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朵英
(中國美術學院 藝術設計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浙江省運動員應激和倦怠之間的關系研究
楊朵英
(中國美術學院 藝術設計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研究基于倦怠認知-情緒應激理論,通過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和邏輯分析法揭示浙江省運動員應激和倦怠之間的關系。以浙江省183現(xiàn)役運動員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調查問卷實施問卷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①浙江省運動員的應激和倦怠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與倦怠的各個維度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②多元回歸分析表明,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是浙江省運動員倦怠的有效預測變量。
浙江省運動員;運動員應激;運動員倦怠
運動員倦怠的概念,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對其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依據(jù)Mas1ach&Jacksno的定義,工作倦怠是指“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yè)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將Maslach和Jackson’s對倦怠的定義應用到運動領域,這就把運動員的倦怠定義為一種生理的、心理的耗竭的、運動評價降低、降低成就感的綜合癥狀。Raedeke在Maslaeh和Jaekson的基礎上開始倦怠研究,他通過研究什么是運動經歷最重要的東西,并依此對倦怠定義做修改,認為倦怠是一種心理綜合病癥,表現(xiàn)在情感/身體的耗竭、成就感的下降和對運動本身的貶低。本研究認同我國學者陳作松對運動員倦怠的定義。陳作松在Raedeke基礎上定義運動員倦怠為運動員由于長期的應激和不滿,造成具有回避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的心理體驗,它由情感、身體耗竭、成就感降低和對運動貶低構成,是診斷運動員心理疲勞的重要指標之一[1]。
應激的概念并不統(tǒng)一,應激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有的學者從靜態(tài)入手,有些從動態(tài)入手,但分析不同學者對應激概念的分析可以得知應激既是引起個體適應反應的外部刺激,也是這樣的外部刺激在個體身體和心理上引起的反應。所以我們對應激的定義必須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產生應激的情景及其個體對該情景的評價;另一部分是由于應激源所產生的各種反應。應激是指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一個特定時間,個人對有關的事件產生判斷與反應的結果??梢酝ㄟ^個體自我報告得出的應激判斷評測值。不同的應激源(即應激事件)施加在相同的個體,應激也不一樣;相同的應激源施加的不同個體,應激不一樣[2]。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了我國學者譚先明對運動員的應激定義,即在以比賽成績?yōu)槿∠虻沫h(huán)境中,運動員對與比賽有關的事件產生判斷與反應的結果,包括人際關系、運動受傷、比賽失利、環(huán)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內外應激等6個方面。
運動員是高應激群體,在比賽、訓練、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就業(yè)和身心等各個方面都會遇到各種應激性事件[3]。由于運動員本身須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應激、挫折和困擾,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比賽,使運動員產生巨大的精神應激,整個人失去斗志,長期處于這種負性情感將導致運動員倦怠的產生。運動員倦怠是其運動生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它對運動員運動訓練、比賽和運動生涯都有著極為不良的影響[4]。
近年來在一些體育新聞報道中也經常出現(xiàn)運動員倦怠這一詞匯??墒?在我國這一領域的研究為數(shù)不多。本研究以浙江省在役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浙江省運動員的應激和倦怠現(xiàn)狀,用真實的數(shù)據(jù)分析運動員的應激主要來源和倦怠的主要表現(xiàn),以期引起有關部門乃至全社會對運動員應激和倦怠問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減輕運動員的應激,緩解運動員倦怠,促進運動員的身心健康,為國家競技體育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
1.1研究對象
浙江省現(xiàn)役專業(yè)運動員200名。
1.2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本問卷核心量表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應激問卷,采用了譚先明編制的《運動員應激量表》,該量表包括6個維度,45個條目,其中,6個維度包括:人際關系6個條目(13、9、30、3、41、22),運動受傷6個條目(1、19、31、8、35、23),比賽失利10個條目(25、39、42、16、29、28、7、44、34、37),環(huán)境因素6個條目(10、21、2、45、38、14),日常生活遭遇10個條目(4、20、6、15、24、11、32、18、40、26),內外應激7個條目(17、27、33、43、5、36、12)。量表為5級評分,1為“沒有”,5為“極重”,分數(shù)越高,說明運動員遭受越多的應激。另一部分是倦怠量表,采用我國學者陳作松等進行修訂后的運動員倦怠量表(ABQ),量表包含3個維度,13個條目組成,3個維度包括:情感/體力耗竭5個條目(4、5、6、7、8),成就感下降3個條目(1、2、3),運動貶低5個條目(9、10、11、12、13)。量表為5級評分,1為“從來沒有”,5為“總是”。分數(shù)越高,說明運動員倦怠水平越高。
信度和效度。信度指的是問卷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本研究將對問卷采用Cronbach系數(shù)檢驗信度,運動員應激問卷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947,各維度均在0.91以上。另外,運動員倦怠問卷的 Cronbach系數(shù)為0.859,各維度分別在0.77以上,所以我們可以認定本問卷具有較好信度。
效度是指量表的有效性,在社會學統(tǒng)計研究中廣泛應用。根據(jù)譚先明在《運動員心理應激量表的編制與初步分析》中的描述,經過因子分析和維度相關性分析得出該運動員應激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包含的6個因子共解釋了總方差的63.5%。同樣,根據(jù)陳作松在《運動員倦怠的測量與ABQ的初步修訂》中的描述,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對修訂后ABQ的構想效度擬合度的檢驗。結果表明,結構方程不僅得到了參數(shù)估計值,而且模型的擬合度良好,說明修改后的運動員倦怠量表具有較好結構效度。
