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雪夜林邊?!吩诿绹鴩鴥饶捴巳丝?。本論文試圖從押韻和節(jié)律角度解析這首詩歌,說明這首詩的韻律是與內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有透徹了解該詩的韻律才能更好地欣賞該詩的內容。
關鍵詞:韻律 內容 統(tǒng)一
《雪夜林邊?!罚⊿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最早出現(xiàn)在1923年出版的《新罕布什爾》 (New Hampshire),是美國20世紀偉大的詩人弗羅斯特最著名的詩篇,是1922年6月作者在弗蒙特的家里創(chuàng)作的。有一天晚上作者通宵達旦地寫他的長詩《新罕布什爾》,結束時已是凌晨。他走出家門去看日出,突然產(chǎn)生創(chuàng)作靈感,幾分鐘內就寫下《雪夜林邊停》這首詩。弗羅斯特本人非常欣賞這首詩,稱之為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并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提到《雪夜林邊停》是一首值得記憶的詩歌,他甚至樂于經(jīng)常在公眾面前朗讀這首詩。很長時間以來,大家一直把它當做一首風景畫詩,題目本身就介紹了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一個騎馬的人在樹林邊駐足欣賞大雪紛飛的景象,他的馬似乎想繼續(xù)趕路,其實主人也認為盡管風景很美,甚至很有誘惑力,但他還是決定繼續(xù)前行。
這首詩是一首敘事詩,作者講述了他的運動、停止、沉思以及最后下定決心繼續(xù)他的行程。全詩突出一個“靜”字,詩人用簡短的詩句將思索、回憶、感情以及對周圍景物的感觸融為一體,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意境清新、純樸、圣潔、幽靜的風景畫。這首詩看似簡單,實則有深刻的意義在里邊。在弗羅斯特所有的詩歌中,它堪稱是形式與內容、音與義和諧統(tǒng)一的典范。
一、押韻 我們首先看一下這首詩的韻腳,韻包括一個音節(jié)的音節(jié)核和音節(jié)尾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的重讀音節(jié)具有相同的音節(jié)核及相同的后隨音段序列,這種現(xiàn)象稱為押韻或同韻。(特拉斯克,2000)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 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這首詩共有四小節(jié),從每行最后一個單詞的韻來看,詩人采用了連鎖押韻法: 在每個小節(jié)的四行詩里,前三小節(jié)的一、二、四行押韻,把整個小節(jié)連接在一起。在第一小節(jié)中,第一行、第二行的“know”和 “though”同押/u/韻,建立了聲音上的和諧一致,到第四行“snow”結束了一個長達三行的句子,達到頂峰,使其成為讀者關注的對象。第三行在同一小節(jié)不押韻,但是它奠定了下一小節(jié)的韻律,第一小節(jié)的“here”不與鄰近的詩行押韻,卻與第二小節(jié)的第一行、第二行連在一起押韻。第三行的尾韻成為下一節(jié)的韻腳,使詩節(jié)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珠聯(lián)璧合。弗羅斯特說過:“這首詩是一系列的承諾拉著我們前行,其主題是現(xiàn)代生活中的承諾對一個感覺與自然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人產(chǎn)生的拉力?!边@首詩中的韻腳把各個小節(jié)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第四小節(jié)每行都與第三小節(jié)的第三行押同一個韻。所以全詩韻腳為a a b a; b b c b; c c d c; d d d d。這種極富樂感的韻律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效果,韻律工整。從內容上看,第一個詩節(jié)詩人在運動(moving)、停止(stopping),第二個詩節(jié)詩人在沉思(thinking),第三個詩節(jié)詩人在詰問(asking),詩人的動作和思想活動一直是連續(xù)的,所以前三小節(jié)的韻腳為a a b a; b b c b; c c d c,詩人在前三個詩節(jié)的反復、猶豫和徘徊到了第四詩節(jié)以整齊劃一、完整堅定而結束,所以第四小節(jié)采納d d d d這個韻腳。因為詩人在第四小節(jié)毅然決然地作出最后的決定——“我有約難停步,征途尚遠豈能安住,征途尚遠豈能安住。”(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本詩采納朱玉琴譯文)。這首詩的韻腳體現(xiàn)著人間世界極速行進的節(jié)奏。匆忙和緊迫取代了詩人內心的聲音。從形式上體現(xiàn)著生活中即使我們想停下來,總有許多的諾言拉著我們一直向前。形式上達到了平衡,暗示著矛盾沖突的消解。
二、節(jié)律 這首詩由結構相似的四小節(jié)組成,每一行都是四音步抑揚格,帶著四個重讀音節(jié),讀起來節(jié)奏感很強。為達到語音韻律和諧美,詩歌中的句法往往要適當調整。下列分析中“—”表示抑,即非重讀音節(jié);“/”表示揚,即重讀音節(jié)。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 / — / — / — /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 / — / — / — /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 / — / — / — /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 / — / / — — /
