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名華 王 輝
張煒是一個敢于同文學風氣相抗衡的反潮流作家,在三十年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文學理想,努力實現心中宏偉的文學目標。張煒的寫作猶如一棵樹,富有生長性,包括前期很多中短篇作品在內,甚至是長篇小說,最終都百川歸海,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思想內容進入到長篇巨著《你在高原》中去?!赌阍诟咴肥菑垷樐壳盀橹辜蟪傻目偨Y性作品,它氣勢恢宏的藝術結構,浩浩蕩蕩的行文風格,無比豐富而廣闊的社會歷史和現實生活內容,以及借鑒運用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諸多創(chuàng)作技法,構筑了一個浩瀚而深邃的繁復而奇?zhèn)サ乃囆g世界。安于“外省”的張煒,踐行大地詩學,為了詩與真,數十年來一直游蕩在大地上。張煒對于小說藝術的詩性追求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他已然成為中國大地上的行吟詩人。他成功的藝術之路對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富有重要啟示。
一
張煒創(chuàng)作小說三十多年來,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似乎總能時時給讀者帶來震撼,是一個走在評論家前面的重要作家,是一個難以被評論框定的作家。張煒審視描繪整個現實社會和中國現當代歷史,也都沒有受到藝術理論條條框框限制,挑戰(zhàn)了整個文學理論界,可以說是一個反潮流寫作的作家。特別是從《古船》開始,他往往處在富有爭議的作家之列,對于張煒創(chuàng)作的討論,每每都可能引起對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新的嬗變。當人們還處在反思文學思潮時,張煒已從個人靈魂的覺醒角度,對現當代歷史進行了個人性重述,小說對于土改、文革等的全新敘述,成了文壇的異數,引發(fā)爭鳴,激起軒然大波。當人們還糾纏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張煒的異端思想進行圍剿時,執(zhí)拗而頑強的張煒不是屈服,而是堅定自己的道路。不久,他貢獻了一部風格嶄新的長篇小說《九月寓言》。對于還沒有完全從《古船》的慷慨悲涼的“史詩”氛圍中掙脫出來的讀者來說,《九月寓言》對鄉(xiāng)土中國的敘述,再次顛覆了他們的貧瘠苦難的鄉(xiāng)村記憶。張煒不寫現實生活真實發(fā)生的事,而寫“想象中的生活”,這些用自己心靈浸潤過的故事,罩上了一層抒情色彩,是一曲飽含深情的大地之歌。
等到“現代農事詩”《九月寓言》終于為讀者所接受之時,張煒又出人意料地推出一部憤怒而峻急的《柏慧》。這部傾訴之書在獲得年輕人喜愛的同時,被部分批評家界定為情緒外露、藝術失控的作品。在某些批評家以為張煒遭遇創(chuàng)作瓶頸時,張煒出版了網狀結構的精致小長篇《外省書》。這部小說字數不多,但是思想意蘊卻相當深刻。在張煒的創(chuàng)作變化軌跡尚且不為一些批評家理解時,他的長篇小說《我的田園》、《懷念與追憶》、《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等頻頻問世。在有的評論家看來,《能不憶蜀葵》等作品使張煒遭遇了創(chuàng)作滑鐵盧!張煒已經是變得不會寫小說了。自從短篇小說《聲音》引起文壇注意之后,一個筆調清新,對新時代改革開放衷情謳歌的年輕作家張煒步入了文壇。經過《一潭清水》的過渡,張煒接著發(fā)表了確立自己風格的作品《秋天的憤怒》、《秋天的思索》、《護秋之夜》等中篇,表達了對于社會的獨特觀察和思考。張煒前期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如《古船》、《九月寓言》)等,在文壇有著鮮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藝術追求。批評家時時跟蹤批評這樣一個作家,時時給他劃圈子,貼標簽。但張煒卻沒有被評論圈住,他以堅韌的毅力,頑強地抗拒二十多年來滄桑巨變的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執(zhí)著于自己的文學事業(yè)。在《能不憶蜀葵》等長篇小說似乎讓某些讀者失望的時間里,張煒沒有受到文壇風氣的影響,堅持走自己擬定的創(chuàng)作之路。批評界同張煒的蜜月期似乎擱淺了。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不像莫言、余華、賈平凹等作家在那些年里一次次地成為文壇熱鬧事件,對張煒的研究相對冷寂。不過,張煒卻能夠沉得住氣。在三十年來的寫作生涯之中,張煒沒有放棄自己對于最高文學理想的追求。2010年,他的長篇小說《你在高原》出版,由此揭開了他多年來不畏懼批評的謎底。張煒以一種極其固執(zhí)的方式,回答了多年來對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存在迷惑的批評家。
