文化)經由形象媒介,轉化可視的形象實施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形態(tài)。在視覺文化傳播系統結構中,傳播媒介是傳播的最要橋梁,信息疏通的紐帶,以雕塑作為媒介和依靠媒介進行傳播就是雕塑藝術傳播。雕塑作品作為藝術的存在具有傳播功能,所以也適合用傳播學的理論去研究。
武術的傳播從武術產生就開始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武術信息傳遞的媒介也在不斷變化。早期武術武術早期的傳播主要是在民間,其媒介與傳播主體——“師父”,形式是“身傳口授”面對面的傳播。隨著紙張的發(fā)明和使用,傳播媒介又有了圖文記載和書籍,記載比較完整的文獻。例如:明代《手臂錄》、《耕余剩技·單刀法選》、《拳經拳法備要》、《紀效新書》、壁畫《博戲圖》等。隨科技的進步,傳播媒介又依靠以圖像為媒介的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例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李小龍的《猛龍過江》、八十年代《少林寺》、近代《英雄》、《夜宴》等,但是,雕塑作為優(yōu)勢的傳播媒介,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在武術傳播中沒有凸顯出來,而且武術雕塑較少,筆者認為雕塑特有的傳播屬性,將會為武術的傳播開辟廣闊深遠的沃土。
傳播媒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二是指從事信息的采集、選擇、加工、制作和傳輸的組織或機構。物體、符號、信息是傳播媒介的構成要素。其中“物質實體”是傳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沒有具體而實在的物質實體,無論多么精美的精神內容也無所依附,無法傳播。[3]媒介的選取同時又決定了傳播的速度、范圍和效率。
雕塑作為媒介同時作為公共藝術的存在,本身具有的傳播性,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輿論及觀念的載體,其根本責任和功用,不在于訴求某種單一和絕對的理念,而在于通過藝術化的演義和對話以及可能引發(fā)的哲學思辨,去促使人們對現存事物乃至習以為常的行為和價值觀念進行必要的審視或重新評價。公共藝術在實施與傳播方式上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的特點:互動性、公共參與、媒介的開放與整合、功能性與思想性的結合、美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等。公共藝術已逐漸成為建構當代城市多元的公共文化和傳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在營造人性化和平等共享的公共空間的同時,傳遞著、述說著不同社群的文化理念或價值取向,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批判和對理想境界的憧憬,并形成具有綜合效應的文化交流平臺,這是其它媒介及傳播方式所不能替代的。[4]
雕塑藝術傳播除具備公共藝術傳播特點外,作為傳播信息又擁有著獨特的視覺屬性:
(1)作為物質實體,藝術的傳播符號,雕塑作品都是完滿的,沒有歧義的,欲語還休,也其含義是豐富多彩的、見仁見智的。
(2)作為符號,雕塑是開放的、不完滿的,召喚人們根據自己的語境填充意義。(3)作為公共藝術品,具有全民化普惠共享。如“雕塑公園”。(4)傳達的即時優(yōu)先性,雕塑材料特殊,便于戶外公共空間的存放,能夠以全天候的姿態(tài)進行藝術的傳播。
(5)可持續(xù)性和諧發(fā)展觀,雕塑的材料多直接取材于大自然,符合中國“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意蘊。
(6)閱讀的通俗易懂性與傳播的持久性。雕塑藝術簡潔生動的形象外觀,使得不需要調動觀賞者太多的知識儲備就可以了解內容豐富的內涵特征,其簡潔生動的形象外觀下形成的閱讀的簡易便捷性的優(yōu)勢相對現代藝術的費解更顯突出,具有明晰性,通俗性的特點,可讀性和易讀性強,便于大眾的理解和接受。
武術在傳播的過程中,除了技術的傳播,更多的要是理念、文化的傳播。武術雕塑會像奧運雕塑一樣,成為武術傳播的一個優(yōu)勢的視覺文化選擇。
視覺傳播的媒介不僅構成了文化形態(tài)的基本結構,而且深刻的影響到人與世界打交道的文化行為,強調人對世界的視覺感受方式,崇拜有視覺傳媒創(chuàng)造的視覺景象。與文字語言相比兩者凸顯視覺方式的特征。首先,表達方式上,就語言文字而言,它是由詞語構成,在詞語的表達是線性的,連續(xù)性的,而且詞語和詞語之間有著嚴密而清晰的因果邏輯關系。而就視覺圖像而言,他則以視覺形象的方式表達表現出來,所受的制約要松散得多。它的構成方式是非線性的,實時性的和不確定。其次,在內容上,視覺圖像側重與對事物細節(jié)的描述,但是它所傳達的東西卻是模糊的,曖昧的,富有暗示性的,與無意識領域中的諸多情感、信仰和欲望等相關,語言則側重于推論和判斷,常常用以傳達信息。在功能上,視覺傳媒和無意識之間的特殊聯系有助于強化和夸大信息的力量,表現和激發(fā)人類原始和本能的經驗。再者,從受眾的心理接受上,視覺具有較強的參與性。[5]基于什么媒介,傳播信息的選取及篩選是不同的,受眾群體的接受程度,及其對這種媒體的特點的認可也是不同,這就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憑借雕塑媒介的傳播優(yōu)勢,從傳播主體的選擇,受眾的特點,以及效果做具體分析,凸顯武術有哪些區(qū)于其他媒介的優(yōu)勢。
武術傳播是指武術技術及武術的有關文化,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通過一定的途徑,在人與人之間橫向和縱向的流動過程。[6]新時代在歷經30年的武術傳播,取得了讓人驕傲的成績,剖析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當我們再度審視經歷了30年改造之后的中國武術之時,恍然發(fā)現,今天的中國武術在“選擇了所謂的具有普遍價值的‘西方體育’為標準,并且是惟一標準來‘改造和革命’傳統的中國武術”。[7]我們更多是被“西方體育”或者“奧運模式”所改造,這里體現了奧運傳播力量的強大,更多是注重的是技術層面的傳播,需要更深層面的傳播。而不只是知道中國武術的外國人比以前多了,喜歡中國武術的外國人比以前多了,要達到習練中國武術的人顯著的增加。