在第一詩節(jié)里,詩人的內心活動是最重要的因素。第一行詩人開篇問了一個問題,“Whose woods these are”(這是誰的樹林?)然后立刻做出回答。這行詩表明詩人把這片樹林看做是財產(chǎn),是人間世界、是社會的一部分,而不屬于自然界。這一行作者采納的是非正常詞序,正常順序應為“I think I know whose woods these are”,首先把“know”放在句末,是為了押韻;其次把“woods”提到句首,詩人是想強調和突出作者目前所處的地點。這一行運用的全部是單音節(jié)詞,四個重讀音節(jié)單詞為“woods,are,think,know”。這些單音節(jié)詞構成的抑揚格四音步詩行表現(xiàn)的是宣布式的語氣,是肯定的、確然的(楊彬,2008)。而“I think”(我認為)與“I know”(我知道)相矛盾,前者含有猜測和懷疑的意味,后者表示確定語氣。這兩者的并列使用表明作者站立的這個地點處于已知和未知之間。緊接著作者做出回答,他家住鄉(xiāng)下(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though”放在句末,首先是為押韻考慮,但還有更重要的作用,樹林雖然在這兒,但主人卻不住在樹林里,含有詩人惋惜的口吻,樹林主人在物質上擁有這片樹林,然而置美好風景于不顧,遠離自然而居住在村莊里。在這里,樹林與村莊形成了一對矛盾,如果woods(叢林)象征著自然界,house(家)和village(村子)代表現(xiàn)實世界,而家的主人則象征著社會中的人。他對于樹林的擁有僅僅停留在經(jīng)濟和商業(yè)的層面上。因此“樹林的主人看不見我在此停歇——凝視這片白雪覆蓋的樹”(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這句詩點明了詩人由運動到停止的原因: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樹林不屬于詩人“我”,但是“我”卻獨享這片大自然中白雪皚皚的美景?!癏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含有詩人暗自慶幸的口氣,詩人不花一分錢就已從精神上完全擁有這片樹林了,而且詩人很確信住在村子里的樹林主人不會干擾詩人欣賞美景的雅興。“here”是近指代詞,放在行末應該重讀,首先表明詩人本人與樹林地理距離很近;其次“here”表示一種親密的感覺,說明詩人的心已經(jīng)與這片樹林分不開了,詩人根本不關心其他人的想法。這行詩中,樹林主人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和詩人獨攬勝景的竊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刻說話人雖然只是一個行路人,卻能夠發(fā)現(xiàn)和欣賞樹林的美,認為自己是這片樹林的真正主人了。這里的說話人是感性的、浪漫的,他決定停下來在大自然中陶醉?!癴ill up”一詞的使用表明詩人把樹林看做是一個容器,大雪能夠將其填滿,這又增添了場景的單調、凄涼——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 / — / — / — /
To stop/ without/ a farm/ house near/
— / — / — / — /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 / — / — / —/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 / — / — / — /
第二節(jié)前兩行接續(xù)了第一節(jié)第三行的/i/韻;另外“here”與“queer”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本人對樹林的親近感與小馬對樹林的陌生感。看到如詩如畫的美景,詩人不知不覺進入了忘我的境地,完全融入到美景中。而與詩人非常親近的小馬(“l(fā)ittle”一詞傳達了詩人與小馬的密切關系,表明詩人似乎在乎小馬的情感)卻不理解詩人,認為詩人的停馬駐足是不尋常的、奇怪的(queer)。擬人化了的小馬成為人間世界、社會的代表,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的、理性的觀點,在這里它承擔著提醒和勸誡的作用,提醒主人不應該浪費時間在此想入非非?!靶●R一定不理解主人為何在附近無農(nóng)家處停歇,樹林無語,湖水凍結—— 一年之中最漆黑的一夜?!保∕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 house near /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小馬實際上代表的是主人的心理活動,主人明明知道在這樣漆黑寒冷的夜晚在附近沒有農(nóng)舍的樹林和冰湖之間停留是瘋狂的、危險的。第一詩行中的“一定”(must)表示較為肯定的揣測。主人也了解當時當?shù)靥幘巢焕瑧撾x開。小路位于掛滿了雪的樹林(woods)和冰凍的湖泊(lake)之間,白雪和冰冷(frozen)都給這首詩增添了寒意,該詩行更增添了場景的凄涼和孤寂。這句話也暗示了詩人自己身處樹林冰湖之間而附近又沒有村舍時,說話人心中也不免升起了一絲對黑暗幽深的樹林的恐懼。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 / — / — / — /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 / — / — / — /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 / — / — / — /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 / — / — / — /
