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軍 郭瑞霞 劉艷麗
宮頸電環(huán)錐切術和冷刀錐切術對妊娠影響的對照分析
郭紅軍①郭瑞霞①劉艷麗①
目的:探討宮頸電環(huán)錐切術(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和冷刀錐切術(cold knife conization,CKC)對宮頸病變術后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選擇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行LEEP或CKC手術并有生育要求的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取同期行陰道鏡檢查,未行任何宮頸治療,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為對照組,觀察三組間妊娠結局的差異。結果: CKC組早產率(14/36,38.88%)高于對照組(14/68,20.5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8),風險比為2.455(1.007~5.985),LEEP組(10/48,20.83%)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早產與錐切深度密切相關,錐切深度大于15 mm,早產風險比明顯升高;CKC組孕周平均數為(36.9±2.4)周低于對照組(37.8±2.6)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9),LEEP組(38.1±2.4)周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剖宮產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CKC組(15/36)低體重兒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0/6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LEEP組(9/48)相比無明顯增多。結論:CKC對妊娠結局有不良影響,LEEP相對安全。對有生育要求的CIN患者,LEEP可作為優(yōu)先考慮的治療方法。
宮頸錐切; 妊娠結局; 冷刀錐切; 電環(huán)錐切; 宮頸上皮內瘤變
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一種與宮頸癌相關的癌前病變。隨著宮頸病變篩查技術的發(fā)展,許多CIN患者能被及早發(fā)現。這些患者多為有生育要求的育齡期女性。對CIN的治療目前常采用冷刀錐切(cold knife conization, CKC)和宮頸電環(huán)錐切(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 EEP)兩種常用術式。CKC和LEEP對妊娠結局有何種影響已引起廣泛關注,但目前尚無一致性意見。筆者對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因CIN病變行宮頸錐切術后的84例妊娠患者,進行了隨訪,其中LEEP術后48例,CKC術后36例,同時與同期行陰道鏡檢查活檢,但未行手術的68例妊娠患者的妊娠結局進行對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因CIN行CKC或LEEP術,并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為研究對像,診斷以陰道鏡下活檢和錐切術后病檢的最高病理級別為最后診斷?;颊邿o不孕、復發(fā)性流產和早產證據,隨訪至術后2年。接受LEEP術后妊娠者共48例,年齡20~39歲,平均(29.8±5.1)歲,其中CINI 12例,CINⅡ 23例,CINⅢ 13例;接受CKC術的患者術后妊娠者36例,年齡22~38歲,平均(31.8±3.8)歲,其中CINⅡ 11例,CINⅢ 25例。選同期進行陰道鏡活檢而未見CIN病變的,于檢查后妊娠的68例作對照,年齡21~39歲,平均(31.0±4.0)歲。
1.2 方法 行CKC或LEEP手術在患者月經干凈3~7 d后進行,先行碘試驗,在碘不染色區(qū)域外緣5 mm外進行,切除深度6~22 mm,切除組織標記好宮頸12點,記錄錐體的高度后送病理檢查。術后陰道內填塞碘伏紗布,24 h后取出,術后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3~6個月后復查無異常者可妊娠,記錄妊娠時間、妊娠情況及結局。對照組觀察陰道鏡活檢術后的妊娠情況及結局。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用字檢驗。早產相關因素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和對照組一般情況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初產次和年齡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可導致早產的產科合并癥方面,如前置胎盤和子癇前期等方面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LEEP和CKC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一般情況的比較
2.2 分娩時孕周情況的比較 治療組中均未發(fā)生中孕流產,見圖1和表2。CKC組早產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8),風險比為2.455(1.007~5.985),CKC組平均孕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9)。LEEP組和對照組差異不明顯,CKC組<37周的構成比(14/36)明顯大于對照組(14/6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0~42周的構成比明顯小于對照組(2/36和11/68),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11)。
表2 LEEP組、CKC組與對照組分娩時孕周及風險比的比較
圖1 LEEP組、CKC組與對照組分娩時孕周的構成比分布圖
2.3 早產因素分析 進一步研究,早產的有關因素,是與切除的深度、面積有關,還是與病變程度有關。早產與宮頸切除的深度關系密切,見表3。同對照組早產率相比,對錐切深度與早產風險比(Odd Ratio,OR)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錐切深度在10 mm以下時幾乎不增加早產風險,深度達15 mm時風險比為1.259,大于15 mm后早產風險比明顯升高。見圖2。
表3 早產有關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圖2 錐切深度與早產風險比的關系示意圖
