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 李光明, 胡 欣, 付 曦, 潘榮強, 郭翠華, 文世明
(川北醫(yī)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食管癌是發(fā)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鱗狀細胞癌是其主要組織學類型。由于食管癌癥狀不典型,臨床確診病例多數(shù)都已是中晚期,從而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需要接受放射治療[1]。目前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已表明,食管癌的發(fā)生與癌基因,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活化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或丟失密切相關,70% -80%食管癌患者出現(xiàn)EGFR的過表達,同時其mRNA也顯著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組織,認為EGFR基因轉錄增強與食管癌發(fā)展有關[2,3]。本文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60例食管鱗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檢測他們外周血EGFR基因多態(tài)位點rs763317的基因型,并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EGFR的rs763317位點SNP在食管癌放射治療中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療的食管癌患者160例,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齡30歲-85歲,平均年齡49.5歲,中老年患者多見?;颊呓?jīng)內(nèi)鏡、胸部CT和組織病理學確診,組織學證實均為鱗癌;病變長度2-7cm,無鎖骨上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治療前肝、腎功能及血常規(guī)正常,X線病理分型:潰瘍型62例、髓質(zhì)型53例、腔內(nèi)型4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具可比性(P>0.05)。
1.2 治療與療效評價:患者仰臥位,熱塑體膜固定,CT掃描模擬定位,將數(shù)據(jù)輸入CMS治療計劃系統(tǒng),根據(jù)IRCU50、62號文件規(guī)定勾畫靶區(qū):食管造影和胃鏡顯示病變長度及CT檢查所示的腫瘤范圍和位置為GTV,CTV包括可顯示的GTV和需要被殺滅的亞臨床病灶的體積,前后左右方向各外放0.5-0.8cm,PTV為CTV外擴0.5cm,同時勾畫脊髓、心臟及雙肺。通過劑量體積直方圖與平面二維等劑量曲線選擇最佳治療計劃方案,脊髓心臟受量均在耐受范圍內(nèi),肺V20<30%。確認后進行CT復位驗證。采用西門子直線加速器6MVX 線實施治療。DT60-66Gy,2Gy/30-33F,共6-7周。治療前取患者外周血,采用RECIST標準評價近期療效,治療有效(臨床獲益)者包括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wěn)定超過24周,治療無效為在治療24周內(nèi)出現(xiàn)病情進展。
1.3 rs763317基因型分析:采用MassARRAY SNP分型技術分別檢測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多態(tài)位點rs76 3317的基因型,再用PCR-RFLP法檢測這些基因型的SNP。分別取所有患者抗凝外周靜脈血2mL,苯酚-氯仿法提取模板DNA。采用PCR的方法擴增EGFR基因第1內(nèi)含子片段,PCR反應的引物分別為:F-5’-AGGGCTGAGAAAGAGAG ACA-3’和 R-5’- TGGGGAGA AAGTTAAAGCTA-3 ’,產(chǎn)物大小為 240bp,25μL PCR混合液中含0.1μg模板,DNA引物濃度0.4μmol/L。擴增條件為:95℃預變性3min后,于94℃30s、60℃ 30s和72℃ 30s進行40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5min。PCR產(chǎn)物采用限制性內(nèi)切酶TfiI進行酶切,酶切溫度60℃,酶切產(chǎn)物經(jīng)凝膠電泳分析,讀取基因型。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資料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rs763317基因型與放射治療近期療效關系的分析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rs763317基因分型結果:對16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DNA進行rs763317基因分型。其中GA基因型116例,占72.5%;GG基因型24例,AA基因型20例,GG/AA基因型占28.5%,見表1。
表1 rs763317基因分型及其與放射治療的相關性 (n)