在第三詩節(jié)中自然與人類社會、理性與感性的沖突達到了高潮。小馬由內心的思考到付諸行動——“把馬鈴兒搖響,似乎在問是否迷失了方向?!保℉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因為主人在荒郊野外的夜晚駐足停留,實在是一反常態(tài)。小馬搖動韁鈴是詰問主人為何步出理性正軌。對于詩人來說,馬鈴聲是責任、義務的聲音,是下文的“promises”(諾言),提醒主人要多考慮他在現(xiàn)實世界中應該擔負的責任。我們從詩中了解到與人間世界的喧囂相比,大自然的聲音是多么弱小?!岸现宦牭幂p風徐徐——瑞雪紛紛揚揚?!保═he only other sound?蒺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如果我們置身于當時的場景之中,我們就能感受距離我們更近、聲音更大、更持久的馬鈴聲之后這些大自然的聲音有多么微弱。而輕柔的風與紛飛的雪對他做出無聲的感情回應,因為陷身于現(xiàn)實與浪漫、理性與感性的之間的詩人一時無所適從。聲音上“shake”“mistake”中沉重冷靜刻板的喉音/k/ 與“sound”“sweep”中縹緲輕柔的咝音/s/相對比。“shake”與“mistake”押韻,而且是動態(tài)詞,代表主人理性的一面在做出動態(tài)的、積極的反應;“sound”與 “sweep”詞首的咝音傳達的是感性上靜態(tài)的、惰怠的心態(tài)。詞匯上,處處受韁繩束縛(harness)的現(xiàn)實生活與自由自在(easy)的自然相對比,生活的重壓逼迫主人渴望自由,想擺脫束縛,尋求極樂世界;句法上,如理性社會發(fā)出的強烈責備般的“if there is some mistake”(是否迷失了方向)與自然的無言相對比;意象上,小馬所代表的現(xiàn)實的、理性力量和說話人心中被自然喚起的感性力量相抗衡(楊彬,2008)。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 / — / — / — /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 / — / — / —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 / — / — / —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 / — / — / — /
詩中的矛盾沖突至此已疊加到高潮,詩人突然筆鋒一轉,給讀者一個交代。詞匯上看,“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樹林可愛,黑暗而幽深),對說話人而言既有誘惑力又很危險,而“黑暗與幽深”(dark and deep)的重復出現(xiàn)暗示了說話人此時側重的是危險的層面,此地不宜久留。接下來的“But” (但是)告訴讀者詩人做出果斷的決定。最后兩行重復的詩行表面上強調了說話人繼續(xù)趕路去履行諾言,完成使命的責任感。至此我們意識到這首詩的主題不是樹林,而是詩人最終毅然決然地離開樹林,去人間世界完成未竟的事業(yè)。從開頭到這兒,我們一直感受到場景和詩人內心的孤寂,試圖遠離塵囂,靜享自然的美麗。但是“我”有諾言需要履行:“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但我有約難停步,征途尚遠豈能安住,征途尚遠豈能安住?!保┳匀痪蛯蛄苏f話人離開樹林的這一結果。再則,“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中,“sleep”是一個隱喻,表明最后的休息,或者長眠。而“miles”是復數(shù)形式,表明詩人認為“睡前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人生中有著諸多的責任和使命,那么這一句強調了人生旅途中現(xiàn)實責任的重要性,要求說話人不再沉溺于感情的享受中,而應該理智地繼續(xù)前行,去完成現(xiàn)實生活賦予他的使命。
由此看出,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肥且謸P格的四音步詩行,四行組成一小節(jié),每行押尾韻。Reginald Cook在The Dimensions of Robert Frost(《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多角度》)里敘述弗羅斯特關于該詩的來源和發(fā)展,他說:“第一行我能以我喜歡的任何方式寫作。但是一旦我寫出一行,我就得對這一行承擔義務。第一行就是一個義務……你走的每一步都有一個額外的義務?!北举|上,該詩韻律結構的展開與內容有密切的聯(lián)系——對“promises”(諾言)所承擔的義務:趕快離開,保持清醒。該詩有很好的韻律,韻律與內容和諧統(tǒng)一,給讀者帶來了音樂般的享受。
參考文獻:
[1] Baohua Qiu.He is“Of Two Minds about it”—A Brief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 Barbara Mather Cobb. Playing with Poetry’s Rhythm: Taking the Intimidation out of Scansion,Poetry,2006,(01).
[3] Frost,Rober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M].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Ed. Edward Connery Lathem. New York: Holt,1969.
[4] 楊彬.沖突與平衡——《雪夜停林邊》詩歌張力的分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5] R.L.特拉斯克.語音學和音系學詞典[M].語音學和音系學詞典編譯組譯.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財經(jīng)大學科研發(fā)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Y1008)
作 者:李鳳杰,文學博士,天津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外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韻律音系學。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