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樺,張松竹,張 蘋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3)
順應論對歸化與異化的解釋力
——以魯迅異化觀為個案研究
胡 樺,張松竹,張 蘋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3)
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來看,翻譯是一個不斷選擇且動態(tài)順應的過程。歸化和異化作為翻譯的兩種策略一直是翻譯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之一。針對這一問題,從順應論的角度去審視歸化和異化,并以魯迅的異化觀為個案進行分析,指出順應論為正確看待歸化與異化之爭提供了新的視角,是偏向于歸化還是異化,其本質就在于是否順應了翻譯目的、讀者的認知語境、歷史背景等因素。
歸化;異化;順應;魯迅
歸化與異化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歷來是翻譯界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之一。歸化是指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異化是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要求譯者向讀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1]。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歸化與異化之爭真可謂是由來已久。在中國,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再到當代,歸化與異化前后共經(jīng)歷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交鋒。古代,歸化與異化之爭的雛形是佛經(jīng)翻譯中的“文質”之爭;歸化與異化的第二次交鋒發(fā)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實質是“直譯”和“意譯”之爭。當時,以魯迅為首的一批左翼學者主張直譯,而與其相對的以梁實秋為代表的一批尤以學者主張意譯[2]。到了當代,中國譯壇又掀起了第三次歸化與異化之爭,其開端始于劉英凱1987年發(fā)表的論文《歸化——翻譯的歧路》。其結果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眾多學者紛紛發(fā)表論文,各抒己見,展開熱烈的討論,如:孫致禮的《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以及與其相對立的蔡平的《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等。在西方,歸化與異化也是爭論的熱門話題之一,將這一對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決斗場的是美籍意大利裔學者Venuti。
翻譯,作為兩種語言符號間相互轉換的一種活動,遠不是在一個理想化且封閉的環(huán)境下完成的。譯者從對文本的選取,到對文本的理解再到譯文的成形,無時無刻不要考慮語言符號之外的種種因素。也就是說,翻譯是在各種各樣相互交織的、動態(tài)變化的語境之中完成的。歸化和異化作為兩種翻譯策略,也要受到各種非語言因素,如:社會、文化語境、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最近十幾年興起的語用學順應論為理解歸化、異化和其他非語言因素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解釋力。
順應論是國際語用學學會秘書長,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大學教授耶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語用綜觀論的核心內容。它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功能視角對綜觀語用現(xiàn)象及其運用的行為方式進行描述和闡釋,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在不同意識程度下為適應交際需要而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而語言的使用,說到底就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選擇過程,無論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是由語言內部(即結構)或者是語言外部的原因所驅動的”[3]。
由此可知,順應論強調語言選擇與交際環(huán)境、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的一致性。即任何交際的發(fā)生都是為了使交際順利進行,進而完成某一交際目的。為了達成交際目的,發(fā)話人會采取不同的策略(可以理解為不同的話語內容,說話方式等)。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發(fā)話人也會根據(jù)釋話人或可能的釋話人,以及其他相關因素來調整自己的策略。所以發(fā)話人對于“策略”的選擇是受到多方因素制約的,比如:雙方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當然,其交際的成功就在于對所有這些因素的順應。在這里可以把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簡單地看做是交際過程中說話人所采取的“策略”,那么首先翻譯策略的選用就是要順應一定的翻譯目的,其次就是要順應可能的讀者。當然,除此之外還要順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時間因素、社會背景、文化語境、政治原因等。那么,只要達成了對上述所列因素的“順應”,這種策略就是可行的,或者說是成功的。正如郭建中所說:“從作者的意圖、文本的類型、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要求這四個因素來考慮,‘歸化’和‘異化’均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4]所以,從順應論的角度來看,歸化和異化并沒有孰輕孰重,孰優(yōu)孰劣之分,只是它們順應的內容不同而已,因為持歸化觀也好,異化觀也罷,只是不同的譯者想要去順應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讀者群而已。這一過程如下圖所示:
以上圖為基礎,從順應論的角度,對魯迅的異化觀進行個案分析。
(一)對翻譯目的的順應
“直譯”,甚至是“硬譯”,可以說是魯迅一直未變的翻譯方法[5]253??墒撬摹坝沧g”卻遭到了梁實秋的大力批評,于是在中國翻譯史里出現(xiàn)了一場喧鬧異常的魯梁論戰(zhàn)。時值清末民初之際,中國屢遭外強侵略,屢戰(zhàn)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于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大批仁人志士紛紛掀起救亡圖存的運動,魯迅也是其中之一。早在《摩羅詩力說》里,魯迅就曾提出“別求新聲于異邦”。所以,“魯迅從事翻譯實踐的目的,他的一大部分翻譯言說,都是圍繞著啟蒙和輸入改造社會,改造國民性的‘彈藥’?!保?]159因此,魯迅堅持“直譯”甚是是“硬譯”的確是順應了他的翻譯目的。在他看來,這不僅能讓讀者盡可能地得見原作風貌,而且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向譯入語的語言、文學、文化、思想、理論諸領域輸入新詞語、新句法、新的表現(xiàn)方法,更重要的是新異的思維邏輯和思維方式。另外,魯迅還賦予了翻譯另一種功能,那就是幫助中國的語文改革。其實,從清末中國屢經(jīng)外強戰(zhàn)敗開始,不少人便認為中國語文是中國積弱的主因,于是就有改革語文的呼聲。魯迅認為,語言不夠精密,人們的思路也會變得不夠精密,“腦筋有些糊涂?!保?]245所以,在當時的情形下,改良以至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便變得很重要。