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香》是金仁順小說各種冷處理手法的典型融合體。本文試圖以《春香》為例,從冷靜的敘述者、有限的內心觀察、簡潔的對話和冷峻的反諷四個方面來分析金仁順小說冷處理的藝術手法,從而探討這一藝術處理對其小說主題表達的作用。
關鍵詞:冷處理 女性成長與命運 精神自由
金仁順是當今活躍于文壇的朝鮮族女作家,以其冷靜克制的敘述、獨具特色的朝鮮民族題材以及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實績逐漸走出“七十年代人”這一稱謂的遮蔽?!洞合恪肥墙鹑薯樦两裎ㄒ灰徊块L篇小說,在朝鮮傳說《春香傳》的基礎上想象、演繹而成,浸透著憂傷的美感,講述了香夫人和春香兩個女性的傳奇故事,探討了女性的成長與命運問題。張檸曾用“冰冷的熱情”來評價金仁順的小說,概述了金仁順小說的冷處理及其背后對現(xiàn)實的關注熱情。冷處理主要是指作者和小說人物情感的冷靜克制以及小說敘述上的冷靜節(jié)制,總體來說,金仁順小說的冷處理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冷靜的敘述者、有限的內心觀察、簡潔的對話和冷峻的反諷。
一、冷靜的敘述者 《春香》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觀察和講述整個故事,“我”作為小說的主人公,既是戲劇化的敘述者,又是一個全知的冷靜的旁觀者。
故事一開始,“我”便以“香夫人家里的春香小姐”的身份出場,既點明了香夫人的傳奇性,又使敘述者本身和故事之間拉開了一定距離。整個故事中春香的情感都非常節(jié)制,如作者讓春香也稱呼自己的母親為“香夫人”,只在最后一章中,春香接替了母親的位置后才開始稱呼香夫人為“母親”。在講述香榭里各個人物的故事和命運時,作者也很少讓春香運用熱烈的詞句和奔放的感情。如香夫人被害時,作者只用了一句“我的心里亂成了一團麻,我竭力想找出根線頭兒,把思路理理清楚”,來形容“我”的緊張心情,之后便是冷靜地指揮眾人施救。直至最后香夫人為救“我”與卞學道同飲五色時,感情達到一個高潮,但作者也沒有用大段心理描寫來展現(xiàn)“我”的心慌意亂和絕望,而是很簡潔地用“我的后腦像被人掄了一棒子”,“我全身的血都冷了”,“我去藥房翻書,我的手指顫抖,惶急中,扯掉了好幾頁紙……”等幾句話來表現(xiàn)“我”慌亂復雜的感情。
除了春香,作者也時常讓其他人物充當暫時的敘述者,如借銀吉之口講述香夫人和翰林按察副使大人的愛情,或者離開春香的眼睛轉而以全知的視角來敘說人物際遇,如香夫人和卞學道斗智斗勇的一系列談話,這樣不僅打破了春香單一視角以及造成的不可信敘事的限制,而且造成了一種類似客觀化的效果,讓讀者以為作者和春香都退場了,自己得到的是一個客觀的生活原貌,從而更自覺地融入故事,得出自己的感悟和評判。
二、有限的內心觀察 《春香》如金仁順其他的作品一樣,對人物內心的觀察非常有限,似乎是有意制造零度敘事的“冷”效果。
首先,作者進行內心觀察的對象非常有限,主要的觀照對象是敘述的主要承擔者春香,間或有香夫人、銀吉等人的內心觀察,但都是間接隱形、浮光掠影式的。如小時候春香曾闖進香夫人的房間看到母親接客的場景,當時作者沒有描寫香夫人的感受,而是在后來春香治好風周先生的花敏癥時提了精妙的一筆:
“我經常能從你的身體里聞到別人的氣味兒?!?/p>
香夫人的笑容逃走了,但她的表情里面,還留存著幾絲笑容的蹤跡,她的臉色變得像晚霞一樣好看。
作者沒有用大段的心理描寫或更多的動作和表情描述來展現(xiàn)這個尷尬酸楚的場景和氣氛,而僅用一句話或者說一個表情便把香夫人作為母親的尊嚴的轟然倒塌和無奈痛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又如李夢龍第一次拜訪香榭,誤將春香當成香夫人,待知曉錯誤時,作者沒有讓李夢龍接過敘述人的視角來表達自己的懊悔和慌亂,而是繼續(xù)借春香的眼睛來觀察李夢龍:“他的調皮勁兒和嬉皮笑臉一下子都無影無蹤了,看上去像是一個闖了禍的孩子?!庇米詈啙嵶钚蜗蟮恼Z言展現(xiàn)了李夢龍此時非常復雜的心理活動,有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處。
另一方面,作者即使是對主人公春香進行內心觀察時也是非??酥频?。第一部分已經提到作者在描寫春香與香夫人之間的感情時的克制。對于春香的愛情也同樣如此,作者只用了一句“我的心被他的話弄得一閃一閃的”來展現(xiàn)春香的情竇初開。金洙迷上香夫人后,作者也沒有用心理描寫來展現(xiàn)春香的痛苦,而是讓春香帶著米酒到金洙房間,一邊喝酒一邊流淚。三年后得知金洙沒死時,春香的萬千感慨都化為對時間的感受:“三年的時光,就仿佛是三天,又好像是三十年。”
三、簡潔的對話 金仁順小說冷處理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用對話來代替直接的內心觀察。金仁順深諳對話的藝術,跟她的中短篇小說一樣,《春香》中的對話也非常簡潔而意味豐富。如最后一章中春香與李夢龍再度重逢稱呼對方為“李大人”,稱呼一改,萬事變遷。在結尾處李夢龍的一連串“倘若”之前,作者沒有讓其中任何一個人來直接表達對這段感情的想法或痛苦,兩人的感慨、痛苦、掙扎都體現(xiàn)在這一段短短的對話中。
