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王 平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浙江 杭州 310025)
婦女學是女性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在學術、教育和思想界的成功產物。中國婦女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已經走過近30年的曲折發(fā)展歷程?;仡櫄v史,中國婦女學的發(fā)展始終受到兩方面作用力的推動和影響:一方面,發(fā)端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西方婦女學通過學術交流和項目支持等方式,不斷向中國婦女學引介各種相對成熟的理論、方法和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本土的學者、教師、學生也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宏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中國婦女生存發(fā)展的現實問題和存續(xù)于文化、歷史和制度中的性別偏見,為形成跨學科的婦女學本土知識方法體系貢獻力量。
經過初期的探索與積淀,尤其在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推動下,近17年來中國婦女學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不僅誕生了一大批研究更為深入、理論更趨成熟、方法更為適用的學術成果,原先分別發(fā)軔于社會學、政治學、文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的女性主義研究也逐漸通過融合借鑒,形成了突破原有學科藩籬的綜合性的婦女學學科體系。中國婦女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態(tài)勢獲得學界同仁和社會大眾的認可,在學術、教育及社會領域發(fā)揮著推動性別平等,促進社會正義的作用。中國婦女學已從社會性別意識與女性主義理論的最初覺醒,轉型為集多學科領域為一體,以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視角關照社會各方面的綜合性學科。
在發(fā)展的早期,學者們已經認識到婦女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興學科,跨學科、多學科研究是其最典型的特點[1~3]。與海外婦女學學科發(fā)展進程相似,中國的婦女學學科發(fā)展也首先是在女性主義社會學、教育學、史學和文學四個領域孤立地進行發(fā)展。促成不同學科進行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動因,是出于對婦女現實問題的共同關注,以及學術和社會行動領域的聯(lián)盟。而隨著婦女學學科理論日臻成熟完善,以及對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反思,婦女學研究逐漸成長為一門以女性主義為價值立場,以推動普遍性的性別平等為理念,以全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相對獨立的學科領域[4]。
根據青井和夫對社會科學學科分類的矩陣劃分[5](P8),可以說,目前中國的婦女學已從以特殊性的婦女問題為研究對象“縱向劃分”的學科,逐漸轉變?yōu)橐陨鐣詣e與女性主義為主要理論視角,反思和批判各類性別不平等觀念和現象,力圖全面構建性別平等社會的“橫向劃分”的學科。這一轉變不僅使婦女學研究跳出了一定程度上由男子主導的“舊”認知模式和知識框架,而且使婦女學的研究范疇在本質上得到了解放。受到婦女學相關理論和研究范式的浸潤和影響,社會科學領域、乃至于部分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開始在更廣泛的學科空間中進行婦女學或與婦女學相關的研究。
以下,本文將根據中國期刊網(www.cnki.net)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主要索引來源,以及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絡(www.chinagender.org)擁有的相關大專院校開設的婦女學及相關課程的數據,分析1995年至2011年期間有關婦女學及分支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內容,探討近17年來中國婦女學課程建設和發(fā)展的態(tài)勢。
筆者在1995年至2011年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或然邏輯選擇了“婦女學”、“女性學”、“婦女研究”、“女性研究”、“社會性別”、“女性主義”等6個婦女學核心研究術語作為關鍵詞,在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大類中檢索到論文共計14360篇,其中核心期刊3872篇。就總體而言,婦女學研究相關論文中核心期刊登載數所占比例為社會科學類和人文藝術類學科論文核心期刊登載數平均比例的兩倍多(26.96%:13.27%)。可見,婦女學及相關領域發(fā)表論文的學術水平整體較高。
從總體數量看,隨著婦女學相關理論和研究范式在各學科領域中的影響日益擴大,婦女學研究相關論文的發(fā)表數量呈現較快增長 (圖1)。1995年至2011年間,婦女學相關論文在全部期刊中的發(fā)表數量增加了13倍多,在核心期刊中的數量增加了7倍多。
從論文主題分布的領域來看,婦女文學、婦女社會學、婦女政治學、婦女教育學和婦女史學相關內容在已發(fā)表的論文中構成五大主體內容。根據中國期刊網按中圖分類法劃分的論文所屬領域,1995年至2011年間婦女學相關論文在全部期刊中的分布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婦女文學之所以在各類論文中占有近半的比例,一方面是因為女性主義運動在文學和藝術領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因為文學研究具有更為靈活廣泛的研究面向和研究素材,可以比較便捷地將其他領域婦女研究的理論和學術成果運用于本領域的研究之中。而由于婦女研究的兩大傳統(tǒng)核心領域“婦女問題”和“婦女運動”分別歸屬于婦女社會學與婦女政治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在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與婦女學相關論文的發(fā)表數量也相對較多。此外,在自然科學中以生態(tài)女性主義和女性主義空間設計為代表的新興研究領域在近十余年間也出現了數十篇高水平的論文,這標志著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已經逐漸超越初期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范疇內的理論研究,進入更為廣泛的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為中國婦女學研究開拓了全新的研究面向和研究范式。