表1 浙江省運動員應激和倦怠及各個維度的pearson相關分析
注:*P<0.05,**P<0.01
1.2.2 問卷的發(fā)放和回收。本研究在現(xiàn)役浙江省各專業(yè)運動隊中隨機抽樣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份185,回收率92.5%,其中有效問卷183,有效回收率98.9%。經統(tǒng)計平均年齡17.74歲,最小年齡13歲,最大年齡27歲;主力運動員47名,替補運動員136名。
1.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對回收的問卷數(shù)據(jù)及信息在電腦上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6.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統(tǒng)計和分析。
2.1浙江省運動員應激和倦怠之間的相關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運動員倦怠與其各維度與應激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即運動員應激的得分越高,倦怠的得分也越高.從各個維度上來看,應激各維度與倦怠的情感/體力耗竭、運動貶低、成就感下降等三個維度之間都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從情感/體力耗竭維度上來看,運動員對來自人際關系、運動損傷、比賽失利、環(huán)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內外應激方面的應激與情感/體力耗竭水平存在非常顯著相關(P<0.01);在成就感下降維度上,應激及其人際關系、運動損傷、比賽失利、內外應激、日常生活遭遇、環(huán)境因素等6個維度與運動員成就感下降水平存在非常顯著相關(P<0.01);在運動貶低上,應激及其各維度與運動員運動貶低水平存在非常顯著差異(P<0.01)。
2.2浙江省運動員應激和倦怠之間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浙江省運動員應激和倦怠以及它們各維度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本研究在以上相關分析結果的基礎上采用多元回歸分析(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法),以倦怠及3個維度為因變量,以應激各維度為自變量對其進行觀察和分析。
表2結果顯示: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情感/體力耗竭維度上,運動損傷、人際關系、比賽失利是預測運動員情感/體力耗竭的有效變量,三者聯(lián)合解釋了情感/體力耗竭的43.7%,而且三者對情感/體力耗竭的影響達到了非常顯著水平。從結果來看,運動損傷、比賽失利、人際關系產生的應激對運動員情感/體力耗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表2 應激對情感/體力耗竭維度的回歸分析
注**P<0.01;*P<0.05;表3-5同
表3果顯示: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對于成就感下降維度來說,運動損傷和比賽失利是預測浙江省運動員成就感下降的有效變量,解釋率為20.5%,且達到顯著水平。結果表明運動損傷、比賽失利產生的應激對成就感下降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表3 應激對成就感下降緯度的回歸分析
表4結果顯示: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比賽失利、運動損傷、人際關系是預測浙江省運動員運動貶低的有效變量,三者聯(lián)合解釋率為51.2%,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從結果來看,比賽失利、運動損傷、人際關系對運動貶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表4 應激對運動貶低緯度的回歸分析
表5結果顯示,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對于倦怠,人際關系、比賽失利、運動損傷三個維度是預測浙江省運動員倦怠的有效變量,兩者聯(lián)合解釋率為53.2%,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從結果來看,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對倦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表5 應激對運動員倦怠的回歸分析
3.1浙江省運動員應激與倦怠之間相關分析的討論
從表1的相關分析顯示運動員應激和倦怠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本研究表明,運動員應激越大,運動員倦怠就越嚴重。這與絕大部分此類的研究結論是相符的。比如蔡秋婷的研究表明,江蘇省的排球運動員的應激與運動倦怠呈顯著正相關[5]。劉中凱的研究表明,我國U-17男子足球運動員應激與運動倦怠呈顯著正相關[6]。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運動員應激與運動倦怠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運動員應激越大,其倦怠程度越明顯。另外,從表1也可以看到,運動員應激各維度和倦怠各維度之間,除了環(huán)境因素和成就感下降存在顯著相關外,其他各維度之間存在非常顯著性相關。這也證實了Smith提出的認知—情感模型強調應激是導致運動員倦怠的最為主要的因素的觀點。
3.2浙江省運動員應激與倦怠之間回歸分析的討論
本研究以運動員倦怠及各維度為因變量,以應激各維度為自變量(預測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來自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對浙江省運動員倦怠有及其重要的影響。在情感/體力耗竭維度上,運動損傷、比賽失利、人際關系是預測運動員情感/體力耗竭的有效變量;對于成就感下降維度來說,運動損傷和比賽失利是預測浙江省運動員成就感下降的有效變量;,在運動貶低維度來看,比賽失利、運動損傷、人際關系是預測浙江省運動員運動貶低的有效變量。Martin認為比賽失利會讓人產生高焦慮,降低動機水平和缺乏心理彈性,造成習慣性無助,所以我們應當注意到失敗恐懼在體育領域的危害[7]。比賽失利可能會導致運動員產生失敗恐懼,失敗恐懼也是運動員產生應激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成年運動員也會因為失敗恐懼而濫用興奮劑[8]。運動損傷發(fā)生后會對運動員帶來深刻影響,不僅可以使高訓練水平的運動員無法參加訓練和比賽,嚴重的會導致運動員殘廢甚至會奪取運動員的生命。運動損傷會給運動員的心理造成陰影,影響和妨礙體育活動的正常的開展。有研究表明,受傷的運動員比沒有受傷的運動員體驗到更顯著的緊張、敵對、壓抑、疲勞和迷惑。本研究表明,應激的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兩個維度是預測運動倦怠的重要因子,也進一步驗證了運動員以比賽成績?yōu)槿∠虻氖聦嵑腿穗H關系對運動員重要作用。