中國武術的表層文化和中層文化——各項武術技術以及其外延的有形部分和各種武術制度等內容,是可以通過物態(tài)化的介質進行表現,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文化的沿襲和傳播過程中較易于傳播和滲透;而深層文化——武術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潛意識等,卻不具有“物態(tài)化”的特點,其穿透力較弱。有學者指出:“中國武術的深層文化體現在武術哲學內涵、武術的思維方式以及武術的價值觀念,它屬于一種精神的、潛意識的,并需要借助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和傳統文化知識,通過不斷地學習、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費解的,特別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深邃的精神思想,如果不費一番力氣去研究,是難以理清它的內核和本質?!盵8]
由此可見,技術的傳播并不代表著武術的傳播。真正的傳播是建立在對中國武術所內涵的深層文化的接受和認同上。因為最深層的文化“所反映體現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它是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孕育出來的文化理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
如果武術把內核的傳播給受眾者,認識武術價值、生命力;立體、質感的雕塑,承載著的武術的全息縮影,當人們在雕塑面前駐足觀望、流連忘返的時候,或許是在享受美麗,回味歷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憑借“雕塑”這個獨特的媒介,跳出現存的武術傳播傳統理念,使武術視覺化。
“定格”是指將上一段的結尾畫面動作作靜幀處理,是人產生瞬間的視覺停頓,接著出現下一段的第一個畫面。雕塑就是“凝結”了動態(tài)的畫面,顯示靜態(tài)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tài)、某個細節(jié)等。駐足于雕塑前,沉迷于它的精致,靈巧,臆想于整體的流動美。逼真的精神狀態(tài),精細的力與美、造型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如圖1,表達了李小龍精湛的技巧,武術的形態(tài)魅力及合乎規(guī)律,目的自由美。
圖1 李小龍
武術形象可以從平面和立體兩個維度:武術的平面形象是指那多姿多彩的用于健身和競技套路運動,技擊運動以及多樣的表現形式,如套路的單練、對練、集體演練和技擊的散手、推手等,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全國民間拳術普查,經過篩選歸納,仍有一百多種。[9]武術的技術體系也相當的復雜,“四擊”、“八法”、“十二型”等等。僅從組成內容、技術結構兩方面闡釋武術,也可謂博大精深、美不勝收。在國際化傳播中,往往會造成,在傳播中習練者學習“模糊感”、“朦朧化”。如何使復雜的武術平面形象,具體的、實在的方式,展現出來。雕塑相比其他的傳播媒介,通過觀眾在場性的直接觀看、欣賞,獲得多重感官上的親身體驗;是可觸摸的,感知的,實在的,實現武術的平面形象的定格。
武術的立體形象是指武術蘊含了中國古典的哲學、美學、倫理學、兵法學、醫(yī)藥學等思想文化的結晶。[10]武術就如一張文化名片”,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本民族的歷史底蘊、文化氣質和精神風貌。跨語境的傳播是一種天然的屏障,愛德華·霍爾曾提出“高——低語境”理論,文化形態(tài)上我們屬于高語境,西方屬于低語境,這是一種天然的屏障。如中國傳統武術的練習中就有所謂“精、氣、神”之說法,這對生活在中國的人來說,理解精、氣、神并不難,但對西方人來說,卻很難說得清楚?!兜袼艿脑娦浴芬晃闹袑Φ袼茉嘘U釋:“雕的過程,就是刪繁就簡的過程,是減法,減得只留下筋骨、靈魂。塑的過程,就是添加的過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屬于作品的那部分?!钡袼芫褪峭魄?,過程無論是長是短,終是以一瀉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飾而呈現,雕與塑正好完全適合的去表達武術。
武術雕塑作為獨特的傳播媒介,在這個傳播平臺上,受眾者有著區(qū)別于其他媒介的特點。如:受眾數量多、傳播范圍大、流動速度快、文化層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討、便于模仿等等。把雕塑作品縮小化還可以作為藝術品收集等等。
從傳播的受眾群體上來分析,中西文化由于區(qū)域、歷史、民族、哲學理念等原因,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如語境的差異,思維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等。“傳播是一個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共通的意義空間,意味著傳受雙方必須對符號意義擁有共同的理解?!盵11]所以在傳播中“我們需要與西方文化找到交集,找到價值與情緒的共振,才能讓西方了解我們?!盵12]那么如何才能巧妙的使這種溝壑達到藝術的融合,共同的理解,武術雕塑作為藝術作品,是中西認同交集載體。武術雕塑作為獨特的傳播媒介,在這個傳播平臺上,受眾者有著區(qū)別于其他媒介的特點:受眾數量多、傳播范圍大、流動速度快、文化層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討、便于模仿等等。而且以雕塑為媒介,觀眾通過在場性的直接觀看、欣賞,獲得多重感官上的親身體驗,降低了語言層面交流的障礙,可以說是中西認同交集的載體。(見圖2)