從論文研究的議題來看,相關論文側重于三大類與婦女發(fā)展緊密相關的議題。第一類主要關注婦女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遭遇的基于性別身份的特殊問題,涉及經濟、教育、健康、參政議政等各方面;第二類主要關注弱勢婦女群體的特殊問題,包括女童、老年婦女、少數民族婦女和貧困婦女群體的發(fā)展等內容;第三類主要關注制度、組織和學科方面與婦女發(fā)展相關的普遍性議題,包括從體制機制著手提升改善婦女地位,促進婦女組織發(fā)展和婦女學學科建設等。根據’95世婦會發(fā)布的《北京行動綱領》所劃分的12個關鍵領域為基礎,并參考中國婦女生存發(fā)展和婦女運動的實際狀況,筆者將婦女學研究劃分為以下16個議題[6],以此對1995年至2011年間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婦女學相關論文進行進一步分析(見表1)。
通過上述統(tǒng)計發(fā)現,核心期刊中婦女學相關論文的議題主要集中在婦女生存與發(fā)展所面臨的障礙和問題方面。婦女的勞動權、健康權、受教育權、參政權及免遭暴力侵害、婚姻家庭幸福等與婦女生存發(fā)展緊密相關的權益仍是婦女學研究和倡導的重點。但與前期有關婦女權益問題的研究有很大不同,近5年來的婦女學相關研究不僅數量有顯著增長,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加熟練和具有反思性地使用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相關理論與方法,而不是“不由自主地回到傳統(tǒng)的性別認知與文化中去”[7]。這也展現了中國婦女學的研究者們在經歷了意識覺醒后,能更加自信地反思和關照婦女發(fā)展的現實問題。
作為婦女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婦女學相關課程在高校中的設立與發(fā)展不僅標志著婦女學在知識和教育領域的影響日益擴大,更是為學科發(fā)展提供了知識傳承的機制保障和薪火相傳的人力資源保障。在學科發(fā)展的早期,中國只有北大社會學系、中華女子學院等少數高校開設了婦女學、女性學相關課程,而且存在課程地位低、內容混雜、師資力量分散等問題[8]。然而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海內外中國婦女學學者的共同努力以及福特基金會等國內外機構的項目支持,婦女學及相關課程的課程建設在高校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課程地位日益提升,教學內容日益規(guī)范,學科內交流日益緊密,學科資源日益豐富?;趮D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絡提供的相關資料,目前中國婦女學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呈現以下新特征。
第一,婦女學的主干課程框架已初步成形,并逐步向相關領域發(fā)展,形成交叉學科課程。以婦女/女性學概論、婦女/女性學理論、女性主義研究方法、社會性別基礎知識、女性社會學、性別社會學、女性心理學、婦女社會工作、性別問題研究專題等為主干,婦女學課程已初步建構相關的課程框架,能夠為本、碩、博各層次上的專業(yè)教學提供系統(tǒng)的概念體系、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婦女學一些核心思想和理論已經被引入美學、史學、犯罪學、法學、文學、語言學、民族學、醫(yī)學、建筑學等學科,一些高校開設了相應的婦女學課程。
第二,婦女學本土教材的編寫工作與國外專著的翻譯引進齊頭并進,成果斐然。在海內外中國婦女學學者的不懈努力下,近10余年來本土教材的編寫工作得到充分重視,誕生了一大批適應于中國現實,具有理論深度的婦女學教材和著作[9~12]。同時,海外婦女學、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研究領域中的相當多的研究著作近十幾年來也被大量翻譯出版,增進了中國學者對海外婦女學理論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為基于本土立場的女性主義反思和發(fā)展提供了平臺[13]。
第三,婦女學的師資力量得到很大加強,婦女學教學培訓與交流活動不斷增加。近10余年來,隨著婦女學及其相關學科在國內的快速發(fā)展,一方面,一大批接受過學科系統(tǒng)訓練,具有碩士、博士學歷的青年教師進入到婦女學及相關課程的課程教學中,高校中婦女學課程的師資力量得到充實和提高。另一方面,在相關機構和基金會的支持下,各類針對教師的在職培訓和交流研討活動有較大的增加,對提高教師的理論和教學水平,交流教學中的經驗與體會起到了重要作用[14~15]。
第四,婦女學課程的教學過程與方法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反思,教學水平顯著提高。作為一門具有強烈批判和反思性的學科,婦女學很早就開始探索如何將女性主義視角融入課程教學之中[16]。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越來越多的本土授課者開始采取小組討論、多媒體觀摩、平等分享和回應等方式增加課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對社會現象展開獨立反思。在婦女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中心,學生被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分享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思考。