4.1 浙江省運動員的應激和倦怠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與倦怠的各個維度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可見應激是導致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多元回歸分析表明,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是浙江省運動員倦怠的有效預測變量。在倦怠的各維度上,比賽失利和人際關系是情感/體力耗竭的有效預測變量;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是成就感下降的有效預測變量;比賽失利、運動損傷和人際關系是運動貶低的有效預測變量。
本研究證實了運動員應激與運動倦怠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運動員應激越大,其倦怠程度越明顯。其中,應激的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三個維度是預測運動倦怠的重要因子。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要重視運動員應激問題,特別是要關注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和運動損傷等三個方面。
[1] 陳勝萍.比賽期間運動員機體的應激反應及作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3):4
[2] 蔡秋婷.排球運動員應激、自我效能與倦怠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
[3] 胡桂英,等.優(yōu)秀運動員應激、職業(yè)倦怠和退役意向的關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9):1240-1242.
[4] 李建設,等.專業(yè)運動員的應激應對方式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21(5):97.
[5] 陳作松,等.運動員倦怠的測量、模型與預測變量[J].體育與科學,2008,29(2):12-15.
[6] 邢淑芬,等.關于運動員倦怠的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487-488.
[7] 陳作松,等.運動員倦怠的測量與ABQ的初步修訂[J].體育科學,2007,27(8):66.
[8] 劉方琳,等.運動員心理疲勞的定性探索[J].體育科學,2004,24(11):37-44.
[9] 陳作松,等.運動員倦怠的研究評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8):68-69.
[10] Wu S C, Huang Ch. 大學生乒乓運動員競賽心理耗竭和競賽應激、應對策略的研究[J].體育科研,2005,26(3):67-71.
[11] 石巖,等.運動員心理耗竭的影響因素研究[C].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06.
[12] 胡桂英,等.青少年運動員應激源量表的編制和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1):75-77.
[13] 譚先明,等.棒球運動員心理應激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1).
[14] Phillip L.Rice.應激與健康[M].石林,古麗娜,梁竹苑,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15] Rice.健康心理學[M].胡佩誠,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16] 陳靜,等.優(yōu)秀乒乓球運動員應激來源與應對的質性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7).
[17] 張明寮,等.臺灣地區(qū)金融控股公司銀行主管工作應激、職業(yè)倦怠暨因應策略研究[D].2007:12.
[18] 杰勒德·哈格里夫斯[英].應激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2.
[19] 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 張忠秋.高水平運動員臨場應激狀態(tài)評價方法探討[J].體育科學,1997(5):85-88.
[21] 陳勝萍.比賽期間運動員機體的應激反應及其作用[J].南京休育學院學報,2004,3(4):12.
[22] 劉中凱.我國U一17男子足球運動員應激、倦怠及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3] 陳秀平.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應對方式與應激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24] 譚先明,等.運動員心理應激量表的編制與初步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5):73-77.
A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ressandBurnout
AmongAlthetesinZhejiangProvinceYANG Duo-ying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School,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310024,China)
This study is based on cognitive theor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literature study, expert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stress and burnout. This study selected 183 athletes in service randomly in Zhejiang province team and used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en we get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hrough SPSS16.0 software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①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ess and burnout of Zhejiang athletes. Meanwhile,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six dimensions of stress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burnout.②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ame defeat and sports injury in Zhejiang athletes are the effective predictor variables of athletes’ burnout.
Zhejiang’s athletes; athletes’ stress; athletes’ burnout
2011-11-20
楊朵英(1976-),女,浙江諸暨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人文體育.
1004-3624(2012)01-0091-04
G804.86
A