2.2 rs763317各基因型與臨床近期療效的關系:在160例接受放射治療的食管癌患者中,將rs763317不同基因型與的近期療效進行分析(見表1),結果發(fā)現(xiàn)攜帶GA基因型的116例患者中,有效76例,臨床獲益率為65.5%;GG基因型的24例患者中有效3例,臨床獲益率僅為12.5%,AA基因型20例患者中有效1例,臨床獲益率僅為5%;攜帶GA/AA基因型患者臨床獲益率為9.1%。rs2293347基因型GA與放射治療的近期療效密切相關(P<0.001),而GG和AA等位基因攜帶者的療效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食管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我國是食管鱗狀細胞癌的高發(fā)國家,其死亡率居第四位。由于患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絕大多數(shù)病人就診時已屬中晚期,預后較差。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結合放化療的方案漸已成熟,但五年生存率低[4]。近年來,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的發(fā)展,利用分子靶向治療提高癌癥病人的治療效果已成為新的發(fā)展方向,并漸成為抗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研究已在各類腫瘤的治療中取了重大進展[5]。EGFR廣泛分布在人體上皮細胞膜表面,并在多種上皮性腫瘤中存在高表達,其介導的信號轉導效應包括腫瘤細胞的增殖、遷移、凋亡抑制和血管生成等諸多方面,因此,EGFR是目前最有應用前景的特異性治療靶點之一[6]。有研究結果表明EGFR基因的過表達與食管癌的惡性程度呈正相關。已經(jīng)證實EGFR的第一內(nèi)含子區(qū)rs763317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與肺癌有相關性[7]。本組研究通過對160例漢族人群的食管癌患者進行基因分型顯示rs763317位點的三個等位基因分別為AA、GA和GG(G>A)。同時我們對這些患者實施單一的放射治療,并參照RECIST標準進行近期療效評價,最后的相關性結果顯示AA基因攜帶者對放療敏感,而GA/GG攜帶者對放療不敏感。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是指在基因組上單個核苷酸的變異,形成的遺傳標記,其數(shù)量很多,多態(tài)性豐富,這種變異包括置換、顛換、缺失和插入等,最終造成不同個體對藥物和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所以研究食管癌患者的SNP有助于發(fā)掘新的治療靶點。EGFR作為和食管癌有密切關系的基因,與之相關的研究已相當深入,但多集中在外顯子部分,對其內(nèi)含子的研究較少。一般認為基因的內(nèi)含子不參與蛋白的表達,實驗結果顯示EGFR的第一內(nèi)含子區(qū)rs763317位點的不同基因型與食管癌的放療敏感性具有相關性。這為我們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個理論支撐,即為什么兩個臨床癥狀、分期都相同的食管鱗癌患者,同時接受相同強度的放射治療最終的效果卻不同,這可能其中一個攜帶了對放療敏感的基因;同時我們的結論也為臨床對食管癌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方向,我們可以利用基因分型篩選出對放療敏感的患者,對其開展放射治療,這一方面能提高放療的臨床有益率,另一方面又能減低放療對不敏感患者帶來的傷害。
[1]張琴,陳德玉,劉俊,等.食管癌同期放化療的療效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2008,18(1):79-81.
[2]張功員,尹磊,李晟磊,等.食管鱗狀細胞癌組織中核干細胞因子、表皮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mRNA的表達[J].解剖學報,2008,39(6):862-866.
[3]Yamada A,Saito N,Kameoka S,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exp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7,54(76):1049-1052.
[4]王承偉,胡曙東,程茵.64層螺旋CT灌注成像在食管癌放療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18(5):435-437.
[5]Pegram MD,Pietras R,Bajamonde A,et al.Targeted therapy:wave of the future[J].Clin Oncol,2005,23(8):1776-1781.
[6]Wong R,Malthaner R.Combined chemoradiotherapy(without surgery)compared with radiotherapy alone in localized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25(1):CD002092.
[7]Nicolas Girard,Emil Lou,et al.Christopher G.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nts in never-smokers with lung cancer facilitated by an Internet-based blood collection protocol:a preliminary report[J].Clin Cancer Res,2010,16(2):75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