有評論者認為《春香》下篇寫得沒有上篇好,但我認為下篇的對話依然精彩,尤其是香夫人和卞學道之間的幾次交鋒都是通過智性的對話來表現(xiàn)的。卞學道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野心、心狠手辣的性格和老年落寞的悲涼,香夫人愛女情切、冷靜沉著、男子般的謀略與膽識都在這幾次對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xiàn)。沖突激烈、情緒緊張,而作者保持一貫的“冷”姿態(tài),從未自己跳出來做一番評論,或是讓他們其中一個人以內心觀照的方式來展現(xiàn)人物心理。
但作者不可能完全退場,也不可能真正的零度敘事。雖是劇中人物在對話,價值判斷卻是由作者來進行的。如作者借銀吉之口來表現(xiàn)香夫人傳奇背后的隱痛和無奈,以及對香夫人命運的同情:“你可不要過她這樣的日子。這種生活就像烏雞,毛兒倒是比雪還白,但黑到骨頭里面去了。”又借香夫人和李夢龍的對話探討了嫁人和自由兩種選擇,揭示了香榭存在的意義:“高宅大院同門深鎖,縱然富貴,又能有多少樂趣可言?香榭的名聲也許為外界所不齒,但這是一個能夠讓人盡情呼吸、自由生活的地方?!?/p>
四、冷峻的反諷 金仁順對小說進行冷處理的另一有效方式是冷峻的反諷。金仁順在展現(xiàn)互相沖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對立面時,引導讀者對兩方面進行思考,從而深化對小說主題的認識。《春香》中多處運用了反諷的手法,僅舉兩例。
一是春香與李夢龍再度重逢時,李夢龍含著淚光吟了一首《春香歌》中的情詩,而春香的反應是:“真有趣,我連聽都沒有聽過?!背诉@一層表面的反諷外,還有深一層的意蘊。一方面,李夢龍知道春香不愛詩,這首詩不太可能是春香寫的,但內心里期盼春香對自己的忠貞感情,因為男權社會認為這種忠貞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而能否回報這種忠貞則不重要,所以盡管國王和王后也聽過這首感天動地的情詩,但依然選了李夢龍為駙馬。另一方面,春香看了那么多異聞傳記,不可能真沒聽過這首詩,而是自己已經選擇了香夫人式的生活,況且李夢龍已經是駙馬的事實以及男權社會的秩序不可能改變,她又何必執(zhí)著呢?正如金仁順所說:“然而這種從容里面,裹挾著‘哀莫大于心死’的酸楚。”這一反諷背后我們看到的是李夢龍背后的男權思想,春香的酸楚、灑脫、自尊和自強。
《春香》中最大的主題反諷是香夫人對春香的期望和春香的自我選擇之間的反諷。其中牽涉到好幾對矛盾:香夫人讓春香在香榭中自由自在地成長,力圖為春香保存自由,卻又期望春香過上世俗意義上的幸福生活;而春香似乎一開始就不相信愛情,一再強調自己不想嫁人,但又為愛情奉獻全部童貞,而且作者讓她在與香夫人和銀吉的探討中逐漸發(fā)現(xiàn)母親對父親的愛和銀吉對外公的一往情深;春香如愿以償地過上了香夫人式的生活,但是她又幻想李夢龍從來沒有離開過。春香在世俗意義上的幸福和香榭的生活之間,在與一個男人相愛和被許多男人愛之間不斷搖擺,最后在現(xiàn)實面前選擇了后者。即使香夫人繼續(xù)主持香榭的生活,春香也明白李夢龍心里裝著太多東西,而且等級社會絕不會讓貴族公子娶藝妓的女兒。正因為春香看清了這樣的現(xiàn)實,她的選擇才更為自覺。
在短篇《伎》中,金仁順為他們設計的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尾卻是:“在花團錦簇中,香夫人笑容嫵媚,而我的心里異常凄涼。我知道,作為當朝貞潔烈女的模范,我永遠地失去了過香夫人那種幸福生活的機會?!睂⑦@兩種結局以及上面的分析綜合起來看,這一主題性反諷的意味增強了,悲劇性意蘊也更為凸顯出來。
人生少有完美,選擇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在金仁順筆下,不僅香夫人和春香打破了傳統(tǒng)女性的角色規(guī)范,選擇了精神自由,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有追求精神自由的意愿,然而做出這種選擇也意味著犧牲某些東西。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金仁順讓這些女性在不斷的選擇中逐漸成長并求解這個問題,也讓讀者為她們的命運深思。
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是古今相通、強烈而持久的,然而金仁順在表現(xiàn)這一主題時對其小說保持著一貫的冷處理態(tài)度,在不動聲色的敘述和有限的內心觀察中保持了故事本身敘述的完整和統(tǒng)一,并且通過人物自身的經歷、精妙的對話藝術和冷峻的反諷展示著自身的情感傾向和價值取向。在這種冷處理的背后,恰恰是作者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熱情。正是對現(xiàn)實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探求,她才會在小說中不斷探索女性的愛情、婚姻和對精神獨立與自由的追求。而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則為讀者搭建了一個較為客觀的觀察平臺,從而更全面、更客觀、更深入地去思索女性的命運。
參考文獻:
[1] 張檸,葛紅兵,宗仁發(fā).金仁順小說三人談[J].小說評論, 2000,(02).
[2] 張麗軍,劉青等.令人驚艷的“半開之美”——70后作家金仁順小說研討[J].綏化學院學報,2010,(12).
[3] 姜廣平.身居東北的南方敘事者——與金仁順對話[J].文學教育,2011,(04).
作 者:梅 蘭,暨南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