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修之死”這個小故事相對于用百萬言敘寫魏、蜀、吳三國爭奪天下的鴻篇巨制《三國演義》而言,猶如大海中濺起的一朵浪花,但羅貫中仍然以凝練的筆墨、奇特的構(gòu)思、精巧的剪裁,使這朵“浪花”激揚飛濺,奪人眼目,讓人看后拍手叫好,并從中受到感悟和啟示。
關(guān)鍵詞:《三國演義》 楊修死因 啟示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的回目為“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羅貫中在此回描寫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而展開激烈殺伐的緊要關(guān)頭,穿插了“楊修之死”這一故事情節(jié),既對曹劉浴血漢中的全過程給予精彩的描繪,同時又錯落有致、層次井然地將楊修之死的前因后果做了清楚的交代,并從中展現(xiàn)出楊修鮮明的個性特征,烘托和渲染了曹操的典型性格,的確是匠心不凡。
一、性格決定命運
楊修之死,從表面上看事出偶然,楊修因所謂的“雞肋事件”而招致殺身之禍。小說在此回一開頭就奇峰突起般地描述道: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zhàn)役中連遭挫折,不得已兵退斜谷,進退兩難,處于騎虎難下之勢。曹操為之焦躁不安,當他飲雞湯時,見雞肋而有感于懷,便隨口將晚上的行軍口令定為“雞肋”。行軍主簿楊修從“雞肋”口令中立即敏銳地體察出曹操此時此刻的復(fù)雜心理,便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班師。曹操親信大將夏侯惇先是大為吃驚,當聽了楊修的解釋“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后,認為言之有理,也跟著收拾行裝?!坝谑钦兄T將,無不準備歸計。”曹操問明緣故,勃然大怒,立即以惑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首示眾。
小說閱讀至此,也許讓人有點疑惑不解:楊修作為曹操身邊隨時聽從驅(qū)遣的幕僚,從無異心,為什么突然遭此殺身之禍?曹操是否在小題大做、殺雞儆猴?小說于是便采用插敘手法,補敘了楊修被殺的原因:“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蓖ㄟ^楊修“六件犯忌”之事的娓娓道來,讓讀者明白,其實“雞肋事件”只不過是曹操與楊修之間長期以來潛在的矛盾沖突爆發(fā)的導(dǎo)火線,楊修的聰明過人、恃才放曠、數(shù)次犯忌才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
二、言多必失,露才害己
楊修的六件“犯忌”之事,按其性質(zhì),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觸犯了曹操的虛榮心,包括“改建園門”和“分食盒酥”這兩件事。曹操是一個極端自負、師心自用的人,老是喜歡耍點小聰明,搞點文字游戲,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顯示自己比群臣高出一頭,以滿足其自我膨脹的心理。名士氣十足的楊修偏偏不知趣,竟天真地與曹操進行智力競賽。第一次,曹操嫌專門為他修建的花園大門太闊,卻不明說,只在園門上書一“活”字便揚長而去。楊修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讓人把園門改小一些。這本是一片好意,誰知卻讓想由自己來宣布謎底的曹操感到敗興,竟因此而“心甚忌之”。第二次,曹操在塞北送來的酥盒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楊修不僅聰明地猜出謎底“一人一口酥”,而且不等曹操下令,就和眾人分吃了。這簡直有點膽大妄為,所以曹操表面上“喜笑”以示寬宏大量,實際上卻“心惡之”。楊修在這兩件事上本來是想顯示一下自己的穎悟過人之處,但他卻沒有意識到,“露才揚己”者往往會遭到排斥和打擊,何況他面對的是狡詐萬端的曹操呢?
第二類是揭露了曹操的陰謀詭計,這是指“夢中殺人”這件事。曹操整天疑神疑鬼,生怕自己的腦袋會搬家,因而總是警衛(wèi)森嚴,甚至對自己的近侍也不放心,竟挖空心思地想出“夢中殺人”的詭計,晝寢時殘忍地將好心替他蓋被子的近侍一劍砍死,這充分表現(xiàn)出曹操奸詐的本性。曹操的這一手騙過了許多人,唯獨被楊修戳穿了,臨葬時,楊修指著近侍的尸首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其實,楊修對曹操并無惡意,更無反叛之心,他是同情那位近侍死于非命,只是太心直口快了。但他這樣說,無疑是在揭曹操的老底,將他卑劣的政治品質(zhì)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曹操怎能不切齒痛恨?“愈惡之”也就勢所必然。