其實,這也應該算作魯迅翻譯的一個目的。不僅是國內的聲音,當時日本的發(fā)展也給了魯迅很大的觸動。王友貴在其書第七章“魯迅翻譯模式”中曾這樣分析到:日本語的開放性,大概給了魯迅很多靈感。所以他在別的場合,也喜歡將現(xiàn)代日語的成功改造,歸功于近代日本對于歐美書籍的大量翻譯。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的翻譯觀,以及他的譯書構想,他的文字進化觀,漢字改革構想、漢語現(xiàn)代化設想,在很大程度上,跟他對日本近代文字發(fā)展史,近代翻譯史,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發(fā)展史的了解有關[6]162。而他這種認知結構對其翻譯目的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響的。魯迅希望在“裝進異樣句法”的階段,讀者能“吃一點苦,容忍多少的不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新句法已經(jīng)同化,便大可以“據(jù)為己有”了。他這樣說道:一面盡量地輸入,一面盡量地消化、吸收,可用的傳下去了,渣滓就聽他剩落在過去里?!@種情形也當然不是永遠的,其中的一部分,將從“不順”而成為“順”,有一部分則因為到底“不順”而被淘汰,被踢開[7]。通過這種方式,中國的語言才能豐富起來。這就是魯迅堅持“直譯”甚至是“硬譯”的原因。那么,反過來,從順應論的角度來看,他的“直譯”也正是順應了這樣的一個翻譯目的。
(二)對可能讀者的順應
魯迅的異化觀不僅順應了翻譯目的,而且還順應了可能讀者的認知語境。關于這一點,從魯迅給瞿秋白的回信中窺見一斑:我們的譯書,還不能這樣簡單,首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的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地分起來: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其中的丙,則在“讀者”的范圍之外,啟發(fā)他們是圖畫、演講、戲劇、電影的任務,在這里可以不論。但就是甲乙兩種,也不能用同樣的書籍,應該各有供給閱讀的相當?shù)臅?。供給乙的,還不能用翻譯,至少是改作,最好還是創(chuàng)作,而這創(chuàng)作又必須并不只在配合讀者的胃口,討好了,讀的多就夠。至于供給甲類的讀者的譯本,無論什么,我至今主張“寧信而不順”的[8]。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魯迅首先確定了其可能的讀者群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關于這一點,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魯迅在談到“裝進異樣的句法”時,認為“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也都包括在內[5]247。所以不是“很受了教育的”的確難以看懂這些異樣文字。所以,可以看出魯迅的“直譯”是在特定的讀者群之上建立起來的,順應了他所認為的可能的讀者的認知語境。
通過把魯迅的異化觀納入順應論的框架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在受了當時歷史環(huán)境影響下的翻譯目的的驅動下,在對當時中國背景下的可能讀者的認知語境的認識之下,魯迅的“直譯”確是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當然,這只是用順應論來分析歸化和異化的一個例子??梢杂猛瑯拥姆绞饺シ治銎渌麑W者的歸化或異化觀,重新審視歸化與異化之爭。其結論都是一樣的,偏向歸化還是異化,根本就是一個“順應”問題。所以,順應論為正確理解不同學者的翻譯觀提供了新的視角,為歸化與異化各自的存在及其應用價值的體現(xiàn)賦予了新的解釋力。
[1]袁曉寧,劉成.關于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哲學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2):26 -28.
[2]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24-26.
[3]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錢冠連,霍永壽,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66.
[4]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12 -18.
[5]王宏志.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45-253.
[6]王友貴.翻譯家魯迅[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59-162.
[7]魯迅.關于翻譯的通信[G]∥魯迅全集·二心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b.
[8]王東風.韋努蒂與魯迅異化翻譯觀比較[J].譯論研究,2008,(2):5 -10.
Research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Case Study of Lu Xun's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HU Hua,ZHANG Song-zhu,ZHANG Ping
(Sanquan College,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daptation Theory,translation is a dynamic progress of making choices and adapting context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ve long been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in translation circle.To solve this problem,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a case research of Lu Xun will be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The purpose is to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Adaptation Theory can provide us with a new way to treat the debate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the preference of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in essence is to adapt the translation purpose,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readers,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ther factors.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adaptation;Lu Xun
H0-06
A
1001-7836(2012)05-0141-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57
2011-10-15
胡樺(1982-),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助教,碩士,從事語言學、外語翻譯研究;張松竹(1986-),女,河南許昌人,助教,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張?zhí)O(1983-),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助教,碩士,從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