二
有人說《你在高原》可能是中外文學史上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寫得長就有文學價值,但是如果是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長度又不得了,卻沒有理由不引起重視。《你在高原》浩浩長卷,洋洋450萬字,包含10本書——《家族》、《橡樹路》、《??驼勫蕖?、《鹿眼》、《憶阿雅》、《我的田園》、《人的雜志》、《曙光與暮色》、《荒原紀事》、《無邊的游蕩》。全書藝術結構宏偉,洋溢著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氣貫長虹,非常堅實,是一座矗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巍峨高峰。非能寫出萬千變化的如椽巨筆,不足以成就它的大美。這氣勢恢宏的藝術作品,可以用“奇?zhèn)ァ憋L格歸納。
《你在高原》是張煒目前集創(chuàng)作之大成的階段性總結作品。一個作家的藝術追求、實驗、嘗試,最終要歸于何處?對于張煒來說,就是《你在高原》。張煒截至目前為止的創(chuàng)作歷程非常清晰地呈現文學的生長性這個創(chuàng)作規(guī)律。張煒的早期作品當中,無論是《遠行之矚》、《黃沙》、《蘑菇七種》,還是《秋天的憤怒》、《秋天的思索》等等,以及《柏慧》、《懷念與追憶》、《我的田園》等長篇小說,當然包括已先行出單行本的長篇小說《家族》,都已經出現了《你在高原》的一些故事、人物、主題、人與人的關系、歷史和現實的糾葛等內容。也許你會以為,這是一個作家在重復自己。然而,換個角度看卻未必,前期的那些長、中、短篇小說,都有著自己的獨立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赌⒐狡叻N》、《遠行之囑》、《護秋之夜》、《秋天的憤怒》、《黃沙》等語言的質感,結構藝術的探索,敘事的講究,對社會的反映深度,均是可圈可點的。張煒不但賦予了每一個中短篇、長篇小說以獨立的意義和價值,而且更為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張煒苦心經營22年的長短作品,其中絕大部分,這些分散的小說,百川歸海,匯聚于一處,形成了氣脈貫通的一個長篇小說龐然大物,共同構筑起《你在高原》這座氣勢恢宏的藝術宮殿。這個煌煌巨著文學生命體凝結成更具有思想沖擊力,有著高山一般磅礴雄偉,反映生活的廣度深度有著大海一般的浩瀚幽邃。從創(chuàng)作學的角度,我們檢索張煒創(chuàng)作歷程的全部作品,發(fā)現它們很少是浪費的,很少是可有可無的?!赌阍诟咴纷詈蟮耐瓿?,賦予了此前的作品以另一層新的意義。從整體反觀部分,或者說把這部分置身于整體,此前創(chuàng)作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得以凸顯,它們的一些情節(jié)、人物成了這部超長的長篇小說的一部分??梢哉f,《你在高原》和此前的幾乎全部作品共同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小說藝術探索之路。此前張煒全部的小說創(chuàng)造,在別人看來成功或不成功的作品,它們的藝術追求因為《你在高原》最后的完形,都得到了燭照。它們原來是構筑宏偉巨著的必經之路,也是《你在高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在張煒漫長的二十二年從事這一個空前的藝術巨制尚未完成時暫不能為讀者、評論家所理解而已。它給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一個富有意義的啟示。當我們在一窺其個別形態(tài)時,比如說《柏慧》,我們大概只有部分評論家看到了它的意義。當它的內容置于《你在高原》這個宏大的長篇小說之中,它的意義又確切地得以顯現。縱觀文學史,恐怕沒有第二個作家,能夠最后把自己的數十年的創(chuàng)作匯聚成一部融為一體貫通一氣的元氣充沛淋漓的長卷,形成一個完整自足的藝術世界!這是張煒的創(chuàng)造。如果說作家一生只能寫一部書的話,《你在高原》就是張煒的這一部書。從此之后,只要探索張煒的文學世界,《你在高原》就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盡管對于它的深刻意義,人們也許未必在短時間內能夠完全把握。
