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萍,于小洪
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可引起嚴重的靶器官損害。隨著我國社會和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人類壽命在延長,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不斷增加,其高血壓的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高齡老年人的高血壓治療日益受到我國醫(yī)務工作者的重視。目前,對于大于80歲的老年高血壓病病人的降壓治療目標和獲益程度存在爭議,本文就大于80歲的老年人與中青年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水平及晝夜節(jié)律的差異進行研究,并探討其臨床意義,以指導臨床治療。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內(nèi)科病房住院及門診就診的病人,大于80歲的病人61例作為老老年組,其中男31例,女30例,年齡80歲~98歲(83.4歲±3.9歲);中青年組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35歲~59歲(50.8歲±6.9歲)。高血壓診斷標準根據(jù)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持續(xù)或3次以上非同日血壓,收縮壓(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DBP)≥90mmHg者定義為高血壓;SBP≥140mmHg、DBP<90mmHg者定義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病人。
1.2 方法
1.2.1 診室血壓測量方法 病人坐位休息15min后,采用標準袖帶水銀柱式血壓計測量右上臂血壓,共測量3次,每次間隔2min以上,取3次的平均值。
1.2.2 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方法 采用德國MOBIL-O-GRAPH血壓監(jiān)測儀進行監(jiān)測,每30min自動測量1次血壓,白晝記錄時間為08:00~22:59,夜間記錄時間為23:00~07:59。有效血壓測量次數(shù)>80%為有效病例。記錄24h平均收縮壓(24 hSBP)、24h平均舒張壓(24hDBP)、24h平均脈壓(24hPP)、白晝平均收縮壓(dSBP)、白晝平均舒張壓(dDBP)、白晝平均脈壓(dP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夜間平均脈壓(nPP)。
1.2.3 血壓晝夜節(jié)律 SBP和DBP夜間下降率,即(白晝均值-夜間均值)÷白晝均值×100%。SBP夜間下降率≥10%為正常杓型動態(tài)血壓節(jié)律,否則為非杓型動態(tài)血壓節(jié)律。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病人診室測量血壓情況 兩組病人的診室收縮壓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中青年組的舒張壓明顯高于老老年組(P<0.01),老老年組中單純收縮壓升高者明顯高于中青年組(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高血壓病人一般資料及診室血壓水平比較
2.2 兩組病人的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結(jié)果 兩組病人24hSBP、dSBP水平相當(P>0.05),老老年組nSBP明顯高于中青年組(P<0.01);中青年組24hDBP、dDBP、nDBP均高于老老年組(P<0.05或P<0.01),而24hPP、dPP、nPP均明顯低于老老年組(P<0.01);中青年組SBP夜間下降率、DBP夜間下降率高于老老年組(P<0.01);非杓型血壓發(fā)生率老老年組明顯高于中青年組(P<0.01)。詳見表2。
表2 兩組高血壓病人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指標比較(x±s)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老老年組高血壓病人以收縮期血壓升高為主,24h、白晝、夜間舒張壓較中青年組明顯下降,脈壓增大。與劉振東等[2]分析了不同年齡段的高血壓病人動態(tài)血壓特點,顯示老年組與老老年組均以收縮壓升高為主,后者增高更為明顯相符合。老老年高血壓病人由于動脈硬化,血管順應性下降,使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下降,導致脈壓增大,寬脈壓增加了動脈的牽拉,血管壁所受壓力增大,管壁彈性成分容易疲勞和斷裂,易發(fā)展為動脈瘤并最終導致破裂,易使內(nèi)膜損傷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性事件[3]。有研究證實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和斑塊面積相關(guān)[4]。此外,血管硬化使左心室后負荷增加,致左心室肥厚,降低了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肌耗氧增加,并可導致左心衰;舒張期相對低的壓力限制了對冠狀動脈的灌注,當伴有左室肥厚時,舒張期灌注時間縮短更加重心肌缺血。因此,寬脈壓、收縮壓升高或同時伴有舒張壓降低均是有害的[5]。
正常人的血壓波動曲線如長柄勺,夜間02:00~03:00時處于低谷,上午06:00~08:00時和下午16:00~18:00時出現(xiàn)2個高峰,爾后緩慢下降,在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中夜間血壓下降百分率>10%稱為杓型血壓,而<10%提示血壓節(jié)律減弱或消失(非杓型),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受神經(jīng)、體液等多種因素的調(diào)節(jié),雙峰一谷的杓型血壓節(jié)律對保護靶器官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是有益的。本研究顯示,老老年高血壓病人的非杓型血壓發(fā)生率與中青年組相比明顯升高,夜間收縮壓亦明顯高于中青年組,這是由于老老年高血壓病人的各種重要臟器與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衰退,迷走神經(jīng)活性和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動脈順應性下降,對血壓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導致血壓波動性大,血壓晝夜節(jié)律減弱或消失,夜間血壓持續(xù)升高使心、腦、腎等靶器官長時間處于過重負荷狀態(tài),臟器損害的危險性顯著增加 ,另外老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晨峰現(xiàn)象比較多見,導致心血管危險事件發(fā)生。
老老年高血壓病人的降壓治療,應選用長效藥物,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平穩(wěn)降壓;遵循個體化原則,需考慮伴隨的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當單藥不達標時,采用聯(lián)合用藥治療;并針對老老年高血壓病人夜間血壓水平較高,下降不良及晨峰高血壓現(xiàn)象,調(diào)整用藥時間,恢復他們的血壓晝夜節(jié)律,保護靶器官,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zhì)量。
[1] 劉力生,龔蘭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0-31.
[2] 劉振東,路方紅,趙穎馨,等.80歲以上老年高血壓動態(tài)血壓特點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2):1560-1561.
[3] O’Rourke M,F(xiàn)rohlich ED.Pulse pressure.Is this a clinically useful risk factor[J].Hypertension,1999,34:372-374.
[4] Zureik M,Touboul PJ,Bonithon-Kopp C,et al.Cross-sectional and 4-yea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rachial pulse pressure and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The EVA Study[J].Stroke,1999,30:550-555.
[5] 朱理敏,王憲衍.脈壓與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9):57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