2.4 分娩方式 在CKC組36例中,有16例陰道分娩,產程在正常范圍;在20例剖宮產中,因社會因素者5例,胎兒窘迫2例,臀位1例,活躍期延長而剖宮產1例,因妊娠期合并癥者6例,5例因宮頸錐切術后未經陰道試產行剖宮產;在LEEP組48例中,有20例陰道分娩,無急產和滯產者,產程時間均正常;在28例剖宮產中,因社會因素剖宮產8例,因胎兒宮內窘迫2例,臀位2例,相對頭盆不稱1例,妊娠期合并癥者9例,有6例因宮頸LEEP術后未陰道試產而行剖宮產。在對照組68例中,有29例陰道順產,產程均正常;在39例剖宮產中,因社會因素、橫位、相對頭盆不稱、胎兒窘迫、羊水過少、臀位為指征者,分別12例、1例、2例、6例、3例、2例,還有1例因持續(xù)性枕后位轉為剖宮產,有妊娠期合并癥的患者12例。三組剖宮產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字=0.065, P=0.968)。
2.5 胎兒情況 36例CKC組中,新生兒出生體重1050~3800 g,平均2950 g,無巨大兒出生,低體重兒有15例,有2例新生兒1分鐘Apgar評分小于7分,其余1分鐘Apgar評分大于7分;48例LEEP組中,新生兒出生體重為1450~3850 g,也無巨大兒出生,平均3350 g,低體重兒有9例;所有新生兒1分鐘Apgar評分均大于7分;對照組68例中,新生兒出生體重650~4200 g,平均3450 g,有3例巨大兒和10例低體重兒出生,中期妊娠早產兒1例死亡,3例新生兒1分鐘Apgar評分小于7分,其余新生兒1分鐘Apgar評分均大于7分。CKC組中低體重兒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7.952,P=0.005)。
CIN為育齡期婦女常見病,治療生育年齡婦女CIN常采用錐切術,具體方法有LEEP術和CKC兩種錐切方法,這些方法對妊娠結局影響如何是患者和醫(y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LEEP是利用高頻電波通過電極刀使組織分開達到切割、止血等目的,是目前治療宮頸疾病的常用的有效方法,手術快捷。CKC則是應用手術刀切除宮頸病變組織,通常用于CINⅢ的處理。錐切是否影響妊娠,國內外學者觀點不一致,國內大多認為CKC和LEEP不影響妊娠,但這些研究基本上均是病例回顧性分析,無對照,病例數少[1];在國外多中心的研究中,病例對照及薈萃分析得出的結論大多數認為LEEP和CKC對妊娠有一定的負面影響[2]。筆者以同期行陰道鏡檢查活檢者,但未進行任何宮頸手術的妊娠者做對照,觀察CKC和LEEP手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結果顯示,CKC組中早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OR值2.455(1.007~5.985),而在LEEP組早產率并未見明顯升高;同時發(fā)現,CKC組妊娠時間也短于對照組,低體重兒相對多,但是剖宮產和新生兒窒息率無明顯增加。LEEP組與同對照組相比,顯示其術后對妊娠無明顯不良影響。國內其他LEEP術對妊娠影響的研究,也未發(fā)現LEEP對妊娠有不良影響,LEEP手術相對于CKC可能更安全,對于有生育要求的CIN患者,能選擇LEEP的,不建議用CKC。
本組進一步觀察了宮頸錐切術后早產的相關因素,在宮頸病變程度、錐切深度和錐切面積三種因素中,早產與宮頸錐切深度關系密切,與Noehr B等[2-3]的研究一致。筆者發(fā)現,錐切深度在10 mm以下時幾乎不增加早產風險,深度達15 mm時風險比為1.259,大于15 mm后早產風險比明顯升高。據Crane[4]統(tǒng)計,在錐切深度小于10 mm時,切除的宮頸組織不會對妊娠的結果造成顯著影響。Houlard等[5]認為,在宮頸LEEP切除深度>20 mm的時候,術后宮頸狹窄發(fā)病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Sadler等[6]的統(tǒng)計結果中,宮頸切除錐形深度17 mm以上(包括17 mm)的婦女胎兒膜早破的發(fā)病率是對照的3倍以上。在保證充分切除病變的同時控制錐切的深度不超過15 mm,可能有助于減少術后早產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筆者初步研究表明,CKC術后對妊娠可能有一些不良影響,LEEP術后妊娠是相對安全的,對妊娠的結局無明顯影響。掌握好宮頸錐切的深度,在充分切除病變的同時,盡可能使錐切深度控制在15 mm以下,有助于控制錐切術后早產發(fā)生的風險。
[1] 賀豪杰,潘凌亞,黃惠芳,等. 宮頸錐切術對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妊娠及其結局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8):515-517.
[2] Noehr B,Jensen A, Frederiksen K, et al. Depth of Cervical Cone removed by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and subsequent risk of spontaneous preterm delivery [J]. Obstet Gynecol,2009,114(1):1232-1238.
[3] Kyrgiou M, Koliopoulos G, Martin-Hirsch P, et al. Obstetric outcomes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intraepithelial or early invasive cervical les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2006, 367(1):489-498.
[4] Crane JM. Pregnancy outcome after loop electr 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a systematic review[J]. Obstet Gynecol, 2003, 102(1):1058- 1062.
[5] Houlard S, Perrotin F, Fourquet F, et al . 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stenosis after laser cone biopsy[J] .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2, 104(1): 144-147.
[6] Sadler L, Saftlas A, Wang W, et al . Treatment for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J] . JAMA,2004, 291(1): 2100-2106.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13
①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 鄭州 450052
郭瑞霞
2012-06-11) (本文編輯: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