以二十二年漫長的時間創(chuàng)造這部無與倫比的作品,張煒的寫作頑強地堅持了反文學風氣反潮流的姿態(tài),拒絕迎合市場,捍衛(wèi)了文學理想。當現實世界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時,張煒慢下來,在自己的寫作間里面,沉入到自己向后看的藝術世界之中去,以慢來應對快。在文壇正盛行輕逸簡約的風格,并且的確有好些簡約凝練的作品取得了成就的時代,張煒反其道而行之,構建無比豐富、復雜的文學世界,表現繁復的寫作風格?!赌阍诟咴访枥L了100多個人物形象,整個20世紀的中國現當代歷史的大事件,幾乎悉數囊括進去。這樣一部無比豐富,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無比廣闊的一部作品,令人嘆為觀止。有人面對10大本小說會心懷閱讀的畏懼,但是,也有許多普通的讀者自然地沒有思想包袱地進入到這文學世界,還有一些批評家和作家正在閱讀、研究,進入到作品的內核,從中揭示它的價值、獲取它的營養(yǎng)。這部長篇小說營造著一個無限廣闊遼遠的精神家園,讀者徜徉其中,靈魂蘇醒,精神滌蕩,心靈慰藉。
張煒的小說語言節(jié)制,質樸,和莫言語言狂歡外露恰成對比。在語言表達和小說敘事中,藏巧露拙,渾樸天然。有如古長城等歷史遺跡,的確只有古樸的,深深的刻痕,才能真切地記錄歷史的真相。《你在高原》追求宏大的藝術架構,初看這部長篇小說,似乎有很多都是大框架,粗線條式的,但是這種表面粗筆勾勒,內里實在還有不少細膩優(yōu)美的描寫,總體風貌卻呈現一種粗獷的美。這種美學風格不提倡已好久了。這種表面粗樸,實質卻是很有風骨很有力量的粗獷有力的藝術形態(tài),實為大美!張煒反文學風氣反潮流的寫作,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具匠心的貢獻。
三
大而無當,當然不好,不過,如果這作品不但龐大,而且還很美,這樣的藝術品就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了。張煒小說的構架,體制宏大,通過主人公寧伽中年的半生回憶聯結,歷史與現實糾纏穿插在一起,形成了統(tǒng)一的整體。
當我們沉醉于這部長篇小說,我們不得不為這小說的無比廣闊豐富的社會現實內容而驚嘆,因為小說內容有如張煒所喜愛的宋代作家蘇軾的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薄都易濉窔v史和現實內容的鋪排、交織在一起,數十年的歷史風云隱現其中?!断饦渎贰诽饺敫锩鼞?zhàn)爭歷史,表達了對現實的當權派和革命父親的當年關系的疑惑?!逗?驼勫蕖芬肓朔贂尤宓臍v史經典故事,既對照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也寫出了知識界群丑的樣態(tài)?!稇洶⒀拧?,阿雅是作者對一種富有靈性的可愛小動物的命名,阿雅在民間傳說之中為了主人不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主人還是把它殘害了。阿雅的形象象征性地貫穿整本小說。知識分子的當代命運和阿雅如此相似。這是張煒對于中國歷史的獨特觀察!《我的田園》在描繪歸田園的恬靜之外,還筆涉威脅到葡萄園的種種因素。《人的雜志》的中年之感慨嘆息讓人心有同感?!妒锕馀c暮色》活畫出了養(yǎng)生協(xié)會黃科長如何欺騙鉆營、虛偽、同保姆關系曖昧的丑態(tài)?!痘脑o事》寫土地受到侵蝕的人們同相關集團的劇烈矛盾沖突。《無邊的游蕩》揭露了社會的腐敗透頂、荒淫無恥,整個社會都被大財團控制了,農村少女都給城市夜生活吞噬了。而“我”卻只是一個流浪者,看客,只能在現實生活的大地上作無邊的游蕩。
《你在高原》這部小說的每一本,都給我們帶來藝術審美感受:《橡樹路》的青春戀愛之美;《??驼勫蕖非啻旱募で?、無奈甚至是悲劇;《鹿眼》和《憶阿雅》中有美和丑的強烈對比;《我的田園》中有鄉(xiāng)居生活的清新、人們的純樸可愛;《人的雜志》寫到了中年人為愛情所困,比如武早;《曙光與暮色》在揭露丑惡的同事,也寫了生活的無聊和頹唐;《荒原紀事》描繪了社會矛盾的劍拔弩張;《無邊的游蕩》是一種失敗者對于人世的觀察。最終都可能要歸于寂滅。這是一種荒涼的人生體驗。
張煒把自己所喜愛的作家風格都熔鑄到這部小說長卷中,變化多端的敘事過程中我們隱隱可見:詩仙李白的飄逸豪放,汪洋恣肆的想象,面對不堪的社會現實,杜甫的沉郁風格也流貫文本之中,而從城市喧囂,紛雜庸俗中逃離,又受到陶淵明歸隱思想的影響。整部小說的藝術價值水平都非常均衡,不會墜入到小說讀到后來越來越乏力的境地。張煒恐怕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極少數遏制了三部曲、多卷本小說的虎頭蛇尾的創(chuàng)作現象的作家。張煒幾乎動用了迄今為止的全部的中外小說藝術手法進行富有變化的小說敘事: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荒誕派、后現代主義、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等,各種文學思潮的藝術手段都運用到這部長篇巨制中,得以絢爛多彩的呈現。當然,這些手法都是為了張煒現實主義情懷而服務的,從總體上來看,這部小說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張煒敢于直面現實的人生姿態(tài)來源于魯迅。這小說保持了足夠的清醒和批判,有著對社會現實的深切質疑和敢于批判的勇氣。張煒深刻地揭示中國現當代史,揭示了人性,表達了拒絕遺忘沉痛歷史的強烈訴求。
