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凌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深圳 518101)
局部晚期乳腺癌多指臨床分期Ⅲ期及以上的癌[1]?;颊咄ǔTl(fā)腫瘤大于5cm,可侵潤皮膚及胸壁,或伴有腋淋巴結融合固定及同側鎖骨上、下淋巴結轉移[2]。本院采取新輔助化療TEC方案治療于術前進行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涉及資料為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年經本院組織學檢測確診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患者共29例,全部患者均為女性,年齡為36-69歲,平均為56.78±15.27歲。腫瘤的最大徑為1.6-8.1cm,平均直徑為5.23±2.65cm。TNM 分期為:Ⅲc期2例,Ⅲb期10例,Ⅲa期17例。腋窩淋巴結臨床分期為:N2 6例,N1 15例,N0 8例。病理類型為:黏液腺癌與浸潤性小葉癌各1例,浸潤性導管癌25例,髓樣癌2例。全部入選患者均為未經治療患者;均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心腦血管及造血功能疾病或障礙者;全部患者于化療前均行常規(guī)脊柱X線檢查、胸部X線檢查以及B超檢查,以排除遠端轉移。全部患者均完全清楚TEC方案,并簽署化療同意書后進行化療。
1.2 治療方法
1.2.1 TEC方案:給予多西紫杉醇75mg/m2靜脈滴注1次/d,表柔比星60mg/m2靜脈滴注1次/d,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靜脈滴注1次/d,治療3周為一療程。于化療前1d與化療第1、2兩天給予預防性地塞米松8mg,2次/d,注意預防過敏反應與液體潴留;于化療前30min常規(guī)給予應用奧美拉唑與托烷司瓊預防胃腸系統(tǒng)反應;治療過程當中每3-5d給予血常規(guī)監(jiān)測,如發(fā)現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則立即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支持治療。采取腫瘤最大直徑測量法測定腫瘤病灶的大小以及轉移腋窩淋巴結評價臨床療效,根據臨床療效評定結果及化療的不良反應確定是否再進行下一療程化療。
1.2.2 療效與毒副作用判定標準:全部患者均于化療開始時與療程結束后的1周時腫測量腫瘤病灶以及轉移腋窩淋巴結。于每個療程開始前1d進行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胸部X線與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化療后每周進行體格檢查與血常規(guī)檢查2次,以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態(tài)以及乳腺癌分期?;煰熜б罁HO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以及疾病進展PD;化療前未涉及腋淋巴結腫大但化療后出現的定義為PD。毒副作用依據WHO制定的統(tǒng)一標準評估。
1.2.3 手術條件評定標準:兩個療程后如治療有效病灶縮小至可手術者給予手術治療;如仍無法手術或者腫塊未明顯縮小則再行1-2療程化療,再行評估;若化療無效則視患者意愿及全身狀況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1.3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比治療前、后患者臨床分期情況,采取卡方檢驗;化療效果、手術情況及毒副作用采取百分比統(tǒng)計;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表1 臨床分期變化對比 n(%)
表2 臨床觀察項目統(tǒng)計比率
術前全部患者均為Ⅲ期患者,術后3例患者臨床分期降為0-Ⅰ,15例患者降為Ⅱ,臨床分期降低病例共18例,總降期率為62.07%;與術前分期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性,P<0.01。具體數據見下表1。
化療總臨床緩解率為79.31%,具體臨床觀察情況,見表2.
乳腺癌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嚴重危害婦女身體健康的惡性腫瘤[3]。全球每年大約有120萬左右的婦女罹患乳腺癌,約有50萬左右的婦女患者死于乳腺癌。目前我國乳腺癌的臨床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F代生物學認為乳腺癌屬于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局限性的疾病,其發(fā)病早期即可出現血行播散,局部晚期的乳腺癌則具有較大的遠端轉移可能。
新輔助化療也稱為術前化療,可使原發(fā)病灶縮小,消除全身的微小轉移灶,還能夠提供理想的機體藥物模型[4]。新輔助化療于治療早期便實施全身性的化療,可有效減少亞臨床的微小轉移灶、降低臨床分期、縮小原發(fā)病灶為手術切除提供保障,并可有效減少術中的轉移可能,可將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年限延長5年左右。新輔助化療TEC方案的總有效率可達80%左右。本組資料中TEC方案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9.31%,本組資料中有1例完全緩解。
以蒽環(huán)類藥物作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屬于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標準方案。蒽環(huán)類藥物與紫杉醇聯合應用具有較高的臨床反應率。目前TEC方案已經被證實對于LABC具有顯著療效,并且毒副作用較小。本組資料中主要的毒副作用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在采取G-CSF后均糾正至正常范圍,輕中度脫發(fā)、惡心嘔吐、肌肉關節(jié)疼痛等其他毒副作用均在可耐受程度內,未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與心血管系統(tǒng)毒副作用。
[1]巢琳,鄭南翔,孫永宏.21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的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2):216-217.
[2]于曉紅,馬奎元,楊文斌.TE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療效觀察[J].健康天地:學術版,2010,4(11):24-25.
[3]辛敏平.局部晚期乳腺癌不同方案新輔助化療的療效評價[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0,19(10):101-101.
[4]李成貽,江川,林茂華,等.新輔助化療對局部晚期乳腺癌ER、PR、c-erbB-2 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34):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