當然,作為一門處于不斷發(fā)展完善過程中的學科,當前高校婦女學相關課程設置與教學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自2006年教育部將婦女學列入本科專業(yè)以來,目前國內僅有中華女子學院開設了本科階段的女性學專業(yè),其他學校的婦女學相關本科課程一般都是作為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學科的選修課程。由于缺乏相應的獨立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性和課程的系統(tǒng)性無法得到體制機制的充分保障。其次,課程設置仍存在界限不清晰的問題。學校經常不加分辨地將以婦女和婦女問題為研究對象的課程統(tǒng)統(tǒng)歸為婦女學課程,忽視了婦女學對社會性別平等的本質追求[17]。在不少高校和項目培訓中,仍有一些打著婦女學旗幟,實際宣揚傳統(tǒng)性別觀念,延續(xù)性別不平等思想的課程/內容。
盡管中國婦女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但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的召開對中國婦女學發(fā)展的影響無疑是極其深遠的。學者們通常將1995年以前看作是中國婦女學發(fā)展的“初始時期”,而將1995年以后看作是“新的發(fā)展階段”。整體而論,1995年以前盡管在婦聯(lián)和部分大學的推動下建立了一批“婦女學會”、“婦女研究中心”,但是婦女學研究經常纏繞于各種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以及反駁部分男性知識分子企圖維系傳統(tǒng)社會性別關系的種種論調[18],缺乏對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理論的深入理解。在中國婦女學的指導理論方面,’95世婦會召開以前,不少婦女組織和部分研究者傾向于將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看作是對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一種潛在威脅[19];加之當時中國婦女學學者與海外同行的交流非常有限,社會性別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始終面臨很大障礙。因此,本研究以1995年聯(lián)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為起點,著重探索近17年來中國婦女學的發(fā)展歷程與階段。
1995年北京世婦會的召開,對中國婦女學的發(fā)展具有多重促進作用,其中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對后來的學科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在組織體系方面,婦女學研究機構的重心由集中于婦聯(lián)系統(tǒng)轉變?yōu)榧杏诟咝?、社科院等學術系統(tǒng)[19]。在1995年北京世婦會召開之前,為了有更多獨立的民間機構和學術組織代表中國婦女參加北京世婦會,高校中掀起了建立婦女研究中心的高潮。在1993年9月至1995年5月間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高校婦女研究中心從原來的5個增加到18個。而隨著婦女學的發(fā)展,到2000年以前又增加到31個。[19]這一變化的后果之一是使婦女學能夠超越單純以“婦女問題”為取向的研究模式,轉而以研究與行動、理論與實踐并行的模式推動學科演進。
二是在國際交流方面,中國婦女學與世界婦女研究的互動更加頻繁,逐漸參與到婦女發(fā)展的世界性討論中。在1995年來自18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各組織和專門機構,以及有關政府間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參與了世婦會。在會議中,中國婦女組織和學者與眾多海外婦女研究領域的機構和專家建立了聯(lián)系。會議結束后,聯(lián)合國婦女署、相關國際基金會和婦女非政府組織均保持和發(fā)展了與中國婦女研究機構和學者的合作關系。國內眾多婦女發(fā)展和社會性別相關項目在’95世婦會后得到了國外機構的資金和專業(yè)技術支持,一些旅居海外的中國婦女學學者與國內學者、專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婦女學在中國的發(fā)展[21]。這一變化不僅使中國婦女學的發(fā)展獲得了更多資源,也促成了中國婦女學研究的議題逐漸融入世界范圍的婦女發(fā)展與性別平等運動中。
三是在實踐行動方面,不僅各級婦聯(lián)組織的工作領域有了進一步拓展,一些為婦女服務的公益性婦女非政府組織(NGO)在北京世婦會后也有了實質性發(fā)展。從多個方面來看,北京世婦會對于推動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fā)展都具有里程碑意義[22]。如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原北京大學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在中國網絡、中國婦女傳媒監(jiān)測網絡等一批婦女NGO都是在此前后成立的。另一方面,在北京世婦會的推動下,全國婦聯(lián)和各級婦聯(lián)組織在保護婦女權益方面也進一步開展了多維度的行動。例如在預防家庭暴力和救助家庭暴力受害婦女方面,全國婦聯(lián)以及各分支機構在北京世婦會前后組織了大量的宣傳倡導工作[23]。經由10多個婦女NGO和多領域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及活動家們歷時兩年的討論和籌備,“中國法學會反對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對策研究與干預”項目于2000年正式啟動。婦女學高度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在這一時期,實踐領域中各種婦女組織與運動的發(fā)展極大拓寬了婦女學的社會關照視野和領域,為婦女學本土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沃土。
四是在指導思想方面,主要來源于西方的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思想逐漸被中國學者所接受。隨著中國學者與國際學界接觸更加頻繁,尤其是北京世婦會文件中明確使用了社會性別的理念,提出了社會性別平等的相關政策,中國政府和婦聯(lián)組織逐漸接受了國際社會有關性別平等的相關概念和理論[19]。隨著《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價》、《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社會性別研究選譯》[24~26]等海外女性主義論著的引入,中國婦女學學者對西方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理論有了更多了解,并將其應用于中國婦女學研究中。這一變化使得西方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共同構成中國婦女學的理論基礎[27],使學科和理論的本土化發(fā)展打破了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桎梏。