第三類是介入了曹操家庭內(nèi)部的紛爭,包括“大簏裝絹”、“鄴門試才”、“教植答教”這三件事。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來說,對權(quán)力的控制、傳承乃是性命攸關(guān)的大事。在曹操的家庭內(nèi)部,圍繞著立嗣,曹丕與曹植兩兄弟展開了長期的明爭暗斗。楊修與曹植交好,便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這場爭斗。當曹丕以大簏裝吳質(zhì)入府密商繼位事宜的時候,楊修出于維護曹植的心理,連忙稟報曹操,不料為吳質(zhì)所算,真相被掩蓋,反而使曹操懷疑他在誣陷曹丕,“愈益惡之”。曹操密令鄴城門吏不讓曹丕、曹植出城,欲試二人臨機處置的才干。楊修為曹植出主意,打起“奉王命”的旗號,斬門吏而出,使曹植贏得了一分,這表現(xiàn)了楊修隨機應(yīng)變的才干;但事情為曹操所知,卻使曹操產(chǎn)生了被蒙蔽的心理,因而“大怒”。這時楊修的處境已經(jīng)十分危險了。接著又發(fā)生了一件事,楊修為曹植預(yù)作答教十余條,以便隨時應(yīng)付曹操的詢問,誰知這答教卻被曹丕買通曹植手下人偷去交給了曹操,曹操更加震怒。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操持權(quán)柄二十多年,怎能容忍別人操縱他的兒子來欺瞞他。毛宗崗在第七十二回回評中說:“使(楊)修非黨(曹)植以欺曹操,則操可以不怒,而修可以不死?!边@話的確指出了要害所在。更何況,楊修在答教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政治軍事才能,使曹操不能不擔心他會成為曹氏天下日后的隱患。到了這時,曹操欲殺楊修之心已是無法挽回。
這三類事件,由生活趣事漸進到政治事件,再進到軍國大事,由小到大,性質(zhì)越來越嚴重,清晰地顯示出曹操對楊修由“忌之”到憎惡的思想演變過程,最后當楊修在“雞肋”事件上再一次言行不羈,識破曹操心機,擅發(fā)號令,曹操便終于忍無可忍,將楊修殺死。
總之,“楊修之死”無論從情節(jié)的設(shè)置,還是人物性格的刻畫,都體現(xiàn)出一個向心力,這就是緊緊圍繞曹操和楊修之間矛盾沖突的軌跡,從各個具體事件的描述中,強化了楊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曠、輕率忘形的性格特征,同時也烘托和渲染了曹操奸詐的個性,使讀者通過羅貫中創(chuàng)作的這一短篇故事,進一步體會到曹操確實是一個性格復(fù)雜的奸雄,而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壞蛋。
三、角色的錯位與越位
“楊修之死”還帶給我們另外一個思考,這就是個人角色的定位問題。楊修是曹操手下的行軍主簿,相當于現(xiàn)代的軍事秘書。從組織關(guān)系上來講,曹操是他的直接上級領(lǐng)導(dǎo),他是曹操的下級,受曹操的調(diào)遣和支配。因此,楊修應(yīng)該處處尊重曹操,圍繞曹操的決策、指揮去辦事,開展各項活動,絕不能無視曹操這樣的權(quán)力欲很強的領(lǐng)導(dǎo),別出心裁地自搞一套,或隨便去猜度曹操的心思。從現(xiàn)代管理學的角度而言,每個稱職的秘書必須要有正確、清醒的角色意識,使自己的行為模式符合角色規(guī)范。盡管每個人的個性存在著差異,導(dǎo)致每個秘書的角色行為不會一模一樣,但超限度地無節(jié)制地表露自我個性,偏離了角色規(guī)范,勢必就會導(dǎo)致角色錯位。顯然,楊修沒有扮演好自己的秘書角色,他不分場合地亂耍自己的小聰明,不知天高地厚地與曹操進行智力競賽,還當眾揭露了曹操的險惡用心,這讓曹操如何不對他恨之入骨。自然,他待在曹操身邊的日子就不會太長,曹操隨時都有可能炒他的魷魚。尤為甚者,他居然參與到曹操家族內(nèi)部的子嗣之爭,并且明目張膽地站到曹植的陣營,替曹植出謀劃策,打亂了曹操立儲的通盤計劃,不僅沒有替曹操排憂解難,反而是在幫倒忙,焉能不被曹操嫉恨,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此外,秘書在輔助領(lǐng)導(dǎo)決策時,還必須熟悉領(lǐng)導(dǎo)的思維方式,準確地領(lǐng)會領(lǐng)導(dǎo)的意圖,了解領(lǐng)導(dǎo)的心思。每個領(lǐng)導(dǎo)都有他自己的思維習慣、思維特點和思維方法。當一個領(lǐng)導(dǎo)對某件事情有了某種想法、思維萌芽時,其秘書若能有所共思、不謀而合,并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學、識、才、能,去收集相關(guān)情況,提出參謀意見,這樣的秘書,才會讓領(lǐng)導(dǎo)滿意、稱心。而楊修正好相反,當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節(jié)節(jié)敗退、處于騎虎難下之勢時,他吃雞肋而有感于懷,便隨口發(fā)出晚上行軍的口令為“雞肋”,其實曹操這時的心理是矛盾的、猶豫的。按說以楊修的聰明穎悟,他是應(yīng)該能察覺到曹操的這種心理,并采取正確的做法,及時替曹操去打探情報,為曹操建言獻策;而他恰恰相反,自作主張,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打道回府。他這樣做是一種“越位”,把曹操都不放在眼里,自說自話,越俎代庖,自然只能落得被殺的下場。從這個角度來說,楊修其實是死在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發(fā)生偏差、錯位乃至越位的致命傷上。
“楊修之死”這個小故事相對于用百萬言敘寫魏、蜀、吳三國爭奪天下的鴻篇巨制《三國演義》而言,猶如大海中濺起的一朵浪花,但羅貫中仍然以凝練的筆墨、奇特的構(gòu)思、精巧的剪裁,使這朵“浪花”激揚飛濺,奪人眼目,讓人看后拍手叫好,并從中受到感悟和啟示。
作 者:朱全福,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及明清文學。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