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扈從東巡日錄》是高士奇隨康熙帝東巡時所作的記錄,書中記載了富有吉林特色的生活民俗:采集、漁獵生產(chǎn)民俗;騎射民俗;祭祀民俗。這些珍貴的記載為今天吉林文化的開發(fā)提供了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東巡 民俗 騎射 祭祀
康熙二十一年,為祭祖陵、制定反擊沙俄入侵的策略,康熙帝開始東巡,文學侍從高士奇用《扈從東巡日錄》(以下簡稱《日錄》)記錄了此次東巡的全部活動及見聞。作者以飽含熱情的筆觸記錄了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吉林民俗事象:邊陲色彩濃郁的生活民俗;豐富多彩的采集、漁獵生產(chǎn)民俗;富有民族風情的騎射民俗;追念祖先的祭祀民俗。這些成為清代吉林民俗的最早記載,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一、邊陲色彩濃郁的生活民俗
吉林省地處東北邊陲,當?shù)厝嗣竦纳娣绞绞艿阶匀坏乩憝h(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在衣食住行上形成了邊陲色彩濃郁的獨特的生活民俗。
1.飲食民俗 清代吉林人民飲食以農(nóng)產(chǎn)品為主,這與吉林自然條件及清朝政策有密切聯(lián)系。烏喇雞陵(又稱吉林烏拉,即今吉林市)季節(jié)分明,土地肥沃,“宜稷、宜谷、宜稗”的種植,“不用施糞溉,不用耕耨,就可足終歲之用”①。產(chǎn)出的糧食可用做主食,如稗子米圓白如珠;可做祭品,如黏米糕色黃如玉,味如脂,頗香潔,味厚而不油膩;或做米兒酒,“味少甘,多飲不醉”。此外吉林飲食還源于漁獵和采集品,如蘇子油即取自采集的紫蘇籽。但因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故山珍野味水鮮等物品多貢奉朝廷,百姓很少享用。清代吉林地區(qū)生產(chǎn)力不甚發(fā)達,與外界商貿(mào)交易較少,食器也落后,當時盛京多用陶瓷或金屬器皿,而吉林食器仍以木材為主。
2.衣飾民俗 衣飾有保護身體和修飾的功能,但吉林人長期生活在山間水畔,冬季又特別冷,因此其衣飾以護體保暖為主,多輕便靈活,便于生產(chǎn)漁獵。衣料多源于漁獵品,如大烏喇虞村(今吉林烏拉街)人“衣富者不過羔裘、 絲、細布,貧者惟粗布及貓犬獐鹿牛羊之皮,間有以大魚皮為衣者”。其中穿魚皮衣是赫哲族人的穿衣習慣,虞村人承此風俗,“取其肉為脯,裁其皮以衣,無冬夏襲焉”?!赌夸洝返摹陡戒洝分羞€提到叫“薩喇”的木板鞋和烏喇( )鞋,既適合吉林的寒冬季節(jié),又便于打獵,能“歷雪磧峻嶺,逐獸如馳”。
3.居住民俗 居住場所是民間文化觀念立體化的產(chǎn)品,體現(xiàn)著不同地域的人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吉林冬季寒冷而漫長,百姓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木材建房子,還發(fā)明了火炕。“其居聯(lián)木為柵,上覆以板,復加以草,墻壁亦以木為之,污泥其上。地極苦寒,屋高僅丈余,獨開東南扉,一室之內,炕周三面, 火其下,寢食起居其上。”為防火引煙,要在室外立煙囪(滿語“摩忽郎”),形成坐轎式建筑形式。為防風保暖,當?shù)鼐用襁€在門窗上貼麻布紙,因“烏喇無紙,八月即雪,先秋,搗敝衣中敗 ,入水成毳,瀝以蘆簾為紙,堅如革,紉以蔽戶 ”。窗戶紙糊在外成為東北“三大怪”之一。
二、豐富多彩的采集、漁獵生產(chǎn)民俗
清代吉林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導,但作為農(nóng)業(yè)的附屬生產(chǎn)方式,采集、漁獵也很重要。采集分有組織的官采與民間的自由采集?!度珍洝芳捌洹陡戒洝分杏涊d了吉林地區(qū)采集的野果類有松子、紅草果;草類有烏喇草、莨菪草等;菜類有蓼芽菜;菌類有交烏郎。其中采人參較有特色。人參俗稱“棒槌”,滿語叫“惡而河打”,主治失血、驚悸等病,能生津液,“世人往往珍為上藥”②。由于其特殊應用價值,清廷規(guī)定只能“給公家及王府之用”,《日錄》記載了人參生長情況、分類及采摘月份、挖采方法。現(xiàn)在吉林地區(qū)仍流傳著一些與采參有關的風俗、民間傳說及文學作品。
生活在江邊、山林的吉林人民,繼承先民遺業(yè),世代進行漁獵,形成獨特的漁獵生產(chǎn)民俗。漁捕主要以捕東珠、捕魚為主。東珠是吉林水產(chǎn)名品,王公多以之為冠頂飾品,故東珠也成為朝貢品。明代的吉林人就有以采珠為生的。清代烏喇采珠丁在“五六月間入水采老蚌,剖取最大者充貢”,細珠仍投入水中。吉林人又擅捕魚,松花江兩岸多漁莊??滴醯蹖Hゴ鬄趵荽灏耸镆酝獾睦滠O莊,釣吉林特產(chǎn) 鰉魚。
烏喇雞陵多深山密林,珍禽野獸多,狩獵方法也多種多樣。以獵貂為例,貂鼠“喜食松子,在深山松林中,一名松狗。有黃、黑二種,紫黑色者,蔚而不耀,尤為難得。其窟或土穴,或樹孔”。捕貂之法有兩種:一種是網(wǎng)捕法,“先設網(wǎng)穴口,后以煙熏之,貂畏煙出奔,即入網(wǎng)中”;一種是犬捕法,“捕貂之犬,嗅其蹤跡所在,守而不去,伺其出,嚙之”。捕虎也常用獵犬,“若虎負 ,則遣犬攖之。犬不畏虎,隨吠其后,或嚙其尾?;⒎蓍g,犬必圍繞跳嗥,人即知虎所在也”?!帮w 金銜馳狗監(jiān),離絳繡帽脫鷹師”則是鷹犬并用。以上狩獵活動屬于民間的生產(chǎn)活動,而滿族兵丁的行圍打獵則具有軍事意義。