1995年北京世婦會所帶來的這些變化不但對婦女學的總體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而且推動了婦女文學、婦女史學、婦女社會學、婦女教育學、婦女政治學、婦女法學等等一系列與婦女學緊密相關的分支領域的重大進展,學科領域中的婦女性別意識啟蒙開始向婦女性別意識覺醒推進。
如,在婦女文學領域,盡管20世紀80年代曾經興起過第一次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高潮,但當時的女性文學主要被夾雜在宏大敘事的解構以及對傳統(tǒng)父權制社會結構的“發(fā)現”與批判之中[28],并未形成獨特的表述體系和話語方式。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引入,以及本土學者的積極反思和回應,構成了中國婦女文學和婦女文學批評的第二次高潮。在婦女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品的關注點擴散到社會文化的“公共領域”之中,一批由女作家引領的“個人化寫作”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趨于分化后的另一個“中心”,進一步體現了婦女自我的權利要求[29];在婦女文學批評中,國內評論界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解進一步深化,發(fā)現并重構了從方法論向審美體系演進的婦女文學批評話語體系[30]。
同一時期,在婦女史學和婦女社會學領域,社會性別概念的引進也為學科內部完成從“問題”向“視野”,從“婦女”向“性別”的轉向達成了意識覺醒。婦女史學研究除了在專門史、通史和斷代史領域增加了與婦女相關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將新理念、視角和方法運用于歷史寫作,并促成社會性別史與學科建設進入自覺階段[31]。而婦女社會學在完成大量與婦女議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漸開始認識到將婦女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及在方法論方面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努力發(fā)展成為一門具有自己獨特體系的分支學科[32]。
總的來看,在1995年北京世婦會后的5年時間里,中國婦女學在組織、理論與機制等方面完成了基礎準備。盡管伴隨著快速市場化和社會轉型,婦女學與婦女研究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但第一代中國婦女學學者已經在各領域中嶄露頭角,在對自身學科的定位、價值和方法等進行了重新檢視之后,更加自信地邁上本土化發(fā)展之路。
對于中國婦女學發(fā)展而言,進入21世紀以后,學科發(fā)展步入了起飛期。雖然在前一時期的發(fā)展中,中國婦女學借著北京世婦會的“東風”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學科地位整體上仍處于邊緣,學科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并不充足[33],在20世紀末也曾經一度出現“調門高”與“圈子小”的尷尬狀況[34]。一些婦女學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理性分析后指出中國婦女學發(fā)展處于新困境,即“二度邊緣化問題”。李小江將這一問題概括為“四多四少”:國際交往多,國內學界影響小;校外項目多,校內相關課程少;參與社會活動多,自身學科領域活動少;面向資金流向課題多,自律性研究課題少;項目報告多,持續(xù)深入研究少[35]。這些問題反映了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學在學科發(fā)展和高校課程建設方面仍然存在極大不足。
新世紀后,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第一個契機是高校課程設置改革。高校課程設置原來由校教務處決定,院系和教師的自主性較小。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步伐加快,院系和教師在課程開設中的自主性大幅提高。在此背景下,學生對于性別知識的高需求以及教師開設新課程的積極性,共同促成了婦女學相關課程在高校中的開設和快速增長:首先,自20世紀80年代社會轉型以來,學生面臨的性別問題和性別挑戰(zhàn)日益增多,學習相關知識和理論的需求十分強烈;其次,新課程的開設已成為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自身學術能力成長、教學影響力擴大,增強自我學術——教育競爭力的一大重要途徑。師生需求的相遇,使婦女學及相關學科課程的開設成為必然。不少高校以婦女研究中心為主力和推手,紛紛加大對婦女/社會性別學課程建設的力度,推出一批專業(yè)課程或公共選修課,擴大了婦女學在高校教學中的生存空間。
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第二個契機來自于全國婦聯(lián)和教育部的關注和重視。在1999年初,全國已有30余所高等院校建有婦女研究中心,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婦女研究中心多是以問題、決策研究和和行動為主,少有從事學術、學科和課程方面的教學和建設工作[36]。這一問題引起了學術界和領導層的高度重視。1999年,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lián)主席的彭佩云在“中國婦女50年理論研討會”的講話中高度強調在高校開展婦女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性[37]。此后,高等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課程規(guī)劃機構也開始對建設婦女學學科,開設婦女/社會性別學課程展開研究,積極推動。到2005年,全國約35所院校先后開設了婦女學、女性學和婦女研究的相關課程[17]。