在物欲橫行的年代,這部小說對人性腐敗、墮落有著鋒利的現實主義批判力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專事寫作以來,張煒一直都在堅持寫作理想。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盛行,而此后的二三十年,中國的大地上發(fā)生了巨變,不但是物質由貧瘠變得無比豐富,城市面貌由蕭條變得無比繁榮喧鬧,人們的思想也經歷了九十年代初的波動和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社會轉型與嬗變,經歷了新世紀的全面市場化下的文化思潮,在社會現實也發(fā)生許多變化的情況下,張煒為實現二十多年來堅持的文學理想,他和某些應時代而變化的作家截然不同。二十多年前,張煒關切現代文明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是中國當代文學最早的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家之一。在二十世紀最后十年,現代化進程迅猛加速的時候,他的作品卻表達了一種對于現代文明的拒絕和警惕。這讓當時渴望現代化的讀者感到難以理解。然而,新世紀才過去十來年,我們都已經深切感受到了無序的現代化進程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已嚴重困擾著人們的基本生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一個清醒的作家,從來都不是以媒體、以書本作為自己行動的指針,而是親自行走在大地上,感受大地的脈動,從第一手資料出發(fā),給出自己對于社會現實的基本判斷以及對社會發(fā)展的前瞻。不隨流俗,不為某個階段的文學風氣而動,是多么不易得的一種品格,張煒“反現代”的“落伍”思想,其實包蘊了長遠而深刻的見解?!胺船F代”的張煒,其實是一個現代主義者,只是他時刻警惕著現代文明弊病的一端。
四
深入地論述分析張煒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不是本文的目標,我們最想探討的是他沉潛二十二年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你在高原》,究竟給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何啟示。一個作家如何真實地和大地接觸,決定了一個作家現實生活厚度、思想深度與文學價值。張煒的作品表現了詩意大地,我們也看到張煒踐行著他行走在大地上寫作的理念,這些,形成了獨屬張煒的大地詩學。
張煒和中國的絕大多數作家不同的是,他最信賴來自五官所感受到的一切真實,他更相信流浪在大地上,和中國的社會底層深切地接觸后獲得的對于現實的真切把握。很多論者注意到《融入野地》這篇有著創(chuàng)作宣言內容的散文,它的確標舉著張煒的寫作姿態(tài),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張煒把行走在大地上,去感受,去發(fā)現,去記錄,當作實實在在的寫作行為,而不僅僅是一種民間姿態(tài)。他以一個流浪者的身份深入民間,耳聞目睹了社會現實生活現場的人和事,掌握了不同于公文或者媒體披露的數據和記錄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從民間大地行走游蕩中收集的素材,影響著他產生與別的作家不一樣的文學理想,思想觀念。行走在民間的大地上,是他擁有獨特文學景觀、具有獨立發(fā)現的最根本原因。
大地詩學的指向,就是行走在大地上,生活在最廣大的民眾中間,不被媒體的數據所誤導,看到真實的社會現實。張煒每年都要到大地上去行走,我想,這種獨特的寫作方式,的確從出發(fā)點就已經和學院派作家、都市作家區(qū)別開來。張煒喜歡居住在家鄉(xiāng)龍口,而不是長時間生活在大城市,這保持了作家同土地的聯系。這剛好和中國大多數的作家走的路向不一樣,很多地方作家,通過自己的寫作,一步步走向通往中國最繁華的都市。而張煒卻是不斷地從中心撤退,居于“外省”的位置,維持著一種最為質樸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與眾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文學追求。