三、富有民族風情的騎射民俗
清代吉林是多民族融合之地,但以滿族為主。滿族人善騎射,“騎射之外,他無所慕”,“立國俗一門,首列騎射”③。從其先世肅慎族到金朝女真人都有善騎射的傳統(tǒng)。努爾哈赤即憑借精銳的騎射技藝,以銳不可當之勢統(tǒng)一了東北諸部。為更好地傳承騎射國俗、防止八旗子弟“驕逸自安,不習弓馬”④,清朝在各地設立圍場,借圍獵以講武事。康熙帝遵照“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馳”的祖訓,借東巡之機“畋獵講武”,以使兵丁“習熟弓馬,諳練隊伍”、保持戰(zhàn)斗力?!度珍洝分性敿氂涊d了康熙帝行圍打獵的盛況、章法:先“以隨駕軍密布四圍,旗色分八部,各以章京主之。分左右翼,馳山谷間,逾高降深,名曰圍場”。圍獵時要“視藍旗所向,以為分合”。合圍之法為:“以鑲黃旗大纛居中為首,圣駕在大纛前,按轡徐行。兩翼門纛相遇,則立而不動,以俟后隊漸次逼近”。當獵物散走圍中時,“常開一面釋之”,但只能“皇上親射,或皇太子射之”。只有當野獸出圍時,才允許扈從諸人捕之。整個過程軍法森嚴,有如臨陣對敵??滴醮蟮垡脖M展其擅弓馬、精騎射的英武神勇,具有所向無敵的氣勢:“行圍樺皮山,皇上親射三虎”,“遇虎,則皇上親率侍衛(wèi)二十余人,據(jù)高射之,無不殪者?!眹C是揚國俗、講武事、固基業(yè)的嚴肅之事,故清朝對圍場進行嚴格管理,對不遵行圍之法及私闖圍場者以軍法治之。騎射不僅作為滿族的國俗被高揚、發(fā)展,更成為今天吉林滿族民俗的一大特色文化及旅游的重要項目。
四、追念祖先的祭祀民俗
滿族“最重祀先,既誠且勤”。祭祀祖陵也是康熙東巡目的之一。他懷著虔誠之心追念祖先,先后祭祀了福陵、昭陵、永陵。他深情緬懷先人的業(yè)績,感嘆祖宗創(chuàng)業(yè)之艱,感激祖先的在天之靈保佑他平定“三藩之亂”,激勵自己繼續(xù)努力開創(chuàng)更好的事業(yè)。其后的清帝多次出關祭祀祖陵。與祭祖習俗同等重要的便是祭祀長白山。滿族與長白山有著不可割舍的情緣,其先祖肅慎族就生活在長白山中,其后的挹婁、勿吉、 都依侍長白山得以繁衍,漸漸將長白山神化,生崇拜之情。金代就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建廟祭祀。清代長白山在滿族人心中更是至高無上,因為“發(fā)祥長白始,根本啟皇清”。滿族神話刻意給其始祖加上神圣光環(huán),說其始祖布庫里雍順是仙女佛庫倫吞了神鵲所含的朱果后所生,清王朝還把此神話載入正史以證明“君權神授”??滴醯垡蜷L白山是祖宗發(fā)祥之地,“曾遣侍衛(wèi)裹糧往探其勝,春發(fā)秋還。具言巖壑清竦,松柏蓊郁,固靈仙之窟宅,山岳之神秀也。今國家有大典禮,必遣使臣祭告,每于此望祀焉”。從此清人把祭祖與祭祀長白山聯(lián)系起來,“高山望祭展精誠”,對長白山的崇祭也從宮廷到民間,成為國俗。但因去長白山道遠難至,清廷便在吉林烏拉“設帳屋,立牌致祭”??滴踔良謺r,更是懷著無比激動尊崇之情望祀東南方的長白山:“將至烏喇雞陵,皇上乘鑾輿,率皇太子及諸王、大臣從官至江干,望長白山行三跪九叩禮畢,鼓吹入城?!边@種習俗一直延至清末,表明清人不忘民族根基所在、祈盼祖先神 保佑的心理,民心同此。祭祀長白山的民俗既保護了長白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使長白山成為旅游勝地。
總之,《扈從東巡日錄》及其《附錄》中對吉林民俗翔實生動的記載,使我們更深地了解了吉林獨有的地方風情。“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義,無論哪一類民俗事象,都會受到一定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所制約,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⑤。對《日錄》中吉林民俗的鉤稽梳理,將為今天吉林的旅游資源開發(fā)和文化建設提供寶貴的資料及發(fā)展方向。
① 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35.
② 韓耀旗,林乾.清代滿族風情[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36.
③ (清)阿桂等撰.滿洲源流考[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304.
④ (清)昭 .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
⑤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35.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華大學重大教研課題“將吉林文化引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及吉林省、市社科聯(lián)“《扈從東巡日錄》與吉林民俗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 者:袁棠華,吉林北華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