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第三個契機來源于1999年起美國福特基金會對中國婦女學教育項目的推進。其中“發(fā)展中國大陸的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建設”項目選擇婦女史學、婦女社會學和婦女教育學作為重點突破方向,資助與婦女學學科建設相關的課題研究,堅持以社會性別的視角全面推動教材建設和師資培養(yǎng)[38]。據統(tǒng)計,自2000年至2006年4月期間美國福特基金會在中國共資助婦女學課題22項[7](P48),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婦女學的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
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大量學科建設工作,對中國婦女學走上學科化、系統(tǒng)化的發(fā)展道路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通過學術會議、專題培訓和課程研討等方式在全國集結了婦女學研究和教學骨干近百名,開設婦女學課程上百門,出版著作和教材近30種[7](P50),為婦女學在高校中常態(tài)化運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通過對核心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與創(chuàng)新,在學理上提升了婦女學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擴大了本學科在學術界的影響。第三,通過專業(yè)課和公共課的開設,在高校中吸引更多青年教師和學生進入婦女學研究領域,為學科發(fā)展積累了后備人才資源。尤其在婦女社會學和婦女史學領域,在這一時期,學者們對研究方法和范式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反思,出現了一批具有理論深度和社會關照的優(yōu)秀成果。其中,由女性社會學家對本學科方法論所展開的一系列討論對婦女學成為一門具有方法自覺的學科有顯著助力作用[39~41]。而口述史研究在婦女史學中的推廣與應用也推動了婦女學在史學領域發(fā)揮學科特色[42]。
伴隨著社會性別意識覺醒與學科初具雛形,中國的婦女學自2006年以后開始步入高速成長期,不僅學術成果的數量與質量加速提升,而且學科發(fā)展開始進入到制度化、網絡化和體系化發(fā)展階段。其中,2006年是中國婦女學發(fā)展標志性的一年。其標志之一是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課題指南中有10個學科領域明確列入了12個直接與婦女/性別研究相關的選題方向;最終立項資助課題中,有17項與婦女/性別研究直接相關,涉及社會學、人口學、法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學、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應用經濟7個學科,較2005年增加了12個課題,是中國婦女學進入社會科學研究主流,實現體系化發(fā)展的先聲;二是2006年8月17日全國性的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絡建立,為婦女學研究實現多學科、跨學科,跨國、跨地區(qū)的交流和促進提供了平臺[43~44],實現了婦女學的網絡化合作與發(fā)展;三是2007年9月“中國社會學學會性別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正式成立,它標志著作為婦女學重要領域之一的婦女/性別社會學已經進入主流社會學界,邁出了主流社會科學界在制度上確立中國婦女學學科地位的重要一步[45]。
新時期中國婦女學發(fā)展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第一,婦女學在學術界的影響得到進一步擴展,學科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在2006至2011年的6年間,中國婦女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專著數量較前一個時期增加了一倍以上。除了在本學科內部,越來越多社會學、人口學、法學和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者和學生也開始接納和使用社會性別理論,以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的視角關照社會的方方面面。學科內部的交流、培訓和課程建設機制得到進一步強化。在社會科學界,婦女學的學科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秶疑鐣茖W基金項目2011年度課題指南》中有11個學科領域明確列入了33個直接或間接與婦女/性別研究相關的選題方向;在獲得立項資助的課題中,與婦女/性別研究相關的課題有33項。資助資金約505萬元,有力支持了全國婦女和性別研究的開展[46]。
第二,婦女學在堅持社會性別為基本研究視野和理論出發(fā)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注入階層、年齡、民族、性取向等諸多內容,形成多重、交叉視角,開始更多地從本土立場發(fā)掘學科的內在價值。性別平等是婦女學一直以來追求的核心價值。然而社會的不平等并不僅限于性別,社會性別只是探討、分析社會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多種視角中的一種。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義第二次高潮的出現也正是與民權運動反對種族歧視互為助力的成果[47]。進入加速成長期后,中國的婦女學學者們不僅持續(xù)關注性別議題,更將研究視角延伸到其他有關社會平等的領域中,尤其遭受多重不平等對待的婦女,如貧困婦女、性服務婦女、女同性戀者、單親母親、打工婦女、艾滋病女患者等[48~49]。婦女學在這些新領域的延伸,有效地推進了學科自身打破精英化、中產階層化的限制,在更貼近于社會發(fā)展脈動的多維面向中凝集和提煉出本土的經驗和知識。