圖2 武術雕塑
形態(tài)(format)有時候被稱為程式(convention),指一種結構性要素,體現著對形態(tài)所流行的那個時代的重要觀念的關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組合或者編碼方式構成不同的形態(tài)。武術以雕塑為載體表現出,獨特的藝術和文化的形態(tài)魅力。依據拉斯韋爾的傳播研究模式“五W模式”,不同的傳播媒介其信息需求不同、受眾范圍不同、傳播效果不同,武術雕塑的傳播,從武術的技術特點、文化內涵,實在的、整體的展現著武術的形態(tài)魅力,武術雕塑在傳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著雕塑的傳播力量。
運動家健美的身軀,一直是人們所贊美的、追求的、向往的;如《擲鐵餅者》,這是擲鐵餅運動員集威力和自信、健康身軀與靈敏技巧、毅力和堅韌為一體的韻律美感般的立體展示。“希臘雕塑作為當時的中心藝術方式,更是明確以奧運會的優(yōu)勝者身軀與力量為表現方式”。武術雕塑,形象的、立體的表現了身體美。直觀的感知,克觸摸感,這是雕飾所特有的。武術雕塑同時以獨特的武術技術元素為核心,動作完美,超越身體的韌度,表現出一種“合乎規(guī)律”的自由形式美感。
所謂“形式”,首先是某種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現在對象外觀的形式規(guī)律或性能。所以“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物質現實性的活動過程和活動力量。美作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這種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相統一的實踐活動和過程本身。[13]
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有“庖丁解牛”的著名故事,藝術講究“無法而法,是為至法”,李小龍武學理念:“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武術雕塑塑造出來的的形,都是一種身條線條凝合的“身體美”,習武之人從哲學獲得深雋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生活感悟,凝華成一種”理念”寄宿于肢體的動作形式之中,從廣闊的文化中”探索”到”找到”再到把這些籠統的文化理念,融匯付諸于各個形態(tài)各異的動作之中,以達到了兩者的整一、和諧為圭臬,多方面的統一、平衡、碰撞接納,最后融匯一體的一種藝術形態(tài),即內容和形式的“完全合適”。也是理念的外顯,思想的形象化。同時又顯露出“身體美”,身體美是產生于心靈與身體和諧的結果。正如克羅齊把美規(guī)定為“直覺”,他講的“直覺”,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心靈的“表現”,就是心靈賦予的印象、感覺或感受的形式,是實在的,在他的哲學的中,就是心靈的原始形式。武術雕塑正是將這種身體的線條美,完美的展現出來,給人直觀形象的視覺沖擊,吸引受眾的眼球,形成視覺的思維。人的視覺思維涉及著整個神經系統的內的“力場”的作用,而這種“力”的物理變化才是生發(fā)出生物之種種真切感受(乃至感情)的真正根源。[14]比如,每一尊雕塑呈現出來的形給人一種完整的意象,一種視覺的沖擊,甚至會是一種心理的放松感,因為他注入了平衡、勻稱直至和諧的特征。
雕塑作為人文價值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歷來被作為民族精神和文化向心力的媒介載體。各種紀念性雕塑、名人雕塑、陵墓雕塑,都是用來表達民族情感、傳承優(yōu)良文化、體現時代精神,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寄托,享受著人們的尊敬與膜拜。中國武術從肢體的語言,傳遞給我們更多的是中國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倡導“和諧”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陰陽互變、強(雕塑現存于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博物館)弱相對”的“辯證”思想,尊崇“以德為先”“舍己從人”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結,是道德倫理型中國文化的載體。例如為紀念民族英雄“霍元甲”,而塑造霍元甲的雕塑;為紀念著名武術家李小龍而在波黑、香港等地設立的李小龍塑像;豎起的名人更具感染力和傳播功效。(見圖4)
圖3 雕塑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zhàn)以及各種復雜環(huán)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饒的力量源泉。”不容置疑,民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中國是文化大國,中國文化是很大氣的文化”。[15]
雕塑詮釋民族精神與武術理念,在西方強勢的文化侵蝕下,塑民族形象,民族精神、民族氣質、武學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視覺文化傳播是當今一種主體文化傳播,雕塑作為優(yōu)勢選擇在傳播中具有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憑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進武術的視覺傳播,又具有中西認同交集載體;定格武術形象;表現力量與技巧結合,詮釋“自由形式”的美感;培養(yǎng)觀眾的民族精神與對武術理念的理解。[16]憑借武術雕塑獨有的特點,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造型藝術完美的結合與支撐,充分利用武術雕塑媒介的優(yōu)勢力量,使武術文化成為一種信息實體,從而進行高速有效的發(fā)展突破武術傳播瓶頸,加快武術國際化進程。[17]