張煒努力實踐大地詩學,也可以從他的筆下秋天的意象來說明。張煒這一代作家的人生經歷,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記憶,總是和“饑餓”聯系在一起?!梆囸I”又緊密地聯系著“糧食”,而秋天正是糧食收獲的季節(jié),一般來說,到了秋天,“饑餓”問題較容易得到解決,因而秋天對于人們來說,是一個心懷感念的季節(jié)。而“秋天”,也就凝聚了張煒的諸多思考,于是有了《護秋之夜》、《秋天的憤怒》、《秋天的思考》等作品。在《九月寓言》等作品當中,我們看到因為“饑餓”而時時有糧食的故事發(fā)生在秋天的內容?!扒锾臁币庀蟮膶懽?,關系著一個作家對于大地、農民的牽掛。
文學在哪里?讀張煒的小說,就能夠讓我們想起這個久已遺忘的根本問題。文學閱讀,文學研究,最為本質的問題是同“文學”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其它。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在寒冷的冬天,手捧一本中外文學名著,閱讀時我們會感覺到整個屋子都很溫暖,我們的心身內外都充滿著愛和溫情。偉大的文學作品最能夠慰藉我們的心靈,啟迪我們以追求真善美的觀念來看待這個世界。只要人類存在,對于整個人類來說,文學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只有文學,才能夠讓人更像人一樣的生活,它形象地告知了我們人性的內涵,讓我們遠離假惡丑,擁抱真善美和愛。
張煒把托爾斯泰排在外國作家第一名的位置,最為敬仰。而托爾斯泰也是以土地為依托來思考世界的。托爾斯泰《復活》中那種道德自律和強烈的原罪感和懺悔意識在張煒小說《古船》的小說人物身上出現。張煒毫不猶豫地站在窮困者、弱小者的一邊來寫作,追求善。張煒的小說對歷次歷史事件罹難的人物,都有巨大的同情和悲憫。《你在高原》之中,那種對于社會丑惡的無情批判,對于弱小者的同情和悲憫,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來自于托爾斯泰。中國當前的杰出作家和世界偉大作家的一種遠隔時空的對話,充分地展現了張煒小說作品具有人類文學高度的藝術品格。
五
有人說,《家族》這個小說是從尋找主人公自身的血緣開始的,其實張煒不也同時在尋找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血緣嗎?從這個角度,張煒的拒絕歷史遺忘的那種執(zhí)拗而堅韌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從某個角度看來,《你在高原》寫出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心史。主人公寧伽的童年生活、上大學、戀愛、分配到03所工作、他的結婚、轉而到雜志社工作,后來遠離城市投身于葡萄園,最后重新陷入到流浪狀態(tài),繼續(xù)無邊的游蕩。寧伽的流浪漢的精神,讓他這個人物和世俗人物拉開了距離,他是一個為著理想而奔波不息、上下求索的人物形象,隱約有著屈原的身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而未悔!自屈原始的中國文人憂國憂民的傳統(tǒng),也是深蘊其中。這部小說,其實也是寧伽的精神自傳,寫出了一個不安分的靈魂。
當然,寧伽的性格具有復雜性,他孤芳自賞,苛刻來講,他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太任性了,以至于忘卻了丈夫父親的責任。不過,張煒對于這個人物的刻畫體現了魯迅的那種對別人不留情地剖析,同時也無情地剖析自己的精神。張煒說:“精神上的成長,讓誠實和樸素,讓那份好德行,永遠不要離我,讓勇敢和正義變得更加具體和清晰。”
《護秋之夜》之中,有一個印象模糊的詩人“老得”出現在臨近結尾部分,而在其他的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當中,詩人形象也是頻頻出現的。似乎小說中的詩人和張煒是拉開距離的,而實際上,小說中的詩人形象卻是和張煒是相聯系的一類人,甚至重疊。詩性的追求,的確是張煒心像的一個投影。
從某種角度來講,《你在高原》寫的就是張煒的精神世界,寧伽就是張煒的精神鏡像。張煒和寧伽之間,說不清是誰和誰相伴,從八十年代,穿越歷史長河,為著一個文學理想,二十二年一貫地堅持,成就了一部作品,也成就了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我們幸運地看到,在燦若星辰的當代文壇,還有著一個獨異的張煒。
張煒以千萬字計算的文學文學作品,通過恢宏的藝術建構,為我們撐起了詩性的藝術天空。這位尋找和追求文學理想的作家,一直孜孜不倦地游蕩在中國大地上,定格在黎明的地平線上。張煒真的是一位游蕩在大地上的行吟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