第三,婦女學的學科知識與推動性別平等行動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在合作中尋找雙贏的契機,推進了婦女學領域的知識行動化和行動知識化。在婦女學發(fā)展的早期,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發(fā)展相對有限,缺乏對現實問題進行關照和有效倡導的能力。來自民間的行動研究者和草根婦女組織對學者的婦女學研究成果感到“看不懂,用不上”,而學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也難以對社會行動和實踐產生實質性影響。近年來,婦女學學者深刻認識到學科發(fā)展必須要“走出書齋”,使理論和方法被婦女行動所用,并從行動中汲取本土化知識發(fā)展的豐富養(yǎng)料。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絡以“知識行動化,行動知識化”為宗旨,借助研討會、互聯(lián)網等方法就婦女學學科發(fā)展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熱議話題進行討論,為學界和行動者搭建了重要的溝通橋梁。而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在中國網絡、西部婦女網等其它民間社會性別主題網站也在將推動學界與行動界的交流作為重大內容。此外,近年來,婦女學相關學術會議越來越重視邀請來自于行動領域的民間組織代表共同與會,使學術理論和行動經驗充分互動,進而凝集成婦女學的學科知識。
可以說,進入加速發(fā)展期的中國婦女學在匯聚多學科、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將婦女學的理論、視角滲透到每一個學科中,進而發(fā)展成為一門肩負促進性別平等使命的綜合性學科。中國婦女學學者在經歷意識覺醒和學科建設初步發(fā)展之后,開始更加關注將婦女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之中,并呈現學科“知行合一”的特色。但是從學科組織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來看,中國婦女學發(fā)展仍面臨多重挑戰(zhàn),這主要表現為:學術研究和課程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基礎研究和具有說服力的實證研究不足;多數研究中心的工作和科研項目過度依賴國外基金資助,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保障;學術研究與行動實踐之間“脫節(jié)”仍較嚴重。而從外部環(huán)境看,婦女學在學術界的學科地位還處于從“邊緣”向“中心”的艱難拓展中;受到市場化和消費主義的沖擊,在就業(yè)的壓力下,高校進一步開設婦女學專業(yè)步履維艱;社會資源對婦女學教育的投入還極其有限。目前,中國婦女學的發(fā)展仍處于加速成長期,相信通過多方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婦女學必將能克服困難,在學科建設的體制機制方面實現突破性發(fā)展,迎來學科發(fā)展的穩(wěn)定增長期。
與絕大多數從西方引進的社會科學學科一樣,中國的婦女學也面臨本土化的問題。中國的婦女學自20世紀80年代開創(chuàng)之初一直受到海外,尤其是西方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的影響,大量項目經費也來源于海外資助。盡管國內學者很早就開始意識到本土化對婦女學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性,但本土化的價值與內涵尚未能得到有效的界定和確認。其中,部分學者將本土化簡化為中國婦女學領域將境外,尤其是西方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引入中國,直至全面認同和接納境外,尤其是西方理論的過程。這種觀點就如同將現代化等同于全盤西化一樣,存在眾多值得商榷之處。事實上,學科的本土化不應該是單向的、線性的外來理論引入的過程和結果,而應是本土知識和經驗與外來知識互動的、螺旋上升的交流融匯的過程,最后形成本土的理論及體系。對中國的婦女學而言,本土化就是不斷學習、理解、借鑒外來的婦女學理論和方法,并用此對本土原有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反思,進而融合成基于本土社會——文化的、具有較高本土適用性、針對性的理論體系、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v觀中國婦女學學科的發(fā)展過程,本土化實際包括了三個層面的特殊內涵,即理論的本土化,組織的本土化,研究/實踐的本土化。
西方婦女學發(fā)端于20世紀60年代末,女性主義及后來的社會性別理論一直對西方婦女學的發(fā)展起著指導性作用。但中國婦女學在運用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的過程中卻不免帶著某種躊躇和彷徨:一方面,從是否具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性,能否概括中國的特殊性這兩大問題出發(fā),懷疑西方社會性別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的普適性;另一方面,從中國原有的婦女研究主流理論——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出發(fā),在本土婦女學發(fā)展早期,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西方女性主義/社會性別理論之間的關系一度被意識形態(tài)化。
對于前一個問題,中國婦女學學者通過實踐與反思認識到西方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固然為中國婦女學提供了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但西方婦女學的知識和經驗具有一定局限性,缺乏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以及有色族裔婦女發(fā)展議題的關注與分析[13]。中國婦女學理論的發(fā)展,不僅要以西方女性主義為“師范”,更要批判和反思西方女性主義在婦女研究中的盲點、缺陷乃至話語霸權,立足于中國本土,為全面地展現整個世界的婦女發(fā)展議題,完整地構建全球知識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對于后一個問題,全盤接受西方理論,放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當然不可取,但也不應該將馬克思主義僵化,對海外婦女學研究與婦女運動的成果缺乏應有的學習和借鑒。如前所述,中國婦女學理論的發(fā)展與成熟必然要充分依靠本土已有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并且借鑒世界范圍內婦女學發(fā)展的先進經驗。事實上,西方女性主義的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解放,本質上與女性主義所追求的婦女發(fā)展與解放、性別平等發(fā)展相一致。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正在探索一條將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結合的道路[19](P213),以期建構更具有適用性的一種本土的婦女學理論。