(1)建議相關部門注重武術雕塑傳播,發(fā)揮雕塑傳播力量。例如,建立武術雕塑的主體公園。
(2)塑建武術家的雕塑,及其經典動作,運用“名人效應”。(3)塑造武術各拳系經典動作,直觀,形象的展示各拳種特點,利于認識、推廣武術拳種。
(4)塑造武術典故,及武術套路成套雕塑。如,公園里塑立“簡化太極拳24式或42式各個動作”。
(5)依據不同的材質,縮小化作為禮品,開發(fā)武術雕塑的產品。
[1]王 崗,邱丕相.以反求正與以正求正——論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的不可兼容[J].體育文化導刊,2006(7):16-20.
[2]湯筠冰. 視覺建構——以申奧片為例的視覺文化傳播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5.
[3]邵培仁. 傳播學 [M]. 北京: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145-152.
[4]翁劍青.公共藝術與信息傳播[J].雕塑,2005(5).
[5]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4):43-45.
[6]郭玉成.武術傳播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77.
[7]王 崗.中國武術發(fā)展必須關注它的文化主體性[J].搏擊·武術科學,2009(5):2.
[8]蔡仲林,湯立許.武術文化傳播障礙之思考—以文化軟實力為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5):379-382,387.
[9][10]徐 才.徐才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140-146.
[1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
[12]呂 莎,吳 婷.“中國制造”、中國形象與對外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1-07:1.
[1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
[14]且 東.大危機[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107.
[15](法)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16]周細剛.雕塑藝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任光耀.體育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Sculpture——A Medium of Wushu Visual Culture
Chen Baolei1 Liao Liping2 Mao Yilun1
(1.Wushu institute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2.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Institut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
Media or communication means are the main approaches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being delivered to audiences;and in the visual culture spread context of information,different media reac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effects.This article selects Wushu sculp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by journal net,network engine search,Wushu sculpture related literature,to provide the related theory after Wushu dissemination reference.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image data comparison analytic method,the paper does analysis of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sculpture in Wushu spread,and grasps the spread rules of sculpture art and features,combined with the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Wushu culture connotation,usequot;sculpturequot;search to reach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spread of Wushu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ushu visual culture spread medium sculpture
G85
A
1004—5643(2012)02—0042—04
1.陳保磊(1986~),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訓練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