對于中國婦女學而言,組織的本土化需要解決學科組織如何實現從無到有,以及學科如何與現有體系中的其他組織有效協(xié)調的問題。就全國性的組織機構而言,目前綜合程度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組織為中國婦女研究會。該研究會成立于1999年,至2011年底有團體會員115個,在推進婦女學學科的學術主流化、研究成果的公共政策主流化及婦女學研究的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首要的、最重要的作用。如,在中國婦女研究會的推動下,2006~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共立項有關婦女/性別議題的項目139項,資助立項資金1368萬元①數據來自中國婦女研究會年度工作報告,感謝中國婦女研究會譚琳、吳菁提供相關資料。;組織專家分別就《物權法》、《促進就業(yè)法》、《女職工勞動保護條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等提出建議,并將這些建議提交全國人大及政府有關部門,獲得采納;分別組織專家對中國政府執(zhí)行北京世婦會《北京綱領》、《聯(lián)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等進行評估,向聯(lián)合國提交了評估報告。而與中國婦女研究會不同,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絡的工作重點是在全國推進婦女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作為一個不掛靠任何機構的非政府組織,其第一筆工作經費來自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目前主要通過自籌資金運作。截止2011年底,已有來自高校、科研機構、黨校、婦聯(lián)及其它企事業(yè)單位的團體會員、個人會員2000余人,在全國設立了25個學科子網絡和地區(qū)子網絡。此外,以中國社會學會性別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為代表的專業(yè)委員會,以青年女經濟學者小組為代表的學者合作體等也在各自的學科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表明中國婦女學在組織上正在逐漸擺脫對于國外學者、機構和基金會的過度依賴,具有較高獨立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組織正在不斷成長。
在與其他組織的協(xié)調方面,中國婦女學不僅在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中突顯了學科的學術價值,還在與各級婦聯(lián)組織以及民間婦女組織的合作中提高了學科的實踐意義,推進了知識的行動化。婦女學的大部分研究都與現實社會中婦女發(fā)展和性別平等議題相關,這勢必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人口學、教育學、哲學、文學、法學等已然成熟的學科形成交集。在過去10余年的發(fā)展中,中國婦女學通過與這些既有學科的溝通和對話,已經影響了不少主流學者和學術權威,使他們認同在研究和教學中納入性別視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通過與其它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的婦女學組織所處的學術環(huán)境也得到明顯改善。而隨著政府機構、群團組織在新時期不斷探索和發(fā)展自身的使命和新工作領域,中國婦女學也積極開展了與政府機構、群團組織更多樣化的、富有成效的組織合作,力圖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社會管理系統(tǒng)和社會組織系統(tǒng)中明晰自身的組織定位,擴大和深化自身的組織價值,增強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婦女學始于“問題”研究,從事婦女研究的學者們往往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努力為解決問題貢獻一己之力?;谶@種“入世”的品性,中國婦女學是一門知行結合的學科,其研究著述大多有“倡導”的內容。但早期的研究大多缺乏對中國實際情況的深入調查,且生搬硬套的較多,其政策建議和倡導的實效性較低。但近年來,隨著本土學者對婦女學研究理念的轉型和研究方法的改善,誕生了一大批扎根于本土經驗,多維度剖析婦女/性別問題的研究成果。在高水平學術期刊中,將西方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生硬嵌套于本土現實問題研究的論文已大為減少,更多具有本土知識積累、基于實證調查的研究成果成為論文主體。
可以預期,中國婦女學的未來發(fā)展將更加關注中國婦女現實的生活場域,進行現象解釋和意義闡發(fā),為建立本土原創(chuàng)性理論和方法論提供助力。中國婦女學唯有不斷修煉“內功”,挖掘本土婦女知識和經驗,才能實現與強勢的西方女權主義學術傳統(tǒng)的平等對話,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球視野,在地行動”[50]。
就總體而言,自1995年以來的17年來,中國婦女學的發(fā)展呈現出以下八大特征:即多學科性、跨學科性、多樣性、跨國/跨地區(qū)性、本土性、責任感、混雜性、交匯性的特點。因此,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在中國,其甚至尚處于前學科狀態(tài),婦女學的長處在于年輕,不足之處也在于年輕。所以,婦女學領域的學者們可以有更多的作為,也能夠有更多的作為。而通過學者們的所作所為,定能進一步推動中國婦女學更廣泛深入發(fā)展,進而向世界提供一種中國婦女的本土經驗和知識。
[1]陶鐵柱,譚深.男女同步時代的理論探究——“婦女學學科建設座談會”綜述[J].社會學研究,1987,(6).
[2] 李敏.談談婦女學[J].社會,1984,(3).
[3]孫曉梅.中國的婦女學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6,(2).
[4]王金玲.社會學視野下的女性研究:十五年來的建構與發(fā)展[J].社會學研究,2000,(1).
[5]青井和夫.社會學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6]王金玲.從邊緣走向主流:女性/性別社會學的發(fā)展(2001—2005)[J].浙江學刊,2006,(6).
[7]杜芳琴.婦女學在中國高校:研究、課程和機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8]孫曉梅.中國婦女學學科與課程建設研究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1999,(4).
[9]魏國英.女性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0]韓賀南,張?。詫W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1]王金玲.女性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2]杜芳琴.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3]王金玲.2000—2007:婦女/性別社會學的西學東漸之路[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14]蔡虹.“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絡全國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2009,(3).
[15]王金玲,姜佳將.婦女/社會性別學課程建設新進展和新經驗——“第二屆全國婦女/社會性別學課程建設與發(fā)展經驗研討會”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2011,(7).
[16] Susan C.Jarratt.Feminist Pedagogy.in A Guide to Composition Pedagogies.Gary Tate et al.(ed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魏國英.跨越式發(fā)展與本土經驗——女性學學科建設的十年回顧[J].婦女研究論叢,2006,(1).
[18]王政.淺議社會性別學在中國的發(fā)展[J].社會學研究,2001,(5).
[19]周顏玲,仉乃華,王金玲.前景與挑戰(zhàn):當代中國的婦女學與婦女/性別社會學[J].浙江學刊,2008,(4).
[20]儀纓.當代中國婦女研究組織初探[J].婦女研究論叢,2000,(2).
[21] Xiaolan Bao and Xu Wu,Feminist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aspora and China,in Chinese Women Organizing:Cadres,Feminists,Muslims,Queers.Pingchun Hsiung et al.(eds).New York:Berg,2001.
[22]鄧國勝.1995年以來中國NGO的變化與發(fā)展趨勢[A].范麗珠主編.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NGO[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 Joan Kaufman.The Global Women's Movement and Chinese Women's Right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2,21(76):585-602.
[24]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價[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25]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26]王政,杜芳琴.社會性別研究選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27]許鴻翔,周敏.關于建設中國婦女學的理論思考[J].大連大學學報,2000,(1).
[28]賀桂梅.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一個歷史輪廓[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9,(2).
[29]李小江.背負著傳統(tǒng)的反抗——新時期婦女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權利要求[J].浙江學刊,1996,(3).
[30]王春榮.現代女性文學批評的獨特價值及審美衍進[J].遼寧大學學報,1999,(3).
[31]杜芳琴.三十年回眸:婦女/性別史研究和學科建設在中國大陸的發(fā)展[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6).
[32]王金玲.學科化視野中的中國女性社會學[J].浙江學刊,2000,(1).
[33]劉伯紅.中國婦女研究十年回顧[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4).
[34]姜秀花.“調門高”與“圈子小”?:中國婦女研究評價[J].婦女研究論叢,1998,(1).
[35]李小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婦女研究與國際發(fā)展項目——兼談本土資源和“本土化”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1).
[36]杜芳琴.“運命”與“使命”:高校婦女研究中心的歷程和前景[J].浙江學刊,2000,(3).
[37]彭佩云.加強婦女理論研究推動婦女發(fā)展[A].孫曉梅主編.中國婦女學學科與課程建設的理論探討[C].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1.
[38]王金玲.性別與社會研究的新進展[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4).
[39]吳小英.女性主義社會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0,(2).
[40]吳小英.當知識遭遇性別——女性主義方法論之爭社會學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3,(1).
[41]張宛麗.女性主義社會學方法論探析[J].浙江學刊,2003,(1).
[42]佟新.異化與抗爭:中國女工工作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3]王金玲.序[A].鄭丹丹.女性主義研究方法解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2011.
[44]石彤.中國女性社會學學科化本土知識建構的歷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社版),2010,(6).
[45]佟新.30年中國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6,(1).
[46]全國婦聯(lián)婦女研究所編.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結果公布33項與婦女/性別研究相關課題獲批立項[R].研究信息簡報,2011,(4).
[47] Marilyn J.Boxer.For and about Wome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omen's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Feminist Theory,1982,3(7):661-695.
[48]潘毅.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9]陳亞亞.女同性戀者的婚姻和家庭給傳統(tǒng)婚姻制度帶來的挑戰(zhàn)[J].社會,2009,(4).
[50]章立明.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婦女學建設[J].思想戰(zhàn)線,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